美术作品中的“韵律”

点击数:252 | 发布时间:2025-02-19 | 来源:www.xvuuv.com

    “韵”最早是被运用于音乐中,指的是艺术作品的神情或者风格。譬如,《广雅》中曾说道:“韵,和也。”音乐中的“韵”与绘画中的“韵”其实并无直接关系,但它们在美学思想和表现意境上却存在着异曲同工之妙。既然说“乐曲以音传神,犹之诗文以字明其意也”,那样绘画也应该能与其相互协调融合。

    “抒情的、宁静的、乡村风味的、纯朴的、带有宗教色彩的、果敢的、有力的、急速的、如暴风雨般的”等等这类乐曲中所用到的术语,都是韵律的一种风格,一种形式。它们和绘画相同,都是智慧、情感与灵性自然的流露。唐代的柳宗元曾对“律”在《非国语上?律》中如此讲解到: “律者,乐之本也。”而明代的王骥德叶曾在《曲律?论套数》中指出:“套数之曲,元人谓之‘乐府’,与古之辞赋、今之时义同一机轴。有起有止,有开有阖。须先定下间架,立下主意,排下曲调,然后遣句,然后成章。切忌凑插;切忌凑合”。

    绘画和这个也是一样的,譬如元代的汤?久曾在《画鉴》中对吴道子写的字评论说:“方圆、平正、高下。”他将拿笔写字时所注意到的办法和步伐,如:提、按、顿、挫、转、折、轻、重、松、实、速、徐、缓、急等归结于韵律所具备的美感。因此,基于某种意义上来讲,“律”指的是一种符合某一特定步伐和美感的形式语言,是一种秩序。因为在表现语言上乐曲中的韵律和绘画中的韵律极为合拍,所以笔者想要通过音乐和绘画之间的共通性来研究探索绘画作品中存在的某种韵律。

    笔者一直跟着范扬老师学画画,由于在老师身边,所以能常常看到老师随心所欲绘画的样子。通过看老师拿笔的姿态,绘画时所表现出来的超凡洒脱的神态,平时里虚心认真地听老师畅谈天南地北古往今来的一些言论,无声无息中便学到了不少常识,获得了启发。范扬老师是个尊重遵守传统的人,而且常常说老祖宗传留下来的东西不是应该被完全抛弃的。范扬老师深厚的传统工夫由他的《支前》这幅画便可见一斑。但也不可以由此便说他是保守的画家,譬如他的《农夫和耕牛》――是大的画儿,画上的牛感觉有真的牛那样大个,充当背景的麦田画得像塞尚的维克多山似的,有远山田野的感觉,但挂出来一看,还是中国式的,乍一看,还有点像徐悲鸿。

    由此,不难看出来,艺术向来都是在保留传统精华的基础上加以革新而成的,古时候的人是如此,目前的人同样是如此的。古时候,有谢赫提出的“六法论弦”;荆浩提出的“六要”、“四势”与郭熙所提出的“三远”、“四法”等,这类所有些东西理论,都是靠一代代得积累传承变化下来的,假如大家将这类经验都遗弃,不了解绘出来的画会变成什么样子来供后人观赏。

    范扬的作品中有不少的山水画,有些描绘的是一幅锦绣山乡孺子牛,细雨山泉人家的美好画卷;有些描绘的则是文人雅士在秋高气爽的时节游山、雪日里出行的景象;还有些描绘的则是于高山流水旁,松荫下悠然抚琴的宁静的环境。每一幅画面都与音乐中的术语相映衬,或抒情,或淳朴,或具备宗教色彩等。而且画中所包括的起笔走势和提按顿挫都蕴含着特定的步伐,画中的点与线,浓与淡,干与湿都像是乐曲中的音符,以长短不一的线条走势跃然于画纸上,这类自然地协调配合便形成了绘画的“韵律”。艺术的风格多变,有刚亦有柔,其中所蕴藏的动与静则是绘画的内在情绪,也是让观赏者与艺术家的艺术思想交相融合的要紧途径。

    赏析范扬老师作画时,发现老师每次都像是不经意的随处点戳,然而,在此过程中,有时又像是忽然获得了想法,笔触开始变得忽快忽慢,收放有度,并在逐步的添加后,“成为经得起自己对它的最严厉审核的最后形式”。范扬先生的绘画在风格,方法与情感上与明代的徐上赢的《溪山琴况》中所提到二十三字诀甚是协和。

    在近处赏析范阳先生的画,会发现其中的线条长短多变,张弛有度,其中,长似有龙蛇共舞,正像是《十面埋伏》中时而起伏跌宕,扣人心弦,时而柔柔软软,让人心生亲近的旋律一般,别具生态。观其墨色的变化,却发现其与乐曲中音律的变化相雷同,忽高忽低――高似青天白云,很难攀登;低似深谷幽兰,暗香细生。观其画,让人心理柔和,感触颇深。范扬先生的画,画中笔墨时浓时淡,不一样的笔触勾画出不一样的事物与景色,侧锋写山石,体现其姿态的多变,中锋绘巨石大树,展其雄浑的气。

    总的来讲,范扬先生的山水画是性灵的流露,而不单单是笔墨的功底,画中蕴含着“沉冥入神,穷元妙于意表,合神变乎天机”的感受。赏析范扬先生的画,能使人心神激扬,身心获得陶冶。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专业院校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4 中国考试人事网(https://www.bzgdwl.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1

  • 中国考试人事网微博

  • 中国考试人事网

首页

财经

建筑

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