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教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以下简称职校生)的年龄一般在十五六岁至十八九岁,正值青春期或年轻人初期,这一时期是人的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也是产生心理困惑、心理冲突最多的时期。而从实质状况看,伴随普通高中(普通高校)热的升温,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以下一般简称职业学校)的社会地位日见低下,中考后半段考分的学生进了职业学校,学习上的差生、品德上的差生和行为上的差生成为现阶段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构成的主要成份。职校生中的大部分是基础教育中常常被忽略的弱势群体,这也决定了他们的心理疾病多发易发而且日益复杂,是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特殊群体。
(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学习心理疾病
学习是学生第一要务和主导活动,职校生的身心进步也主如果通过学习来达成的。职校教育阶段是职校生学习与进步的要紧时期、黄金时期,而学生心理疾病也是职校生最常见、最容易见到、最突出的心理疾病。
1.学习计划不够明确。不少职校生对进入职业学校学习自信心不足,甚至没学习的最近、中期和远期目的,因而学习习惯不够认真,只求可以过得去,甚至是得过且过。
2.学习动机层次不高。不少职校生对学习的认知内驱力不足,对学习提不起内在的兴趣,学习的实用化倾向十分明显,过分追求学习上的急于求成和“短平快”,对学习文化基础课和思想品德课非常不情愿,感觉学了以后没用等于在费时,还不如不学。
3.学习技巧不当,学习态度不好的。不少职校生在初中阶段就没培养好的学习态度,不了解如何学更科学、更有效,没学会基本的学习方案,由于不会学因而学不好,由学不好到不想学,最后进步到不想上学、逃学。
4.学习的认知能力水平较低。相当一部分职校生对学习过程、学习活动和我们的学习态度缺少必要的深思自省意识,不会科学合理地安排学习时间,不会怎么样进行学习成败上的合理归因。
5.学习焦虑现象比较常见。不少职校生是读不进书又不能不念书,在家里瞒着爸爸妈妈,在学校应对老师,对学习有着一种“剪不断、理还乱”,摆脱不掉的心理重压。对考试或某些学科、课程的学习存在比较紧急的恐惧心理,有明显的不想上学情绪和行为。
(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情感心理疾病
一般觉得,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一种反映,是客观现实是不是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体验。职校生的内心世界是五彩缤纷、各具特点的,而情绪情感最能体现他们内心世界的丰富多彩和复杂多变。
1.情绪不稳定,情绪自控能力较弱。处于年轻人初期的职校生具备明显的情绪两极性,比少年期更为突出,容易出现高强度的开心、激动,或是极端的愤怒、悲观。他们的情绪变化非常快,常常是稍遇刺激,即刻爆发,出现偏激情绪和极端的行为方法,冲动性强,理智性差。在日常,不少职校生情绪躁动不安,动不动就想哭,大叫大喊或摔砸东西,与同学、朋友争论起来面红耳赤,甚至发生激烈的争执。也有一些职校生常常性的大惊小怪,给人一种装腔作势、无病呻吟的印象。
2.社会性情感表现冷漠。就其实质而言,职校生的冷漠是多次遭遇紧急挫折之后的一种习惯性的退缩反应。不少情感冷漠的职校生对别人怀有戒心或敌意,对人对事的态度冷淡,漠不关心,有时近乎“无情无义”,对集体活动冷眼旁观,置身于外,给人一种“看破红尘”的感觉。有人说职校生情感世界中的“冻土层”非常厚,由于在初中阶段老师关爱的“阳光”照耀到他们的时间不只短而且热量少。海外心理研究者指出:在现代社会中,不少年轻人在心理上处于“三无”状况,即无动于衷,谓之无情;缺少活力,谓之无力;漠不关心,谓之无心。这在职校生中表现更为突出。
3.感情容易遭受挫折,挫折容忍力弱。面对当今社会的文凭歧视和社会偏见,与劳动力市场上愈加激烈的就业角逐,职校生群体常见感到巨大的重压和深受伤害,对生活逆境没充分的心理筹备,不了解怎么样把握我们的命。一些职校生稍遇挫折,就感觉受不了,产生“还不如去世了为好”的厌世心理。出走、打架、斗殴、自残、轻生等现象在职业学校并不少见,也说明职校生应付挫折的能力比较薄弱。
4.情感紧急压抑,情堵体验消极。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很多父母觉得孩子只有进入重点学校才是进了大学的门,才有前途和出息,进入职业学校,等于是成才道路上领到一张红牌,被断定“下场”或没出息。在社会和家庭的双重影响刺激下,职校生的心理重压增大,常常有身心疲惫感,感觉自己活得真累。尤其是一些单亲家庭、特困家庭或家庭关系不和睦的职校生,不想和其他人交流我们的真实体验,也不擅长合理宣泄我们的不好的情绪,更容易产生抑郁、悲观等消极情绪体验。
(三)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个成人性心理问题
个性是个体常常表现出来的具备肯定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点的总和,是一个人的基本的精神面貌。职校生中“溺水者”的心态,“失败者”的心态,“多余人”的心态比较常见,使得他们很难拥有一个健康完善的人格和振奋向上的个性面貌。
1.缺少应有些积极理想和追求。不少职校生在进入职业学校时就感觉自己是被淘汰的或者被丢弃的人,觉得自己是以后没出息、事业上难有作为、几乎没什么期望的人,因而总是表现为精神萎靡不振,政治思想上不求进步,学习上不思进取,生活上自由散漫。一些职校生抱着混世度日的心态打发生活,甘愿沉沦,听天由命。
2.社会适应能力较弱。目前的职较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因为遭到来自长辈的过分关爱,依靠性强,生活自理能力差,很难顺利适应职业学校的集体生活。因为缺少集体生活的磨练,职校生社会生活经验比较少,社会认知方法不够合理,总是对社会现象缺少理智的判断,分不清什么是对的或错的,什么事情对自己生活进步来讲是非常重要的,而什么在现在又是次要的。面对迅速多变、纷繁复杂的社会,可以说职校生比同龄优势群体的学生看上去愈加困惑和无所适从。
3.人格尊严遭到紧急损害。因为初中阶段学业成绩的不理想,不少职校生的人格尊严得不到认可。社会上不少人都忽略职校生,他们成了世人眼中“不上进”的顽劣,是老师眼中“不可教”的孺子,是父母眼中“没期望”的一代,是亲友眼中“不学好”的典型,是现实社会中“多余人”的代表。可以说,与普通高中生相比,职校生的人格尊严问题比较突出。
4.不好的性格特点常见存在。从目前职校生个性塑造的实质状况看,狭隘、妒忌、暴躁、敌对、依靠、孤僻、抑郁、怯孺、神经质、偏执性、攻击性等不好的的性格特点倾向已经成为相当一部分职校生的个成人性心理特点。一些职校生可以毫不犹豫或毫不内疚地撒谎、欺骗、敲诈或偷盗,“边缘性人格”、“双重人格”、“物化人格”等并不少见,反社会性、分裂性、戏剧性等人格障碍倾向在一些职校生言行举止中也有明显表现。
(四)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自我心理疾病
自我意识是主体对我们的心理、身体、行为及自己与其他人、自己与社会关系的意识。不难发现,相当一部分职校生缺少适当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不当,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主观自我与客观自我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
1.自卑自贱心理紧急。自卑心理是个体在外面的消极暗示下,因为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产生强烈的反差而引起的自我贬低、自我否定的一种消极的心理状况。它的外在表现就是看轻自己,对个人的能力与品质做出不符合实质的偏低评价,觉得自己什么都不可以,即便对那些稍加努力就能完成的任务,也总是自叹无能而随便舍弃。部分职校生因为长期处在被其他人瞧不起的地位,常常听到的是指责和不满,常常看到的是歧视的见地,总感觉自己“低人一等”、“矮人三分”,容易出现自暴自弃、破罐破摔等消极表现。
2.自我中心意识过强。因为在家庭日常长期以自我为中心,一些职校生习惯于随便支配、指使其他人,进入职业学校后仍然期望其他人围着自己转,但现实状况正相反,很多独生子女职校生就会产生紧急的失落感。因为缺少合理正当的表现机会,一些职校生就试图通过逆反的或对立的角色和行为如恶作剧、故意捣乱、夸张炫耀、标新立异、逆反言行等表现来突源于我的存在,设法引起其他人对我们的关注,以此获得异常的自我满足感。
3.自私自利心理常见。在职业学校日常,相当一部分独生子女职校生过分关注我们的感受,而极少考虑甚至丝毫不考虑其他人的想法和利益;期望得到其他人的尊重,却极少去考虑尊重其他人;期望索取其他人对我们的关心,但不想去真诚地关心帮助其他人。不少职校生以“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作为我们的生活信条,“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表现为时时处处每件事只关心我们的利益得失,却极少自觉地关心别人和集体。
(五)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人际心理疾病
职校生的人际交往,主如果与朋友、同学、老师及爸爸妈妈的交往。而职校生的人际心理疾病,也主要表目前这类方面。
1.社会性交往萎缩。在初中阶段,因为学习成绩的不理想,自然在以学业好坏为标志的学校、社会里,职校生就是笨孩子、傻学生,座位是在教室的后排,上课没被提问的机会,根本没参加学习竞赛的可能,有的老师和同学都懒得与他们交际,一些父母甚至不允许我们的孩子与职校生来往相处。进入职业学校后,一些职校生对正常的社会交往仍然心存疑虑,一直怕这怕那,特别是担忧其他人会瞧不起自己,因而不想与过去熟知的人交际,不想暴露自己职校生的身份,有意回避正常的社会性交往,甚至期望自己与世隔绝。
2.异性交往上的行为偏差。伴随性意识的觉醒,职校生已经逐步度过了异性疏远期,而走进了异性接最近。他们渴望与异性多接触交往,和异性谈话交流会感觉十分开心,和异性在一块活动感到特别开心、愉快。他们渴望有可以亲近的异性朋友,期望打造好的异性交往关系。因为情感的冲动性,不少职校生分不清友谊和爱情的界限,不可以理智对待自己朦胧的情愫,过早地追求所谓的爱情,因而职校生小孩子早恋现象比较常见,由此而引发的职校生品德心理疾病和性行为过错等违纪现象比较多见。
3.师生间交往缺少信赖感。因为初中阶段不好的的师生关系,常常被老师忽略、排斥、指责,一些职校生对职业学校的老师自然会有一种条件反射式的疏离感或压抑感,担忧老师会向父母告状,怀疑老师会与自己有意过不去,想与老师亲近但又怕遭到冷落。一旦老师在处置或对待与自己有关的事情不够适合时,便会产生强烈的不满或偏见,形成对立情绪,出现逆反行为,不配合、不支持老师的工作。
4.代际交往的隔阂明显。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代际冲突是一种势必的现象。而在现代社会转型期,所谓的“代沟”、“代差”问题更为明显和突出。不少职校生与爸爸妈妈之间的交流交流比较困难,常常埋怨爸爸妈妈不理解、不尊重自己,轻视爸爸妈妈的存在和价值,与爸爸妈妈的矛盾冲突不断,甚至可能产生紧急的行为冲突。
5.互联网交往失度失范。一些职校生在现实交往中很难获得需要的满足,便试图在互联网世界中得到补偿。现在,不少职校生偏重于“人机”对话式的网上人际交往,沉迷互联网交友,迷恋上网探寻所谓的友谊,甚至为此荒废了学业。在互联网世界里,更有一些职校生有一种“特别自由”的感觉和“任性妄为”的冲动,自我约束力不足和道德自律意识不强,违背互联网交往道德规范,做一些平常不可能做、也明显是不道德的行为,如粗言恶语、人身攻击、“灌水”、网恋或多角恋等比比皆是。沉溺于互联网交往容易致使职校生忽略真实可信的人际关系,使得人际关系愈加冷漠,导致人际情感的渐渐萎缩,产生紧急的人际交往心理障碍。
(六)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成人性心理问题
随着着成人两性身体形成的变化和第二性征的飞速发育,处于青春期的职校生性意识和性情感已经开始萌发,期望多知道性的常识,但又怕其他人发现或讥笑。成人两性生理上的剧烈变化,会给职校生带来所谓的“青春期骚动”和强烈的“性困扰”,产生不少成人性心理问题。
1.性征体相的烦恼。第二性征的出现,有人形象地称之为青少年的“第二次诞生”。很多职校生总在为自己性征体相的不如意而烦恼,担忧我们的形象不佳。不少男孩常反问自己:我的长相如何,是否具备成熟男子汉的风韵;而女孩常反问自己:我的外貌怎么样,有没青春女人的现代风度。一旦得到其他人的一定和认同,就会兴高采烈、开心无比;一旦获得其他人的否定性评价,就可能伤心烦恼不已,甚至茶饭不思。职校生中的“追星族”比较多,明星偶像崇拜热一波高过一波,内在缘由就是要寻求一种莫名的身心补偿,摆脱困扰我们的性征体相的烦恼。
2.成人性心理反应过敏。有的职校生常常被原始的性欲望所困,对性问题过于敏锐,表现为过分沉迷性常识的引诱,过多阅读性描写的书本,喜欢谈论性的话题,传播一些性的笑话,沉湎于性的想象或性的“白日梦”。有的职校生培养了习惯性的自慰等手淫行为,常常自责不已,有着强烈的罪恶感和负疚感,生怕其他人识破自己性方面的隐私或秘密。对于遗精、月经等一些正常的成人两性生理现象,不少职校生缺少科学的认识,产生惊恐、疑惑、羞怯、精神恍惚、焦虚不安等心理反应。
有些心理学家把年轻人期的性欲望比做火药库,如不加引发,保管得当,则可以维持平静,相反,则可能引起强烈的爆发,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从现在实质状况看,不少职校生出现的不好的品德或行为问题,追根溯源都与自己成人两性生理、成人性心理或性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有关。这也说明进行当令、适度、适当、适合的青春期教育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素质教育的当务之急。
(七)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择业心理疾病
择业就业是目前职校很关心、特别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由于择业就业是职校生生活道路上的一项要紧抉择,随着着这种抉择而来的总是是开心、紧张、忧虑混杂于一体的矛盾心态。
1.择业依靠退缩心理。虽然目前实行的是“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规范,但很多职校生还是寄期望于学校或父母帮助解决我们的就业方法或去向。对于职业学校承诺保证毕业推荐就业的那些专业,职校生总是是十分喜欢、情有独钟。这也说明不少职校生在内心深处还是惧怕或不想自主择业,更缺少创业精神和能力。
2.择业紧张焦虑心理。能否顺利就业,成为很多职校生的一大“心病”。一些职校生担忧我们的学历低,专业技能水平低,害怕“毕业就是下岗”,有些职校生甚至为此寝食不安。还有些职校生对所学专业不认可、没兴趣,自己又没方法改变现实,整天心绪不宁、唉声叹气、愁眉苦脸。
3.择业思维定势心理。一些职校生为所学的热点专业所困,期望找到有社会地位的、体面轻松的、收入高待遇好的理想的就业职位。一旦要舍弃所学的专业,一些职校生就看上去无所适从,心理极度矛盾。
从上文剖析可以看出,职校生心理疾病的表现多种多样,其产生是什么原因也比较复杂,非只言片语所能透析。初中阶段学习生活的不好的历程、教师与父母的教育观念方法不当、常见存在的社会认知偏见、特殊的年代和社会环境、特别的职业学校专业教育、特定的青春期年龄阶段和独特的身份(如独生子女、特困生或孤儿),再加上一些职业学校所做的工作不尽如人意,都使得职校生的心理疾病日益多样,愈加常见。这也说明职业学校的有关工作势必具备长期性、系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要剖析的是当代职校存活在的一般性的心理疾病,没去探究职校生中存在的比较紧急的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本文所提及的这类心理疾病基本上是成长性的、适应性的心理疾病,是职校生心理进步过程中的问题。通过推行科学的、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这类心理疾病是完全可以而且可以得以妥善解决的。本文无意将职校生的心理世界描述得“一无是处”,而主如果从存在问题的视线来认识职校生的心理近况,为职业教育寻求心理依据,从而有益于加快职业教育的改革与进步,更好地推进和深化职业学校素质教育。限于篇幅,关于职校生的一般心理特点、存在的心理优势和心理潜能开发的研究笔者将别文探讨。
职校生是一个不容忽略、不可小视的社会群体,应该是富有活力、充满朝气的年轻人群体,也一定是将来社会进步进步和城乡建设的生力军。2002年8月,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进步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要“加大文化基础教育、职业能力教育和身心健康教育,重视培养受教育者的专业技能、钻研精神、务实精神、革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应该说,职校学习时期是职校生从心理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是他们的个性人格趋于定型的时期,也是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好时期、关键时刻。心理健康教育在职业学校素质教育体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要紧地位,可以说是素质教育的基础、核心和中介。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怎么样做?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建议》(1999年)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2)年等文件中有明确具体的指导性需要。目前最为重点、最为迫切的是,职业学校要高度看重心理健康教育,科学推行,积极探索,整体推进,狠抓落实,提高水平,创建特点,努力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境界,把职业学校素质教育真的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