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恐障碍;误诊;冠心病
惊恐障碍;误诊;冠心病
惊恐障碍(panic psorder)是神经症的一种,病人有显著的躯体化症状,惊恐发作的临床表现与冠心病相似,病人多就医于综合医院心血管内科,常易致使误诊。大家对2000~2004年在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内科就医的38例惊恐障碍误诊为冠心病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剖析。
1 临床资料
1.1 对象 38例惊恐障碍误诊为冠心病病人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惊恐障碍的诊断标准[1]。其中男12例,女16例;年龄35~67a,平均54.8a;既往有高血压史者2例,糖尿病史者1例,高血脂史者1例。
1.2 办法 对38例惊恐障碍误诊为冠心病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剖析。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 病人多以突发的心前区不适为主诉前来就医。主要表现为心悸、心前区闷痛、压榨感、濒死感、呼吸困难,伴大汗,手或全身震颤、麻木及强烈的恐惧感。持续5~20min可自行缓解,与劳累及情绪激动没有明显关系,含化速效救心丸不可以明显缩短发作时间。总病程数月至数十年不等,症状反复发作,长期按冠心病治疗,应用降压、调脂及改变心肌供血的药物,不可以降低症状发作。有8例病人无时无刻要别人伴随,不敢单独在家或外出;18例在发作间歇期有惴惴不安、阵发性多汗等症状。
2.2 辅助检查 心电图检查,症状发作时显示明显心肌缺血者1例,心电图出现动态演变,且心肌酶增高1例,运动试验阳性2例,静息状况显示非特异性STT改变8例;彩色超声检查显示室壁运动减弱,提示心肌梗死2例;27例行冠状动脉造影,5例显示单支血管病变,狭窄程度<20%者3例,40~50%者2例,没有明显血管狭窄者22例。
2.3 诊断及治疗 38例病人均经临床心理科会诊,符合CCMD3惊恐障碍诊断标准,停用治疗冠心病的药物,给予抗焦虑、抑郁剂舍曲林、阿普唑仑等治疗,症状渐改变。
3 讨论
3.1 误诊缘由 (1)惊恐障碍的症状与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及心肌梗死的症状极为相似,并且反复出现,发作不限于任何特殊的处境,发作持续时间为5~20min,部分患者在发作时有心电图的缺血改变,部分伴有冠心病易患原因,容易误诊;(2)伴随冠心病发病率的增高及发病年龄的年轻化,临床上对冠心病的误诊率也愈加高,除非有作为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不然,临床大夫不敢随便否定该诊断。(3)依赖临床症状及心电学检查诊断冠心病存在肯定的局限性;(4)部分内科大夫对惊恐障碍认识不足,过于相信初次诊断,易致使长期误诊。
3.2 预防误诊的手段 (1)详细询问病史,特别是心前区不适的特点。冠心病病人的心前区疼痛,大多呈典型的压榨感,束带感,持续时间为3~5min,心肌梗死发生时,胸痛时间会延长,伴有出汗、窒息感、濒死感,含服硝酸甘油或速效救心丸可飞速显效;而惊恐发作病人的胸痛可以是刺痛、闷痛或钝痛,持续时间常见较长,有显著的心悸、出汗、震颤等植物神经症状或强烈的濒死感或失去控制感,含服硝酸甘油或速效救心丸的成效不明显;(2)冠心病病人的心绞痛发作多与体力劳动及情绪激动有关,而惊恐发作病人的胸痛发作常不可预料,呈自发性、没有明显因素或与情绪及心情有关;(3)冠心病病人在胸痛发作时,多有ECG成组导联的缺血性STT改变,胸痛缓解后ECG与发作时常有明显改变;而惊恐发作病人的胸痛发作时ECG常呈非特异性STT改变,与发作间歇期的ECG没有明显改变;(4)冠心病病人在发作间歇期能正常生活,而惊恐发作病人在发作间歇期有惴惴不安、阵发性多汗等症状,常感到自己像一个永远的病人,情绪不稳定,易出现衰竭状况;(5)冠心病病人行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常有一支或一支以上的狭窄或阻塞性病变,狭窄程度多>50%;而惊恐障碍病人的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无狭窄或阻塞性病变,或狭窄程度<20%;(6)惊恐障碍病人心理健康水平非常低,有明显的精神神经质倾向,情绪不稳定[2],较少伴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冠心病的易患原因;据国内外文献报道[3~5],冠心病病人有50%伴有明显的焦虑情绪,有45%伴发抑郁情绪,但惊恐障碍病人的心理症状明显重于冠心病病人。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