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案例——转变教师角色,达成教学民主

点击数:329 | 发布时间:2025-03-01 | 来源:www.olive-yun.com

    ---可以空手进课堂

    背景

    《英语课程标准》提出学生的进步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英语课程在目的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课程推行应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构建常识、提升技能、磨砺意志、活跃思维、展示个性、进步心智和拓展视线的过程。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加以适合的引导,激起学生对于学会一门外语的迫切需要性,引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用途。一堂成功的课,应该让学生自始至终学会主动权,教师只不过充当“组织者” “促进者、”“合作者、”“咨询者、”“参与者、”“引导者、”“顾问”等多种角色,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体现,自然就产生了求知和探究的欲望,也就把学习当作一件乐事。

    问题的发现与解决

    上课铃响了,我匆匆忙忙地赶往教室,猛然发现自己只带了刚批好的作业本,而忘带了教课书、备课笔记和教学参考,心里不由一阵慌乱。回办公室去拿,岂不是要耽误时间?可目前两手空空,又恐怕要误人子弟。

    师生问候完毕,学生在静静地等候我的下文,面对三十多双期待的双眼,我一边暗暗庆幸备课时认真地钻研了教程,心中有一些底,一边脑子急速转动,想着对策。英语新课程标准不是强调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吗?我何不“偷”一回“懒”,让学生给我上一堂课。于是,我向学生坦白了我的尴尬处境,并与学生商量:“老师什么也没带,这节课你们来教我吧。”学生一阵惊愕,一片哗然,继而跃跃欲试。一堂师生角色互换、别具一格的英语课拉开了帷幕:

    Teacher(故作疑惑):What we will learn today?

    The students answered together and loudly,Unit1 < My New Teachers> Part A Let’s talk.一学生上黑板写题目,一笔一画,极为认真,颇有老师的架势。

    Teacher:Who can help me review the words in Part A Let’s learn ?

    学生们跃跃欲试,脸上抑制不住开心,他们或许为能帮助老师而自豪,或许为自己学有用武之地而快乐。我请了一位平常学习成绩中等的同学,只见他飞速地拿着我们的学生卡片来到讲台前,模仿着我平常的样子。先让同学们齐读一遍,然后将卡片的顺序打乱让其他同学猜下一张是什么?台下的同学积极举手,踊跃发言。不少同学还自然而然地将单词和句子结合在一块用如My Chinese teacher is strong and kind. We all like her.

    师(迫不及待):Who’s your English teacher? What’s she like? Who can tell me?

    Ss: Miss Bao is our English teacher. She’s young and tall. She’s funny and kind.

    Teacher: What about your other teachers? Talk about your Math/Science/… teachers with your friends.

    学生积极讨论,有些筹备用对话的形式;有些筹备用介绍的形式;有些筹备用表演的形式,花样还挺多。

    下面的汇报让我一阵阵惊喜,也让我一次次震撼,我发现了很多原本该发现而没发现的东西……

    他居然是位朗读高手。开学半个多月,他从未发过言,上课小动作还不断,我曾搞过忽然袭击,可他一直一声不吭。今天,他破天荒地举了手,我有的狐疑地叫他试一试,没想到他不只讲得正确、流利,而且还不时地模仿老师平常地动作、神态,课堂氛围异常活跃。在激动之余,我不由一阵汗颜。教师不该携带有色眼镜看人,应拥有一双擅长发现的双眼。课堂,应给每位学生施展才能的机会——他们是表演的天才。

    Let’s talk.课文下面筹备地几幅图片都很生动有趣。学生在短短的几分钟内排演成了课本剧,我不能不佩服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演天分,他们把课文中地对话进行了扩展和延伸,将新知和旧知有机地结合在一块,表演得惟妙惟肖,他们不只依托课本运用了课本中的语言结构,还自然地融入了我们的理解、我们的语言。学生在轻轻松松的表演中,无声无息就达到了教学目的。

    深思

    外语学习的最重要任务是“学”而不是“教”。科德(Corder,1981)过去说过,有效的语言教学不应违背自然过程,而应适应自然过程;不应妨碍学习,而应能够帮助学习并促进学习;不可以令学生去适应教师和教程,而应让教师和教程去适应学生。作为外语教师,大家了解,英语不同于其他基础学科,它是一门实践课,其语言技能是需要通过学生个人的时间才能培养和提升的。因此,他的教学成效在非常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性。认知理论觉得,英语学习的过程也就是新旧语言常识不断结合的过程,也是语言能力从理论常识转化为自动应用的过程。而这种结合和转化都需要通过学生自己活动才能得以达成。

    没想到,我无意中空手上的一堂课,却成了我与学生最快乐、最轻松也最认可的一堂课。原来,没了教本、教材、教参,就没了束缚。教师就不必伴随教本亦步亦趋,学生也就不必伴随教师预设的圈套乖乖就范。没了束缚,就拥有了自由,师生就能以平等的身份出现,平等地交流我们的感受和建议,相互理解,相互赏析。教师无所牵挂,心中只有学生,教师跟着学生的思路走,随机调控,想法跌出。学生无所限制,思维自由驰骋,在与文本、教师、同学的平等对话中,感觉到自己的价值,感觉到共享的甜蜜,感觉到成功的快乐。空手进课堂的感觉真好,不过,这无疑对教师是个挑战,教师需要对课本烂熟于心,需要对教程钻研深刻,需要预先猜测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些“可能”,需要有灵活的应付能力。空手进课堂,决非容易,功夫还在课外。

    参考目录:

    1.《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

    2.《新课程新教程教学案例与评价示例》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专业院校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4 中国考试人事网(https://www.bzgdwl.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1

  • 中国考试人事网微博

  • 中国考试人事网

首页

财经

建筑

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