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学习英语教法上先后推行听说法(结构法)、意念法、功能法、交 际法等,这类新办法推进了英 语教改的进展,但其次它一直以欧式的教学 法为轴心,大家只不过被动地围绕着这个轴心作些适应性的变革 。因而不禁要疑 惑:中国人教英语,汉语言和汉文化该如何参与和渗透?
语言作为交际工具备其"通行"的特征,而民族语言又体现着民族特征。学 习英语的目的是为了适应新的 国际国内形势和平时生活的交际。不论从教学过 程,还是交际功能讲,都和汉语言、汉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 系。这就需要英 语教师不只要有过硬的专业水平,而且要有较高的汉语言修养和汉文化修养。 初、高中阶段的英语教学目的是不一样的。初中阶段是学习英语年龄段的"学话 时期"。这个时期的特征是尽 量摆脱汉语束缚,尽量地创设英语环境,让学 生感知、亲近英语。高中阶段,学生对外面的怎么看渐渐形成观 点,他们从理论 上把英语当做第二语言来学习,需要探讨英语范围里更深层次的内容和规律,如 语法的复杂变 化关系、用英语国的文化历史、意识形态、宗教信仰、风俗习 惯等。
英语,自然而然地遭到了汉语的干扰,学生不自觉地用汉语常识套用在英语 上。怎么样使学生摆脱母语干扰 ,又充分借助母语的常识迁移?这就需要英语老 师有较高的汉文化修养。大家在英语课堂上常常看到学生用汉 语语法套用英语 语法的例子。倒如英语中的"代替"一词,学生容易混淆。汉语里"代替"是动 词,在英语里 "代替"的词性不固定。它既能够是动性的:take the place of; 也可以是介词:"insteadof:或副词:instead. 在"哪个来代替史密斯先生去那里呢?"用Who take the place of Mr.Smith? 用Who will go there inste ad of Mr. Smith?在"哪个来代替史密斯先生去那 里呢?"
而"史密斯先生病了,哪个代替他去那儿呢?"用Mr. Smith is ill.Who will go there instead?
遇见这类问题,英语老师就要指出英、汉语词法有什么区别,英语词性要活一些, 汉语词性相对稳定。不要用 汉语习惯套用英语。以消除学生疑虑。英语老师如 果缺少汉语言常识,遇见这种问题时,只能说"英语"而搪 塞学生。
学生在高中阶段不只应用英语的能力有了提升,汉语水平也有了相当的基 础。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比较容易 把两者放在一块进行比较。汉语和英语相比各 有什么特征;同样的内容汉语如何讲解,英语如何表达;交际时 各自如何表达 才算得体,它们之间有无一同规律可寻,可否变通。对这类问题学生一直想找到 明确的答案。这 个答案只能在英语教师里,课堂上要讲清,要素破。如此学生 学的是活的语言而不是教条。
There stands a big tree on the hill.
学生脑子里会非常快出现另一个动词:。那样,紧接着就会问:为 什么用There stands不需要Ther e is.老师可以举出一个同样的用汉语表达的例 子:"山上矗立着一棵大树"。"矗立"和"站"表达的目的是 相同的,其特 点是形象生动。如此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又激起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再如:"孩子病了妈妈要给大夫打电话,请求给孩子看病"。可以问:
1. Will you examine my son, doctor?
2. Would you please examine my son, dodtor?
3. I wonder if you can examine my son, doctor.
这三种问法都是一个目的、都非常礼貌。但第三种问法更得体。它既礼貌,又 表达了妈妈焦急、渴望、急于 了解结果的迫切心情。找准这个"得体"问题的 答案,不能离开汉语常识,这是确定无疑的。汉语是一种特别具 有表现的语言, 形象生动,内涵丰富,富于韵律感。英语的特征是准确、具体。英、汉语的交流 可求同存异, 优势互补。如英语教程中《盲人摸象》里有一个描写第四个盲人 的动作的句子:The fourthblind man opened his arms and closed them round one of theelephant's legs.它具体、 准确地写了动作的全过程,给人一 种立体感但用汉语表示总不可以说成"第四个 盲人张开双臂围绕着大象的一条腿靠拢双臂"。这是由英语本身的 特征决定的, 因此不可以直译。鲁迅的《药》里有一句话:"灯光照着他的脚,一前一后地走" 这句话不论从句 式结构(状语后置)上,还是语义表达上都类似英语语法。同 样给人具体、准确形象生动的感觉。
英汉语之间的这种差异、变通的现象在课堂上是不足为奇的。把握住这类内 容,较自如地进行课堂教学能 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变枯燥的语法课为新鲜的 活的语言运用课,激起起学生学英语的兴趣。
过去英语教学总是把一篇课文裁成几片,几段讲授,各自独立,好似把一件 完美的衣服撕成碎片,课堂成 了教堂。讲语法也只不过涉及皮毛,生硬地把"格 式"塞给学生,让学生照猫画虎,依葫芦画瓢,学生总是是知 其然而不知其所 以然。这对喜欢提问的学生来讲,无疑是"八股"再世。学生学到的也只能是机 械的、公式化 的语言。整体化教学弥补了这一缺点。但英语教师如没较高的 汉语言修养,也只能是分分段,概括一下段意 而已。在听、说、读、写方面, 过去是“哑巴”英语。由于不看重写,在修改学生书面表达的作文时,常发现 学 生语句组织得生硬、别扭,语言前后不够连贯,语意不明晰等现象。比较典型的 问题是学生用汉语的框子装 英语的词语,搞得不伦不类。
比如:"大家通过实践来学英语"这句话,学生用英语表达时写成"We through practice to study En glish"可见,学生在书写、翻译方面受汉语干 扰较为紧急。排除这类干扰是老师的教学目的所在。它需要英语 老师能居高临 下,游刃有空间把握英、汉语的异同,突出英语的自己特征。对汉语言知之甚少 而不可以非常不错地排 除汉语的干扰把英语独立出来;或者不可以居高临下地看语言的 相通性而把英语搞成一种套子,这是导致英语教 学模式化、简单化是什么原因之一。 站在更高的角度看,语言集中地体现着民族文化的特征,文化素质的高低又 制约着一个民族的整体素质。 语言教学永远离不开这根准绳。学习外语,首 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以西方为中心的教学法忽略了大家学 生成长的土壤, 对学生学习的环境看重得还不够。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学英语是生硬地被迫地 同意。激起学 生用英语进行交流最好的老师是对本民族文化的广泛涉猎。中 华文化博大精深,很多内容在英语教学中都会 涉及,如:行为礼节、道德规范、 文学、史学、军事、天文地理等。学生除去从其它的课堂学到这类常识外, 还 期望英语老师给他们创设一个更丰富的课堂。因此,英语教师对民族文化要有广 泛的涉猎。为了说明这个问 题,这里只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同是得到其他人赞美后要说的一句话,美国人会说:"听了你的赞美我特别高 兴,谢谢!";而中国人则说:"其实我也很普通"。若是美国人赞美大家, 大家如此回答,他们会感到惊讶,会觉得他们不友好,显出 一副不理解的神情。 因此,知道外民族的性格特征,第一要熟知本民族的性格特征。一个学生假如没 有较高的 本民族文化素质,那他无论怎么样也不可能学好外语;同样道理,英语 老师假如没较高的本民族文化修养,他 也只能是一个传声筒。
站在更高的地方上看,大家都是为延续、创造人类文明而努力着。语言教学 需要学用结合,要面对世界, 面对将来。国际交流的扩大,科技经济的进步,文化事业的兴盛,使得外语教学渗透文化内容日益要紧。单纯 的英语语言水平是不可以适应这一需要的。需要英语老师能纵观本民族文化,站在东西方文化比较 的高度上,把 握英语教学,如能到达这一高度,相信英语教掌握达到更高更新 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