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礼仪是人际交往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培养学生好的文明礼仪习惯有益于维护社会道德并展示国民素质。然而,因为农村学校教学水平相对较差,加之缺少适合的家庭教育,与周围不好的的社会环境的影响,致使国内农村初中生所同意的文明礼仪教育常见落后,从而对学生的个人进步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作为一名农村高中的思想政治课老师,结合礼仪教育在农村高中教学中的实质状况,迎着国家大力主张弘扬中国出色传统文化的春风,提什么时间我们的建议和怎么看。期望能达成“约之以礼”的目的。
1、什么是礼仪教育
著名的史学家钱穆先生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就是‘礼’”。就一般意义而言,所谓“礼”,是一种道德规范。孔子曰:“礼者,敬人也。”孟子则道:“有礼者敬人。”这样来看,“礼”的基本需要,就是以尊敬自己、尊敬别人,来具体协调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所谓“仪”,则指的是“礼”的具体表现形式,即具备可操作性质的、“礼”的规范化做法。简言之,礼仪即一系列律己、敬人的规范化的具体表现形式。
2、农村高初中生文明礼仪情况
现在,在校的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父母望子成龙追求分数,培养教育反而被淡化甚至舍弃。我校是一所农村高中,学生大多数基础薄弱,思想上进取心不强,学生文明礼仪习惯差。有不少是留守学生,基本上是由祖爸爸妈妈监管,这类学生的家庭教育存在紧急的问题。德育工作具备肯定的困难程度,父母常识水平不高,没时间,没办法对孩子进行教育,这类孩子在行为习惯,文明语言方面做的非常不够。总结起来现在农村高中生文明礼仪近况表现为:
1.对文明礼仪常识知之甚少。
2.对讲究文明礼仪的认识不高,对应有些礼仪不看重,礼仪观念淡薄。
3.缺少约束,缺少引导。
以上原因,导致不少初中生在学校里不会尊重别人,不会礼让,在家不懂孝顺长辈,唯我独尊,任性妄为,在社会上不懂如何称呼别人,甚至随性,满口粗言滥语,致使在不少人心目中是“不够礼貌,没修养”
3、培养农村初中生文明礼仪习惯的手段
站不倚门、话不高声;夹菜不过盘中线;?Q呼长辈需要以“你”开头,大家在平时教学中,对学生的需要很具体,以培养习惯为目的,具体需要如下:
(一)课堂礼仪:遵守课堂纪律是学生最基本的礼貌。
1.上课:上课的铃声一响,学生应安静地端坐在教室里,恭候老师上课,当教师宣布上课时,全班应飞速肃立,向老师问好,待老师答礼后,方可坐下。
2.听讲:在课堂上,上课要认真听讲,不睡觉,不做小动作。更不允许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注意力要集中,独立考虑,要紧的内容应做好笔记。
(二)服装仪表:服装仪表整洁、大方,学生不准不烫发、化妆、佩带首饰。服饰要与我们的家庭条件相适应,不可以向父母提超出家庭承受能力的需要,给父母增加非必须的负担。
(三)尊师礼仪:天地君亲师,师徒如父子。古人的话道出了老师在社会和学生心中的地方;学校作为教育机构、作为老师的工作场合更需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尊师礼仪。学生与老师相遇时,应主动向老师行礼问好。学生不可以直呼老师名字,更不可以给老师起不雅外号,进入老师办公室要经过老师允许,在老师的办公室,不可以随意翻动老师的物品。学生对老师不应指指点点,评头论足,上课起立向老师问好,下课起立向老师道再见。
(四)同学之间礼仪:“义”是国内的传统道德观念。在目前学生中产生了不辨是非的“侠义”“江湖义气”,使学生误入歧途,老师应该教育学生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知从何时起,同学之间变得愈加随便,随便到脏话说的像平时话,学生之间根本感觉不到脏话不好,导致校园里脏话随处可见,和大家的传统文化教育格格不入,因此,学校有必要加大同学之间的礼仪教育。同学间可彼此直呼其名,但不可以用不礼貌用语称呼同学
(五)尊敬爸爸妈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历来被看作是最基本、非常重要的德行之一。过去,大家推崇“爸爸妈妈在,不远游”,目前,社会主张“常回家看看”。中华民族向来以孝传天下,可现在孝文化仿佛有点不被看重,特别在青年中,不会感恩,经济不可以独立的啃老,靠老,经济能独立的则极少回家,和爸爸妈妈多多相处。学校要肩负起教育的重任,离家道别,回家道安,帮助长辈做力所能及的事,不任性。
作为高中生,应该在中学阶段培养个人素质。对初中生进行系统的礼仪教育,也正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