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美术人才培养观念的考虑

点击数:319 | 发布时间:2025-02-19 | 来源:www.yizexx.com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5-0074-02

    伴随国内经济的进步和科技的进步,社会愈加需要具备广博常识和多种能力的专业人才。高等教育应该与时俱进,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打造适应现代社会进步的育人模式,培养革新型人才以应付社会进步实质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挑战。作为高等师范院校的美术学专业,肩负着培养大家国家里小学美术教育师资的重任,更应该努力适应目前形势,为培养适应现代社会进步的美术专业人才做出贡献。目前,各高师院校美术专业就人才培养问题进行了积极探索,获得了不少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对高师美术人才培养谈什么时间怎么看。

    1、坚持德育为先、人格为上的育人原则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不管教育如何改革,高师美术教育在育人观念上要一直坚持德育为先、人格为上的原则,要不断强化大学生的道德修养,陶冶他们的情操,促成完美人格的形成。大家都知道,高等师范院校美术学专业的培养目的是中小学美术教师,他们肩负着培养祖国下一代的重任。只有身心健康、道德健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对社会有益的学生,美术教育的育人观念也不可以违背此原则。其次,高师美术教育要培养高素质的美术专业人才,创作出高品格的作品,也需要做到先正人心,加大德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和世界观、审美观。为艺先做人,人奇格自高。完美的人格才能创造出完美的作品。宋代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云:“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能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能不至。”现代著名美术大师及教育家潘天寿先生也多次强调人品与画品的关系:“心正者,人之思想道德品质也。文学艺术,乃艺术家人格思想感情之反映,艺术家思想正,志向大,胸襟宽,眼光远,则画品必高,收获必大,余谓笔正则画正,心正则笔正,人格方正,画品必高,人品不高,画品低劣。”道德修养高了,艺术格调自然就高。因此,高师美术教育要培养高素质人才,需要先加大学生的道德修养,端正他们的生活态度,教会他们怎么样做人,使之培养高尚的精神境界和健康的道德情操。

    然而,在非常长一段时期,因为遭到应试教育的影响,高师美术教育过分强调专业技能,忽略了大学生的道德情感教育,从而致使个别学生心理不健康,资金崇拜,思想怪异等不正常的现象。新形势下高师美术教育必须要把学生的道德情操教育放在最重要地方,帮助他们树立健康的生活观和价值观,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与心灵世界,使他们以饱含深情的态度面对社会、自然与生活,从而激起他们的生活热情和创作热情。

    2、加大文化修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受市场经济的冲击,一些美术高校存在着急于求成的现象。教学上,教师只看重技能教育,满足于教给学生一些成文法则式的画法技法,而忽略了学生的文化学习和整体素质培养,结果培养出的只不过没思想的熟练技术工。如此的教学模式紧急妨碍了美术教育事业的进步。高师美术教育肩负着传承祖国绘画艺术的重任,这就需要大家要改变传统的育人模式,培养具备“既精通专业,又擅长发挥专业特征;既熟知理论,又富于实践精神;既知道世界,又明了国情和社会需要;既通晓历史,又擅长实质应用等这种全方位综合型的人才”。而要培养如此的综合性人才,就需要加大学生的文化修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力争使他们成为具备广博常识的专业人才。个人以为,应该使学生努力加大以下方面常识的学习。

    第一,加大美术理论素养。一门学科有其自己的进步经历和发展趋势,正是在前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后人才能不断超越前人,创造出新的成就。美术的进步自不例外。中国绘画历史悠久,理论丰富。在长期的进步中,中国画历经多次变革,风格多变,画派林立。这类丰富的创作实践和很多的理论经验,是今人学习和创作的宝贵财富。同样,西方绘画进步史亦源远流长,值得大家借鉴。因此,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加大对中外绘画史与绘画理论常识的学习,使他们对本专业的历史进程和理论常识有明确的认知,为未来的进步打下坚实的基础。假如不知道中外绘画史,不知道一流的绘画理论,就只能闭门造车,非常难谈得上革新与超越,即便获得一些收获,充其量不过是一个画匠。近现代绘画大师们都很看重对绘画史及绘画理论的学习。潘天寿先生就明确提出了美术教育中一个尤为重要的原因是学习“画史、画理及古字画之鉴赏”。大家要培养具备革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就时刻也不可以放松对专业理论常识的学习。

    第二,学习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一幅成功的作品势必刻着社会思潮的烙印,没思想的作品永远难登大雅之堂。在长期的进步过程中,大家民族渐渐融合了儒释道三种哲学思想,这类思想借用其他媒质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影响到了大家对社会、生活等的怎么看。绘画艺术受社会思潮影响,也基本上沿着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进步轨迹而进步,昭示着一个年代下的大家的精神面貌和审美风貌。如唐代著名绘画理论家张彦远的一段绘画理论:“夫阴阳陶蒸,万象错布,玄化亡言,神工独运。草木敷荣,不待丹碌之采;云雪飘扬,不待铅粉而白;山不待空青而翠;风不待五色而粹。是故运墨而五色俱,谓之得意。”(《历代名画记》)大家了解,唐人宣扬三教合一,特别看重道家思想。这段抽象的画论明显地吸取了道家“以无为美”的哲学思想,反映的是从庄子的“道法自然”“物我一体”理论进步出来的“气韵生动”“虚实相生”的审美观念。假如没肯定的文化积淀,也就无从理解这段话的精神实质,故而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加大对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学习。只有对中国传统思想深入学习,才会理解国内传统绘画理论中诸如“空灵”“气韵”“虚实”等审美范畴,才会真的了解中国画的意境,也才能创造出先进的具备民族特点的作品。 第三,关注古典文学修养。文学素养的高低,直接决定着画品的趣味和水平。自古以来,就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同源的说法,文学与艺术历来是不分家的。历代著名的美术大师,无一例外在中国古典文学上有非常深的造诣,甚至很多学者都是集文学家与画家于一身。近现代的国画大师徐悲鸿、齐白石、潘天寿、范曾等都有深厚的文学素养。他们也深谙这一艺术教育规律,很重视对弟子们文学素质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看重学生的古典文学修养,要让学生熟读甚至背诵唐诗宋词等传统经典作品,努力提升他们的审美鉴赏力和审美趣味。

    古人云,工夫在诗外。这话同样合适高师美术教育人才培养。高师院校要想培养高素质的美术专业人才,画外的工夫不可小觑。潘天寿说:“画事有天资、功力、学养、品德四者兼备,不可有高低先后。”“画事需有高尚之品德,宏远之抱负,超越之见识,厚重渊博之学问,广阔深入之生活,然后能登峰造极。”因此,没深厚的文化素养,要培养高素质艺术人才将是一句空话。

    3、合理安排课程设置,体现全方位进步原则

    一流的教育理念第一要通过课程的设置来达成。多年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家的美术教育专业划分过细,教学模式单一,在课程的设置上主要以技能技法课为主,综合课程安排得较少。这种教育模式培养出的学生虽然具备肯定的实践能力,但综合素质差,适应能力弱,革新能力不强,非常难有大的作为。因此,当务之急要改变这种以过分强调技法课为主的教学模式,合理安排课程设置,使学生得到全方位进步。

    1. 专业课程的综合性

    目前,高师美术专业的学生从一入学开始便选择各自的专业进行练习,课程安排主要以本专业学习为主,学习内容太狭窄,视线不开阔,在非常大程度上妨碍了学生潜力的发挥,更不符合目前形势进步的需要。大家在课程的设计上要合理规划,体现全方位进步的原则。高师美术课程大体可分为四大多数。(1)绘画类课程:除素描、水粉等基础课程外,还设中国画、油画等绘画专业的所有内容。以中国画的工笔重彩人物写生为例,要让学生知道如何察看对象,感受人物,如何构图,怎么样表现人物精神世界,在技法上怎么样勾、描、染,哪儿当重哪儿当轻,无不讲授详尽。绘画类课程要重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审美能力等美学素养,拥有了这类素养也就不难在设计范围中施展才能,创造出出色的艺术作品。(2)设计类课程:对设计专业来讲,更重视基础内容,像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除此之外另有融会艺术设计于一身的编织。(3)理论类课程:包含艺术理论和教育理论两大类。艺术理论课是指艺术概论、中外美术史、中国画论等课,常识面覆盖广。而教育学、心理学这两门教育理论课,则是高师美术教育所特有些课程,也是应具备的。(4)教育类课程包含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这里尤为关注实习课,它是高师美术专业的学生必学的一门课程。这门课程使学生将课堂上所学到的专业常识和理论常识通过教学实践融会贯通,是一次理论与应用的有效结合。

    2. 凸显人文精神

    看重对文化的理解,看重人文精神已经成为当今很多国家艺术教育的一同追求。艺术教育应该被赋予浓厚的人文精神。因此,在合理安排专业课程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增设人文课程的比重,有针对性地为美术专业学生开设哲学、美学、历史、文学等饱含人文思想的课程,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其实,中国现当代不少美术教育家也一直比较看重美术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培养。如潘天寿先生就在教学中增设了文学诗词、书法鉴赏等课程。他需要美术系学生学习时间的比率是“三分念书,一分写字,五分画画,一分其他”,并鼓励师生多念书,多写文章,注意理论研究,扩大常识面。近几年来,为了培养艺术高素质人才,海外艺术教育已经在人文课程的设置上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主要表现为两种倾向,一是各门艺术之间的综合,意在强化音乐、美术、戏剧、舞蹈与影视媒体之间的联系;二是艺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综合,强调各艺术学科与其他非艺术学科之间的联系,以形成一种互通、互补的艺术生态关系。”这种做法应该引起大家的注意。目前高师美术人才的培养,要克服急于求成和浮躁的心理,从长远出发,在人文综合课程的安排上下功夫,为培养美术高素质专业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3. 体现个性化

    自古以来,大家的教育就讲究因地制宜。孔子年代已经依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培养出了在道德、政治、文学等方面的出色弟子。因而,高师美术教育要培养高素质人才,必须要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进步学生的专长,培养个性。教师要依据学生的不同特征来发挥他们的创作才能,真的做到以人为本,将学生看作教学活动的主体,保护学生的个性,尊重他们的爱好,让他们充分发挥我们的才能。潘天寿说,“学生有不一样的禀赋,直接关系到未来的前途、风格。艺术教育不可以不注意这一点。最好因地制宜,则事半功倍。”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正确处置好全方位进步与培养个性之间的关系。课程的安排上,要处置好必学课和选修课的平衡,应该多开设一些选修课,让学生依据我们的个人喜好选择课程,充分发挥他们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走源于己的成才路。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专业院校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4 中国考试人事网(https://www.bzgdwl.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1

  • 中国考试人事网微博

  • 中国考试人事网

首页

财经

建筑

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