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人口计生公共服务均等化面临的新问题及对策

点击数:916 | 发布时间:2025-08-04 | 来源:www.nblzx.com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全方位推行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的决定。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目前国内卫生计生工作范围的一项要紧工作,也是落实“全方位二孩”政策的客观需要。在“共享”的大背景下,流动人口数目增加和高龄孕产妇的增多,势必给计生公共服务提出更高的需要。因此,研究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具备要紧的现实意义。

    1、现阶段国内流动人口的特征

    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工作,第一要学会流动人口的基本特点和生育情况。近年来,国内流动人口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具体表现为:

    (1)流动人口的规模不断扩大

    伴随改革开放的深入进步,国内的流动人口规模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依据1990年“四普”数据估算,国内流动人口数目仅为2135万人,2000年“五普”数据显示,流动人口已经达到1.02亿,2010年“六普”时达到2.21亿人,《中国流动人口进步报告2015》显示,2014年末国内流动人口达到2.53亿人,每年平均增长800万人,每年平均增长率为3.39%[1]。

    (2)流动人口中高龄孕产妇的数目增多

    在推行“全方位二孩”政策之前,流动人口中部分从业职员遭到独生子女政策的限制而未能生育二孩;“全方位二孩”政策之后以往不可以生育二孩的流动夫妇获得了生育机会,这就致使受前期政策影响的一孩夫妇的生育势能得到释放,高龄孕产妇在数目上将大为增加,给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的水平和内容提出了更高的需要。

    (3)流动人口的婚育年龄推迟

    2014年的流动人口进步报告显示,流动人口的婚育年龄在推迟。
    2012年流动妇女平均初婚年龄为23.7岁,平均初育年龄为25.5岁,与2000年相比分别提升1.3岁和1.6岁。这与流动人口的年龄结构和受教育年限变化有非常大关系。

    2、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面临的问题

    流动人口呈现出的新特征,侧面反映出了现阶段国内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面临的新问题,突出表目前计生服务供给与实质需要不同的矛盾上。

    (1)计生服务供给能力不能满足流动人口不断扩大的服务需要

    “全方位二孩”政策的推行,加剧了短期内对妇幼健康、孕期保健、托幼等计生公共服务的需要。伴随流动人口对公共服务的需要增多,计生服务供给能力明显不足,主要体目前资金投入不足上。

    尽管近年来流动人口专项经费连续增长,但大多用于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对免费技术服务的经费投入反而有所降低[2]。“属地化管理、市民化服务”还仅仅停留在文件上面,流动人口还很难享遭到充足的、内容愈加丰富的计生公共服务。资金投入的不足,导致了计生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难以满足不断扩大的实质需要,严重干扰到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达成。

    (2)计生公共服务保障程度不能满足流动人口最基本的服务需要

    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结婚、生育的现象已然成为一种“正常状态”,但所需的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却很难得到有效保障。国内对于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存在着“重管理,轻服务”的现象,服务观念的缺失则是导致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很难得到保障的主要原因。

    (3)计生服务运作机制不能满足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一盘棋的需要

    尽管国家对公共服务均等化做出了有益尝试,但在推进落实的过程中,因为缺少适当的运作机制和统一的流动人口综合管理模式,“一盘棋”式服务机制建设尚未形成,现居住地与户籍地之间正常的状态、动态化的长效合作机制没打造起来。

    部门协作机制的不完善是导致基本公共服务缺少的重要原因之一。政府各职能部门在拓展工作的过程中总是各自为战,责任分工不清楚,缺少必要的交流,统筹协调能力弱[3]。目前,地方政府较少有单独的管理部门来统一协调、负责流动人口的基本公共服务工作。

    3、促进流动人口计生服务均等化的建议

    针对国内流动人口公共服务的供需情况及存在的很多问题,为达成国内流动人口公共服务均等化,特提出以下几个方面建议:

    (1)加强财政投入,扩大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

    以中央政府财政投入为主,各级地方政府分级负担;同时,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财权和事权,打造与之相匹配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财政规范。

    加大对城市社区公共服务建设的支持力度,要以社区为依托,将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纳入社区服务之中,为流动人口实行“一站式”管理,提供“一条龙”服务,让流动人口可以获得平等、便捷、便宜的计划生育服务。

    (2)革新供给模式,丰富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形式

    在加强财政投入的基础上,进步多元化的公共服务模式,以满足不同流动人口的实质需要。公共服务要向未婚未育人口、已婚高龄育龄妇女和未婚育龄妇女倾斜,加大技术职员的培训,革新服务的供给模式,以满足这种特殊人群的公共服务需要。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专业院校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4 中国考试人事网(https://www.bzgdwl.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1

  • 中国考试人事网微博

  • 中国考试人事网

首页

财经

建筑

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