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J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2-0265-01
随着着1949年新中国的打造,中国工艺美术事业已经历程了六十余年的经历,而中国工艺美术展览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回顾全国工艺美展自1953年肇始的短暂经历,对于研究目前设计艺术进步状况和展望其将来,都是非常有裨益的。
1953年,在中央人民政府的直接授意下,工艺美术范围拓展了一系列的活动。12月7日,“全国民间美术工艺品展览会”在北京工人文化宫举行。它是建国初期国内举办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国家级工艺美术作品展览,也是在将来历届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中唯一一次被冠以“民间”符号的全国性展出。刘少奇、朱德、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都参观了这次展览,观众达18万多人;同日,《人民日报》发表庞薰?论文《巩固民间美术工艺的收获》,指出“国内的民间美术工艺,有数千年悠久的历史,它丰富了人民的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它具备文化艺术的价值与经济的价值。”(庞薰?《巩固民间美术工艺的收获》)。
这次展览自1953年6月开始准备,收到全国二十多个省、市及二十多个兄弟民族的美术工艺品共计九千余件,从中甄选出三千件进行展出,观众达18万多人。这次展览是建国后首次对民间美术工艺比较系统全方位的搜集和介绍,展品的类型中包含了陶瓷器、染织刺绣品、雕塑品、金属工艺品、漆器、编织物、年画剪纸及其它各种美术工艺品等。
“全国民间美术工艺展览会”以展览中的三千余件作品为主体,但因为年代的变迁和历史文献记录的局限,目前已经非常难看到展览作品的全部和展览的全貌。随同展览编发的一本《全国民间美术工艺品展览会说明书》(共17页,以下简称“说明书”)成为现在可获得的较为全方位的资料之一。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并就此《说明书》及部分图片资料对展览涉及的材料技术等进行必要的剖析和辨别。现论述如下:
1、擅长借助当地特产材料,加工为具备肯定审美趣味的工艺品。材料的使用可以突出地表现出一位工艺美术家的才思和智慧。因为遭到交通条件等原因的限制,艺大家多使用就地取材的方法进行工艺创作。如福建德化的瓷土粘性不大,最容易雕塑,四百年前该县就已经以德化白瓷闻名于世;江苏宜兴的陶土类型不少,有朱泥、紫泥、青白泥等不同,土质坚密,为国内优良的制陶材料,宜兴陶器从而享誉全国。
2、巧妙运用技术,发挥商品的有效性能。材料决定技术,技术造就了商品。只有充分借助技术,才能在处置材料时获得更大的自由空间。如以苏绣和湘绣最为有名的刺绣工艺,即是在千余年的进步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仅仅借助小小的丝线就创造出了平绣、平金、打子、戳纱、堆花等各种技艺。这次展出的不只有汉族的,而且有傣族、苗族等的刺绣工艺。由于地域及民族的不同,它们表现出完全迥异的风格特点。从作品的花纹、色彩和构图等方面,也具体地说明了各民族艺术创造的智慧。
3、借助材料的天然材质塑造优美工艺品。大自然给予的漂亮是其他人工雕琢所没办法比拟的。这次展品中的宜兴陶瓷就借助了陶土的天然色泽和陶质的细腻,并以其清净单纯的本色达到了肯定高度的艺术水准。另外,借助彩釉的色泽与陶土本色相对比的广东南海县的石湾陶器;使用花草和历史故事作为装饰题材的安徽阜阳、宁国、六安的陶器与擅长运用雕刻嵌花技艺的云南建水陶器等都第一是发挥了陶土自己的色彩与漂亮再加以装饰的。这一作法大大丰富了器物的装饰能力。
综上所述,使用就地取材原则,擅长借助材料本身的一些漂亮的特征,辅助以技术的方法,达到实用与审美的完美结合,这是这次民间美术工艺展览会的显著特点,同时也是后来所有工艺美术作品所要达到的一种至高境界。但同时,不能否认,因为当时条件所限,这次工艺美术展览也存在诸如“好用的展品太少” 等方面的问题,是为遗憾。
回顾历史是为了更好地理解目前,大家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工艺美术,也就是目前所说的设计艺术,是大家生活的一份子,任何时候都不能遗弃。大家应该尊重工艺美术创作的独立性和个性特点,从而使工艺美术创作防止“八股化”的倾向。这也是“全国民间美术工艺品展览会”的举办带给大家的一点启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