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河南教育技术装备与实践教育研究课题(课题名字: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的研究,课题编号:GZS178)的部分研究成就。
近些年来,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有人把这个年代称为信息年代。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校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常识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和被动、机械、同意式的学习技巧,己没办法满足培养学生的革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需要,转变教学和学习技巧己成为当今年代的需要,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采集和处置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得新常识的能力、剖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革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培养为大趋势。
1. 培养高职学生自主学习力的重要程度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自己主宰我们的学习,是与他主学习相对立的一种学习技巧。自主学习可分为3个方面:一是对我们的学习活动有事先计划和安排;二是对自己实质学习活动有监察、评价、反馈;三是对我们的学习活动能进行调节、修正和控制。也就是说学生可以自己选择和控制“为何学,怎么样学,何时学,学什么,在哪儿学,与哪个一块学”这6个方面。假如学生在这6个方面均能自己控制,则其学习就是自主学习;反之学生在这6个方面都不可以自己控制,则其学习就是被动的、他主的。自主学习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都是积极、主动、自定计划、自定步调、自我调控,自我选择媒体和资源,自我评价,独立地拓展学习活动。自主学习作为一种学习力,不只有益于提升学生学习的成绩,而且是其终身学习和毕生进步的基础。高职教学是高职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最后一个阶段,这一阶段的学习结束后,将走上工作职位,不再有别人对其进行监控和管制,因而需要拥有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开发高职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看上去非常重要。
然而,传统教学模式以常识为本位,以教师为中心,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向学生灌输和传授常识,而学生死记硬背、机械练习,这种被动学习的方法极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力的培养。在高职院校的教学实践中,大家发现常见高职学生的自主学习力让人担心。现在高职学生在学习方面具备如下特征:
(1) 文化常识基础差。高职院校的生源一般是达不到普通高校分数线的普高毕业生,文化基础较差,学习的困难相对较大。
(2) 没自主学习的意识。这一点小学一年级的学生表现尤为明显。受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学习模式的影响,学生过分依靠教师而使自己在教学活动中处于被动地位,对学习的认识,不是“我要学”而是“老师要我学”,自己没明确的学习计划,没学习计划,当然更谈不上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估。
(3) 对学习资源的借助率较低。多数学生将学习局限于教科书及老师课堂讲授的内容,而对市场上、图书馆里丰富的书本与互联网上繁多的学习材料没合理加以借助。对教科书的依靠,紧急抑制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发挥。
(4) 缺少有效的学习方案,学习效率低下。有的学生虽有自主学习意识,却不会怎么样去学习,所使用的学习技巧不科学或不合适自己,结果事倍功半,很难达到理想的学习成效。
因此,培养高职学生的自主学习力,已成为一个函待解决的问题。
2. 信息技术环境下自主学习的特征
信息技术是指借助计算机、互联网、广播电视等各种硬件及软件工具与科学办法,对图文声像各种信息进行获得、加工、存取、传输与用的技术之和。信息技术下的学习环境,不论是从信息资源的量上还是信息技术所提供的信息传递渠道、交互方法、资源形态及其检索和搜寻的靠谱性等方面,都为自主学习提供了好的技术支持。这种支持让学习者可自由支配学习时间、灵活地选择学习空间、自主地获得学习资源。
2.1教学组织形式的变化
传统的教学是以线性的、静态的、固定的常识结构来体现,在信息教育技术环境下,常识是以动态的、多样化的,以超文本、超媒体为特点的,以常识微结构单元为单位,以互联网节点为链接的常识所取代。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决定学习者常识结构的是由“搜索”“发现”“选择”“辨别”“评价”“吸纳”和“运用”信息等一系列过程决定的,这种组织形式上的变化,使学习者摆脱了传统常识内容结构的束缚,而能以自己所认知的结构进行重新的组织,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力。
2.2自主构建学习情境
互联网交互技术、多媒体互联网传输技术、智能感知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在实践中广泛应用,将文字、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体形式融合在一块,形成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常识表征多样化的仿真或者模拟情境。这种教学情境引起学生的多感观参与,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主动参与的愿望,使学生真的积极主动地探索常识,而不是被动地同意信息,学生成为常识信息的主动建构者。如视频系统尤其是以IP技术支持的窄带视频通信技术,为自主交流提供了更好的支持;虚拟现实技术在互联网教学环节中应用,为学习者提供逼真的学习情境的同时,因为其所具备的实时的交互功能和肯定意义上的沉浸性,可以使学习者从不同视角、不同空间方位感知和认识学习对象,尤其是互联网支持的共享式虚拟现实技术,给处于不同空间的学习者提供了一个一同参与的学习情境和感知空间,为协作学习和角色饰演提供了好的环境。所有这类对自我定向、自我调节、自我评价、自由选择等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3自主选择获得常识
学生可以参考我们的兴趣、能力选择合适我们的学习内容,可以参考我们的水平来确定学习进程,也可以选择合适我们的学习技巧进行学习,还可以与同学、老师甚至专家进行交流,使学生真的达成了自主性。互联网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交流、协作的学习环境,学习的过程是主动和个性化的,互联网上丰富的交流工具,为同学之间、同学与教师之间共享与交流不同看法、怎么看提供了更多机会,以便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机会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学习的常识,丰富我们的认知结构,从而获得高效率、优质的学习,使学习者的常识水平、智商水平都有提升,并为达成探索式自主学习创造有利条件,促进学生想自主学习,从而使学生真的达到主动建构常识的意义,达成自己获得常识、自我更新甚至创造新常识的理想目的。 3. 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力的对策
自主学习的特点,在于学习者的高度自主性,它需要学习者有很明确的学习动机,高度的责任感,强烈的学习意识和自我控制、自我勉励的能力,明确我们的目的,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技巧和支配学习时间,了解怎么样学习才能达到目的,也了解怎么样评价我们的学习效率,测试我们的学习成效和成绩。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力。
3.1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培养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习者打造和谐、开放、互动、探索的环境,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一直维持积极的自我激活状况,不断地改造和健全我们的常识结构,达成自我适应与自我进步。应用多媒体与互联网技术,打造联想式的超文本信息组织结构,为学习者提供多种多样的自主学习资源,培养学习者联想思维。扩展和深化常识。提供形式生动活泼,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具备交互功能的学习资源。让学习者通过互联网系统,获得信息、得到多种学习资料,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友好的交互学习界面,创设问题情境,打造动态仿真实验环境,激起学习者主动参与的意识,培养其发现问题、科学探究的能力。
3.2学习技巧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习者的提问,教师不必作直接详尽的解答,只对学习者作适合的启发、提示,让学习者自己去动脑动手,找出答案,以便逐步培养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他们好的自学习惯。罗杰斯过去说过:“自主程度越高的学习,身心投入的程度就越高。”在信息技术环境卜的课堂教学中不可以像其它学科一样花很多的时间进行解说。更不可能将所有些常识教给学习者,大家教给学习者的只不过一种办法,一种思路。把课堂时间尽量的留给学习者自主学习上,探索新常识上和实践与革新上。如此,不只培养和提升了学习者的自主性学习力和探索能力,还激起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3.3自主寻求帮助意识的培养
在操作用计算机的过程中,每一个学习者都会多多少少地碰到一些问题或者没办法解决的困难。在培养学习者自主性学习力的同时,更需要教会学习者在碰到问题,碰到困难时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在信息技术学科中碰到问题时比其他课程更多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渠道,那就是寻求计算机本身的帮忙。每一种软件,都带有本身的帮忙系统,并且该帮助系统很详细,一个具备自主学习力的人,完全可以通过该帮助系统来掌握操作这款软件。因此,除去要使学习者在碰到困难时能查找课本,向老师寻求帮助,更应该培养学习者怎么样正确用计算机本身所带的帮忙。让学习者慢慢培养碰到问题就习惯的按下F1(帮助)键的习惯。同时,在这个网络通信技术高度进步的信息社会,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碰到的大部分问题,都非常可能是别人过去碰到过的问题,只须擅长选择适合的检索工具,确定适合的检索关键字,不只可以找到自己碰到的问题,大部分状况下,也都能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重点是需要形成碰到问题向互联网求助的这种意识。
3.4创设好情境,培养自主探索能力
任何常识的获得都是在解决问题的条件下达成的,在课堂中创设好的问题情境能诱发学习者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点燃思维的火花。苏联心理学家马丘斯金觉得,构成问题情境的成分主要有三点(1)问题情境的核心成分是新的、未知的东西,是为了正确完成任务而应当加以揭示的东西;(2)能促进学习者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欲望,诱发探究行为;(3)要考虑学习者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包含学习者的创造力和现有些常识水平。这点尤为重要,问题情境最好在学习者的近期进步区内,是让学习者伸伸手就可以到桃子。太容易的问题情境非常难激起学习者的兴趣,过难的又会打击学习者的积极性,因而需要在学习者的能力范围内,创设一个适中的问题情境。而且在学习者考虑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给学习者适合的启示,引导学习者进行自学,培养独立操作、主动探索的能力。
4.结语
高职学生只有拥有自主学习力,不断提升和更新我们的常识结构,才能在将来的社会角逐中处于不败之地。作为教育者,要更多地考虑学生自主学习力的培养,让学生走向社会后,能在非常短的时间内融入到社会日常,在以后的进步过程中不断地学习,以适应社会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