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C912.22;C912.60 文献标识码:A
DOI:
10.3963/j.issn.16716477.2014.02.021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进步情况》报告显示:从1995年-2004年的10年间,全国普通高校的女孩比率由35.4%上升到45.7%,提升了10.3个百分点,在这当中,女硕士、女博士生比率出现了非常大变化,女硕士生、女博士生的比率达到了44.2%和31.4%,比1995年分别提升了13.6%和15.9%。女人受教育比率的这种变化与大幅度提升,说明国内妇女自立自强,聪明智慧,积极向上,同时也是国内妇女社会地位得到提高的要紧标志。随着着国内博士研究生教育规模的逐年上升,与之相应的博士生的培养水平、就业问题等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虽然社会媒体对女博士生关注颇多,但专业学术研究对其关注却较少。笔者在中国期刊网以女博士生为关键字仅仅只搜索到85篇文献,在这85篇文献中,大众媒体对她们的新闻性关注最多。从关注的内容上看,又主要集中在女博士生的情感婚恋方面。而从社会学视角对女博士生的存活状况的考察与研究却门可罗雀。当今女博士生的真实存活情况到底如何?她们在面临传统与现实、社会与家庭的多重重压时,有什么现实困扰?而导致这类困扰的有关原因又有什么?政府、社会、学校要采取何种手段和对策来帮助她们?本文从社会认可理论的视角,探讨了国内女博士生的社会认可近况及有关影响原因。需要指出的是,本文关注的研究对象主如果全日制的在校女博士生。
1、社会认可理论的主要内容
社会认可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最有影响的理论之一。社会认可理论是由亨利?泰弗尔和约翰?特纳 (John?Turner)等人提出并健全的。社会认可理论觉得,社会认可由三个基本经历组成:类化(categorization)、认可(identification)和比较( comparison)。类化,是指大家将自己编入某一社群;认可是觉得自己拥有该社群成员的常见特点;比较是评价自己认可的社群相对于其他社群的优劣、地位和声誉。在这三个经历中,大家抬高我们的身价和自尊。社会认可理论把个体对群体的认可摆在核心的地方,觉得个体通过社会分类,对我们的群体产生认可,并产生内群体偏好和外群体偏见,个体通过达成或保持积极的社会认可来提升自尊,积极的自尊源自在内群体与有关的外群体的有利比较。在社会学的研究中,社会认可可以与政治认可、职业认可、身份认可、心理认可等并列,也可以包括后者,但就一般意义而言,社会认可是与政治认可等相不同的,同时又包括身份认可、心理认可等。
在哲学和逻辑学中,认可(identity)被译为“同一性”。它既表示两者之间的相同或同一,也表示同一事物在时空跨度中所体现出来的一致性和连贯性[1]。较早用认可一词的是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他觉得认可是一种防御机制,是个体潜意识地向某一对象模仿的过程[2]。而明确提出认可问题的是著名心理学家艾里克森,在他看来,人的一生分为八个进步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独特的课题,称为心理社会的危机;他明确了“自我同一性”和“同一性危机”(identity crisis)的定义,觉得“自我同一性”来自于内在进步的个体人格和个体所置身于其中的社会语境的互动过程[3]。在完成了这类任务或目的后,就建构了自我同一性,假如相反,则容易导致同一性的危机[4]。与此相应,认可也是一种获得身份认可感的需要。心理学专家张春兴[5]指出,认可是一个人将它他个人或群体的行为方法、态度观念、价值标准等,经由模仿、内化而使其本人与别人或群体趋于一致的心理经历。随后 “认可”的用法范围也渐渐扩大,社会学更看重的是个体与群体,与群体与群体的归属和关系问题。它愈加强调角色、地位、身份等方面。美国社会学家詹姆斯?S?科尔曼[6]在谈到行动的结构“从权威关系到权威系统”时,提出了“一致和认可”的七类认可,其包含:对直系亲属的认可、对国家的认可、对雇主的认可、对主人的认可、对权势强大的征服者的认可、对社区的认可、法人行动者对其他行动者的认可。社会学大师吉登斯[7]则觉得,认可与大家对我是哪个与什么是有意义的理解有关。而这类理解的形成与先于其他意义来源的某些属性有关。社会认可理论同时还划分了认可层次,将认可区别为个体认可与社会认可。认可现象在社会日常经常见到。主要包含社会认可、文化认可、民族认可、国家认可等。社会认可表现为三个层面的内容:价值认可、工作或职业认可、角色认可三方面。价值认可主如果指一种大家对社会的传统观念和道德风俗等等基本的原则维持趋于一致的倾向。它主要包含大家常见觉得的在角逐中社会要达成公正公平等的一种价值的认可。工作或职业认可是个人将职业既视为谋生的方法也看成是个人自我价值达成的需要。社会认可“求同”,即“去个性化”(depersonalization),而“自我认可”指的是“存异”,亦即“自我证明”(selfverification)。二者的差异便构成了“认可”的一体两面,自我认可本质上都是社会认可,是以特定社会中的人或者社会群体为参照展开的。
2、女博士生面临的社会重压及社会认可感近况
一般而言,博士生的科研重压大,生活清苦。博士生面临论文发表指标严格,科研工作量巨大,将来的就业前景严峻等问题,对此,女博士生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应付。女博士生需要面对毕业难、生活难和就业难这“三座大山”。同时,经济上的重压、精神上的孤独是其不能不时刻面对的问题。虽然博士生都有博士津贴,但津贴微薄,除去承担自己平时开销,还可能需要照顾家庭,购买书本、科研资料等,因而博士津贴常常看上去杯水车薪。另外,不少女博士生的个人感情问题没着落,其恋爱婚姻问题不但令爸爸妈妈家人牵挂,自己也为此焦虑。多种重压不可防止地给女博士生带来各种负面的心理反应,诸如恐惧、焦虑、抑郁等等,给她们的平时生活及博士学业带来了困扰,并且带来了社会认可困难。 第二,从女博士生个体自己来看,身份并不是一种固定的实体,而是在不一样的社会情景中,每一个人依据其所处的实质体验来界定自己对生活的态度。社会认可在一定量上取决于对比性的原因。女博士生个体在建构身份认可的过程中,会与过去比较,社会资本是其中的一个重点指标。由于,社会资本一旦失去,或者发生了损耗,那样附带利益也会随之受影响。女博士生选择到一个全新的环境中去念书,意味着所有要重新开始,所有都是从零开始。这就意味着其要凭着我们的努力来获得老师的认同,获得新的学校的认同。过去的社会经验与社会资源只能提供必要的技术性支持,而不可以自然而然地随之迁移到新的环境中去。不管自己过去有多辉煌,原有些经验难免失效或部分失效。社会流动既带来了机会,也带来了风险。流动前后导致的社会资本及文化资本的落差,意味着社会关系的弱化,随之致使社会地位的降低。原有社会关系的消失,会致使社会认同荡然无存。目前大家沿袭的仍是计划经济年代宏大的社会建设模式,个体素质的构建仍然没进入主流的社会文化建设的视线。因此,女博士生个体身份的明晰火烧眉毛,女博士生要强化个体自觉,促进个体适应社会转型。女博士生在面对社会偏见时,要敢于发源于己的声音。要有好的心态面对挫折。同时,女博士生作为高学历群体,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读博士是一种生活状况也是一种深刻的生命体验,在追求自己价值达成的同时,更要达成自己对社会、对人类的贡献。
第三,从社会支持体系的建设来看, 社会正式支持体系的打造是对女博士生和社会进步的坚实基础。女博生生处于社会转型的过程,个体社会责任增加,同时传统社会支持体系弱化,如此,女博士生就处于责任增加和社会支持弱化的两难境地。这种两难的境地,也致使女博士生呈现出对社会的依靠及信赖的弱化。因此,在社会转型过程中,需要政府负责建设正式的社会支持体系,博士培养的有关政策拟定是社会支持系统的要紧组成部分。对于博生培养的有关政策方面,主要包含:第一,要严把博士培养的水平关,达成严格的水平控制。怎么样让博士生安安心心地做学问,这不止是简单地提升博士生活费问题,它需要一系列的规范设计作保障。第二,要严格控制博士培养规模,对博士考试报名者,要综合考察,对明显不可以或不想真的做学问而只想镀金或混文凭者,应不予考试报名。如此,政府和社会就能把有限的教育资源集中用于资助想并能真的做学问、做研究的博士生身上。通过这种方法缓解博士生的经济重压,免除其后顾之忧,让其安安心心做研究,进而提升国内博士的培养水平。第三,要严格实行博士导师的遴选规范和导师资助制的学术民主管理,让每一个博士生导师能拥有相应的学术自由,从而在培养指导博士生上更好地发挥其革新和创造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