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2-2589(2015)13-0115-02
引言
在海量对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可研究中,主要对象为农村流动人口,而涉及新生代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认可研究较少。本调查以新生代回族流动人口为对象,以武汉洪山区为调查点展开社会认可研究。运用问卷调查法、结构式访谈、文献剖析采集信息。通过此调查可以知道新生代回族流动人口的认可近况及存在的认可困境,并提出建设性建言,可以为新生代回族流动人口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助一臂之力。拓展此调查,加大新生代流动人口的外来归属感,促进各民族人民平等团结和谐互助,促进民族关系和谐进步,能为有关问题的研究起到一些借鉴用途。
1、新生代回族流动人口问题概述
1.研究的问题及其背景。“社会认可”理论由Tajfel提出,将社会认可概念为:“个体认识到他是特定的社会群体,同时也认识到作为群体成员带给他的情感和价值意义。”Tajfel提出的社会认可理论,区别了个体认可与社会认可。社会认可是社会成员一同拥有些信仰、价值和行动取向的集中体现,本质上是一种集体观念。与利益联系相比,重视归属感的社会认可愈加具备稳定性。国内学者王春光对于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可研究对象是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主要从身份认可、职业认可、乡土认可、社区认可、组织认可、管理认可和将来认可七个维度进行剖析。而涉及新生代回族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可研究还不是很全方位。在新的经济进步条件下,新生代回族流动人口较之于第一代回族流动人口,对城市生活既向往又害怕,适应与不适应并存,对我们的前途将来迷茫又有目的,种种的矛盾,对我们的身份产生怀疑,易致使其产生社会认可困境。
2.策略设计。本调查将新生代回族流动人口概念为“1980年出生(包含1980)户口在农村,进城工作的回族群体”。本调查以身份认可、职业认可、乡土认可、城市认可、将来认可为维度展开调查,运用问卷调查法、个案访谈法获得调查对象的有关信息,运用文献剖析法知道国内外学者在此研究范围的有关成就,作为本课题的研究基础。
3.研究意义。因为涉及此类的研究还比较少,进行新生代回族流动人口方面的研究,剖析新生代回族流动人口社会认可困境的现象及导致缘由,不断丰富研究成就,帮助促进新生代回族流动人口与城市的融合,加大其社会认可,增强作为外来群体的归属感,有益于各民族人民群体平等团结互助,促进各民族关系和谐进步,旨在为其他研究起到一些借鉴用途。
2、新生代回族流动人口社会认可困境
1.身份认可。新生代回族流动人口在城市经过几年的打拼,对城市生活逐步适应,生活质量不断提升,然而对我们的身份认知呈现模棱两可的倾向。较之于第一代流动人口,他们非常早就离开家乡进城务工,对家乡的记忆模糊而短暂,向往城市生活,想要扎根城市,对于别人对我们的身份怎么看呈无所谓态度。拥有少数民族身份,可以记得自己是少数民族身份和有关风俗习惯,但在汉人聚集区打工,有的人渐渐忘记丢失有关风俗习惯,逐步被汉化。
案例1、
马XX,女,29岁,甘肃人。出来打工已有17年,目前在一家兰州拉面馆做员工。生活在汉人的圈子里,大多数都是汉族朋友。在说到自己少数民族和农村人身份时,觉得无所谓,对我们的生活不会产生影响。朋友开玩笑叫她回回,也不会有哪些影响。在介绍我们的时候,能简要地告诉其他人自己是少数民族的,来自哪儿。由此看来,少数民族和农村两个标签对其并没多大影响。
案例2、
马XX,男,22岁,青海人,小学还未毕业就出来打工,在拉面馆打工,拉面师傅,在外打工的时候,爸爸妈妈告诫他要遵守古兰经和回族的忌讳。只吃清真食物,不喝酒。对于回族的要紧节日风俗都能大致叙述。但面店客人不定时会来。“礼拜啊,有时忙的时候不做,不忙的时候会做”。一天要做的礼拜不可以坚持,能做的时候就做,不可以做也无法。周五去清真寺也不会去,不了解武汉附近的清真寺的具体地方。
2.职业认可。在调查过程中,因为调查对象受回族身份限制,学历较低(小学或初中毕业),从事劳动密集型工作,主要分布在零售业、清真餐饮等服务型行业。工作时间长,天天工作10个小时以上,休息时间短暂。薪资3 000―5 000无不等。他们工作的目的是为了赚钱,觉得自己学历不高只能从事这种工作。有的调查对象为了积累资本,为展开下一个职业筹备。
案例3、
马XX,男,26岁,河南人,合伙开烧烤店。出来打工10年了,打工赚钱就是主要目的,辗转去过不少城市。在广东打工的时候,为了拿到节日补贴不休息继续工作。因为之前投资失败,获悉武汉的烧烤买卖红火,与朋友合伙开烧烤店,以后能开一个真的是我们的烧烤店。对于他来讲,人与人之间没什么不一样,只有收入的不同,等级的不同。
3.乡土认可。新生代回族流动人口年轻时离开家乡,没较多的务农历程,成为城市中流动人口的一员,在慢慢适应城市的生活体系中,他们向往城市,觉得城市有农村没办法比拟的地方,对于农村的记忆停留在儿时支零破碎的片段,他们对农村没很多值得牵挂的方面。较之于父辈浓厚的乡土情结,他们更想在城市探寻可以是自己驻足的地方。
案例4、
韩xx,男,19岁,青海人,出来打工5年了,对家没什么念想,出来打工这几年,也就回去一两次。最记得就是我们的发小,一同上学玩耍,后来大伙出去打工,感情慢慢淡化。 4.城市认可。新生代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融入城市生活过程中,是一个社会关系互联网重建的阶段。城市生活的优越性,想要在城市长期生活。他们主要生活在各民族聚居的地方,业余生活主如果与本民族人互动,而与当地城市居民的交流基于业缘关系。因为个人社会资本的短缺,非常难获得各种资源性帮助。城市居民对少数民族的刻板印象致使对其产生偏见,使其感到无力,非常难对城市产生归属感,只不过城市中的过客。
案例5、
马xx,男,25岁,青海人,在武汉拉面馆打工,在说到自己民族时,觉得汉族看不起回族人,回族人有点坏,其实大家回族人还是挺实在的。笔者在问及从事这份工作是什么原因,他谈到自己没非常不错的文凭,又没什么关系,只能做如此的工作,是理所当然。业余生活单调,睡觉看电视,跟本民族的人聊聊天。对于所生活的地方,不知道有关民族政策,也从不参与社区活动。
5.将来认可。对于新生代回族流动人口的将来归属,父辈们在城里打工赚到钱后会再回到家乡。没土地的牵挂,愈加执着于城市生活,虽然在迷茫和不确定中不断摇摆,但他们比父辈更有我们的目的,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我们的梦想。眼光不再只考虑自己,更多地关注下一代。
韩XX,女,30岁,青海人,结结婚以后随夫来武汉11年,目前经营一家麻辣烫店,女儿就读汉族人所上的小学,期望自己能多赚点钱,能在城里买套房屋,如此就能有城里户口。“自己读不念书没关系,不可以耽误孩子,起码要给孩子创造条件,在城里孩子能学得更多些。”
3、新生代回族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可缘由剖析
1.户籍规范的障碍性。在2014年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规范改革的建议》,明确打造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规范,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别和由此衍生的蓝印户口等户口种类,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实行多年的户籍管理规范将退出历史舞台。户籍规范以法律名义划为农业户口和非农户口,由户籍规范所衍生的附加价值,使在城市中的流动人口没办法享受,作为城市建设大军的一员,干着脏累的活,但健康卫生、住房、孩子上学问题得不到保障,对他们本应拥有权利的一种剥夺。他们被排斥在体系以外,生活在城市中下层,与城市生活的隔绝,存活的无力感自然地产生,无形的标签附着在他们身上。
2.部分城市居民的偏见。部分城市居民对新生代回族流动人口群体产生刻板印象,大多是负性特点,觉得其狡猾、奸诈。刻板印象的形成主要通过两条渠道:一是个人的亲身经验;二是社会学习。有的居民在于流动人口进行互动时,发生矛盾由此致使冲突,不自觉地夸大刻板印象,告诫周围人。由此部分居民对其心怀戒意,互动降低,形成两个明显边界的生活圈。
3.自己条件。新生代回族流动人口主要来自条件落后区域,经济进步缓慢,基础教育不够看重,所学常识狭隘,不可以适应城市工业化进步,没办法满足城市对常识型人才的需要,只能从事劳动密集型、无技术含量的工作。因为语言、文化、生活习惯的差异,对于城市生活还有很多不适应,还是倾向与本民族、同乡交流,在城市少数民族分布呈现“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本民族之间形成内群体,与城市居民外群体相对应。在内群体中,形成个人的社会关系互联网,社会交往不断内卷化。这不利于两群体之间的互动,非常难形成社会认可。
4、关于提升新生代回族流动人口社会认可的建议
1.从政府角度。在推行户籍规范改革过程中,应逐步离别户口和其附加价值,保证流动人口可以充推荐受各项权利。政府应充分发挥其各项职能,不断补充健全各项条令,对流动人口打造健全的社会保障机制并落实。
城市有关职能部门,是与新生代回族流动人口接触最多的窗口。灵活运用并通过各种媒介宣传民族政策。与其他部门协调合作,加大革新管理模式。定时进行实地调查,知道回族流动人口基本状况,并准时解决所面临的问题,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不按期地拓展有关职业技术培训,帮助提升回族流动人口的就业能力。
2.从自己角度。新生代回族流动人口自己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素质,积极参加有关的职业技术培训,增强自己就业能力。维持自信的心态,主动与城市居民进行互动,可以关心社会,参加社区的活动积极融入与他们的交流中,以亲身的历程来逐步消除城市居民的刻板印象,增强个人对城市的归属感。除此之外,继续维持以往出色的品质,不为魅惑所动,达成我们的目的。
新生代回族流动人口社会认可的提升,不只需要政府有关部门的努力,更需要城市居民与新生代回族流动人口的参与。作为社会流动人口的一员,怎么样妥善解决他们的问题,提升其社会认可感,对于社会持续进步起到要紧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