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农村医保;政策倾斜;大病统筹
医保规范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要紧组成部分,肩负着保障群众健康,稳定社会和国民收入再分配有哪些用途,历来遭到世界各国政府的看重。
1、农村医保近况
从上世纪60年代到今天,国内农村的合作医疗走过了一条艰难的经历。除去少部分经济发达的富裕农村外,大部分农村区域合作医疗拓展的实质成效并不理想,因病致死,因病返贫的问题仍然很难解决。现在,合作医疗在不少地方陷入低谷,很难重建,这主如果由于财政支持少。据中国统计年鉴载,“政府卫生支出2000年为39 .4%,且主要集中在城镇,占80%的中国农民只消费不到20%的卫生服务”。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对191个成员国进行的医疗卫生评价中,中国排在较后的地方上。有资料显示,从1999年开始正式实行的社会保障改革,到今天已使10895万人受益,其中近65%都是在城镇的企业职工和退休职员,而国内农村医保享有率仅为12%.尽管1997年农村合作医疗有了一定量的恢复,但合作医疗的覆盖率也仅占全国行政村的17%,农村居民参加合作医疗的仅为9 .6%.1997年之后因为农村经济进步迟缓,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依赖“自愿”参加的合作医疗规范又陷入停顿甚至萎缩状况,90%左右失去了医保的农民,因为医疗成本的攀升,愈加多的农民无力支付日益增长的医疗成本。
2、农村医保存在的问题
1. 农村原有合作医保规范在短期内很难恢复重建
1976年以来,伴随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基层合作医疗规范渐渐流于形式或自行解体。第一,资金来源有限,但支出具备明显的失去控制现象。第二,干部和村民享受医疗保健服务不平等,是合作医疗很难恢复是什么原因之一,但更要紧的是收入机制的转变,彻底打击了合作医疗赖以存在的基金集资基础。
2. 城乡之间医疗保健资源分配不均,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
医术较高的医务职员多聚集在大医院,农村大部分人常常借助的卫生资源是村卫生室或个体乡村大夫,然而村里的卫生职员多半没参加过合法的培训,并且有相当一部分村卫生室没必要的消毒设施。
农村人口居前三位的疾病分别是呼吸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和脑血管疾病。患此类病多数会致使家庭收入降低,甚至陷入贫困,而这类疾病的发生原本可以通过保健常识的传播和普及而减少,但因为政府在农村的设施和预防工作投资不足,很难拓展有效的宣传活动。县级的卫生医疗机构,除县级医院外,还有中医院、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站、计划生育指导站,与地方病和传染病防治机构等,这类机构大多都自成体系,自己进行小而全的建设,不只导致医疗卫生设施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卫生技术职员的浪费,而且增加了很多的非专业职员,提升了机构的运行本钱,因此需要打破部门体制限制,促进城乡医疗卫生资源的流动和重新组合。
3. 农村合作医疗政策不稳定
经济体制改革将来,国家对合作医疗采取了放纵自流的态度,合作医疗从国家政策变成了地方政策,这就使得进步农村合作医疗失去了国家政策的“强制性”威力,主动性大大降低,没足够的动力推进合作医疗政策的推行。再者,上世纪90年代将来,国家为减轻农民负担,取消了强制性“合作医疗”项目,这一政策与国家扶持进步农村合作医疗的政策相冲突,因而加强了进步农村合作医疗的困难程度。
4. 农村医疗缺少保险立法
没专门的法律法规保障农村的合作医疗规范,因此农村医疗迟迟不可以走上正轨。没法律规范的保障,使得合作医疗的性质不可以准确地确定下来,其在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有哪些用途也很难定位,缺少稳定性和持续性,容易产生混乱。农村医保立法需要符合国内现阶段经济进步情况和农民需要,假如不可以切实减轻农民医疗负担,以强制为原则,势必会引起农民反感。
3、打造与健全国内农村医保的对策
1. 政府的政策要向农村倾斜
在2002年十月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大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中就提出了农村卫生工作的目的,到2010年在全国确立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和农村合作医疗规范。要把此项工作落到实处,国家需要从财政上划拨资金,加大对农村医护职员的培训,重点支持乡镇两级卫生机构,借助有限的资源提升效率。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