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美术中汉译佛经的体现研究

点击数:621 | 发布时间:2025-02-19 | 来源:www.xmpkm.com

    作者介绍:刘畅,1978年7月15日出生,女(吉林长春人),汉,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美术基础。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27--01

    国内自两汉时期就开始了对佛经的译制工作,佛经的译制先后历经了古译、旧译与新译三个阶段,最后在玄奘和鸠摩罗什等佛经译制高僧的努力下分别在东晋时期和唐代达到了译经的高峰期。自宋代将来佛经的翻译开始出现低迷期,同时佛教美术的创作与其固有些地位也开始呈现出降低趋势。佛教美术与汉译佛经关系最密切的时期也体目前东汉至中唐。在这一时期,不少当地高僧创作的佛经相继问世。这类佛经虽不是梵文译制而来,但其中包括的美术思想正是汉译佛经带来的佛教美术新思潮,其中涉及的美术自然也是佛教美术中要紧的组成部分。

    1、佛教美术理论概述

    在佛教的理念中,物质世界的本性为空,所有有形的存在都是因缘和合。佛教美术的诞生宛若“缘起”,其本质为“性空”。色即是空,但又不可以完全离色,所以在佛教中,就给表现形色的美术赋予了肯定的宗教特质,对于宗教给大家构建的精神世界,是非宗教美术所很难企及的境界。

    对于佛教美术,其创作上要符合佛教的教义,与教义合适合,受佛教内涵的约束,其技法和内容同普通的美术作品有所不同。佛教美术的题材主要囊括了佛教的众神与佛经典故等。其技法虽然遭到佛教的制约但基本的美术规律仍旧不变。从审美上来讲,佛教造像的审美主如果“菩萨低眉”式和“金刚努目”式,前者表现庄严和慈悲,后者表现以丑为美,两种审美即对比鲜明又相互弥补。

    2、汉译佛经对国内佛教美术的影响

    汉译佛经对国内的佛教美术有着多个层面的影响,这类影响使得国内的佛教美术的思想、形式、传播渠道等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为国内佛教美术的进步提供了新参考,对国内的佛教美术乃至美术界都有着要紧的意义。

    (一)在国内佛教美术思潮的影响

    在印度非常早就已经有开窟绘像与造像的佛教传播技艺。佛教比较看重禅修,禅修需要相对安静的环境,以帮助人更好的考虑。为了强化禅修的功力,就在打坐的洞壁上画上佛像或者典故等来帮助禅修。最后进步为形式多样的佛教石窟壁画。石窟壁画起来自于印度,受汉译佛经的影响,国内东汉时期也开始风靡石窟壁画,直至中唐后期才开始没落。在这其中,最著名的要属国内的敦煌莫高窟和龙门石窟,是国内佛教石窟壁画的登峰造级之作。

    石窟壁画一般开凿于深山,规模庞大,是佛教美术创作的典范。而石窟壁画创作非常大程度上是受汉译佛经的影响,佛经中有不少关于造像祈福得福报的说法,譬如在《佛说造像功德经》中所述的,以任何形式建造的佛像、佛塔等用于祭祀,就能获得无量的福报。佛教的造像与绘画等都是艺术范畴,但并非为了艺术而艺术,其中还包括着祈愿和供养的思想,具备明确的功利性与目的性。

    (二)对国内佛教美术创作的影响

    汉译佛经对国内佛教美术的影响还体目前美术的创作上,在国内,佛教美术的主要创作群体,包括最高统治阶级、士医生、文人、塑工画匠、僧众与普通的信众。几乎囊括了每个阶层。佛教思想对他们的思想影响各不相同,因此他们的美术作品也各不相同。

    第一,因为统治阶级的介入,使佛教美术发生了肯定的改变。在国内古时候实行的是皇权至上规范,宗教信仰在一定量上也收到了统治阶级的影响。帝王在一定量上影响着佛教美术的进步,佛教美术在皇权的影响下呈现出富丽堂皇、奢华雄壮的特点。

    第二,是禅宗思想的相互融合。佛教传入中国将来激荡起海量学派。对佛教美术的文人画影响颇深,文大家同意了来自儒家思想、道教文化与佛教文化三方面的影响,使之改变了以往对佛教美术的态度。最为典型的代表要属水墨画。佛教美术由于文人美术态度的转变而趋向于淡雅悠远的姿态。

    最后,还不能离开大家的参与。普通信徒因其不同于文人的审美取向和审美内涵,创作出了不同于文人的佛教美术作品。但因为其多具备较强的实用性,所以流传到今天的作品非常有限。

    (三)对国内佛教美术技艺的影响

    国内的国画起源较早,具备我们的特殊技法。自汉译佛经的广泛推崇,西方佛教美术的技法对国内的当地技法导致了肯定冲击。随后,经过当地画家的学习改进,融合了中西绘画技艺的画法开始逐步成熟起来。最为著名的例子要属南朝张僧繇在一乘寺所用的绘画技法。

    结语:

    总而言之,汉译佛经的要紧影响,不只体目前国内的佛教美术中,在其他的艺术门类中皆有影响,并且影响是多方面的。本文以含义佛经中佛教美术地体现为根本,逐步挖掘出汉译佛经对国内佛教美术的深远影响。这或有助于进一步研究佛教文化与美术等艺术的关系。汉译佛经的文化底蕴和内涵是深刻而博大的,对于其进一步探索和研究需要几代人的一同努力,其璀璨的文化价值一直是不可估量的。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专业院校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4 中国考试人事网(https://www.bzgdwl.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1

  • 中国考试人事网微博

  • 中国考试人事网

首页

财经

建筑

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