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算化会计是会计进步的势必方向,因为电算化会计与手工会计无论在会计基础,还是在会计工作办法等方面都存在着非常大差别。因此,传统的财务审计在新的条件下就看上去非常不适应,需要进行改变、补充和健全,本文拟就电算化会计下的审计程序和审计内容谈点粗浅的怎么看。
1、电算化会计条件下的审计程序
根据《审计法》的规定,一般审计程序可分为四个阶段,即筹备阶段、推行阶段、审计结论和实行阶段、异议和复审阶段。电算化会计审计也可分为这四个阶段,同时结合自己的特殊需要,运用本身特有些办法,对电算化会计系统进行评价。
筹备阶段。在此阶段主如果初步调查被审计单位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基本情况,并拟定科学适当的计划。一般包含以下主要工作。
1.调查知道被审计单位电算化系统的基本状况,如电算化系统的硬件配置,系统的使用,应用软件的范围,互联网结构,系统的管理结构和职能分工、文档资料等。2.与被审计单位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明确彼此的责任、权利和义务。3.初步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规范,以便确定符合性测试的范围和重点。4.确定审计重要程度、确定审计范围。5.剖析审计风险。6.拟定审计计划。在审计计划中除去对时间、职员、工作步骤及任务分配等方面作出安排以外,还要合理确定符合性测试、实质性测试的时间和范围,与测试时的审计办法和测试数据。
假如要安排借助计算机辅助审计,则还需列出所使用的通用软件或专用管理系统。对于复杂的电算化系统,也可聘请专家,但需要明确审计职员的责任。
推行阶段。推行阶段是审计工作的核心,也是电算化审计的核心。主要工作是依据筹备阶段确定的范围、要素、步骤、办法,进行取证、评价,综合审计证据,借以形成审计结论,发表审计建议。推行阶段的主要工作应包含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1.符合性测试。进行符合性测试应以系统安全靠谱性的检查结果为首要条件。假如系统安全靠谱性很差,不值得审计职员信任,则应当依据实质状况决定是不是取消内控规范的符合性测试,而直接进行实质性测试并加强实质性测试的样本量。在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符合性测试项目中,主要内容应该是确认输入资料是不是正确完整,计算机处置过程是不是符合需要。假如系统安全靠谱性比较高,则应付该系统给予较高的信任,在实质性测试时,就能相应地降低实质性测试的样本量。因为国内的电算化审计刚起步,还没相应的法律法规,相应的具体审计准则也没颁布,所以当前情况下,可暂时以财政部颁发的有关会计电算化的工作规范、条例、方法等作为参照,并以此作为符合性测试的主要内容。
2.实质性测试。实质性测试应该是对被审计单位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程序、数据、文件进行测试,并依据测试结果进行评价和鉴别。进行实质性测试须依靠于符合性测试的结果,假如符合性测试结果得出的审计风险偏高,而且委托人有借助会计电算化系统进行舞弊的动机与可能,并且委托人又不可以提供完整的会计文字资料,此时注册会计师应考虑对会计报表发表保注意见或拒绝表示建议的审计结果报告。进行实质性测试时,可考虑使用通过计算机和借助计算机进行审计的办法,具体包含:a.“测试数据法”,就是将测试数据或模拟数据分别由注册会计师进行手工核算和被审计单位电算化系统进行处置,比较处置结果,作出评价;b.“受控处置法”,就是选择被审计单位肯定时期实质业务的数据分别由注册会计师和会计电算化系统同时处置,比较结果,作出评价。
3.借助辅助审计软件直接审察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数据文件。注册会计师可借助通用或专用审计软件直接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下进行数据转换,数据查看,抽样审计,查账,账务剖析等测试,得出结论,作出评价。
审计结论和实行阶段
注册会计师对会计电算化系统,进行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后,整理审计工作底稿,编制审计结果报告时,除对被审单位会计报表的合理性、公允性、一贯性发表建议,作出审计结论外,还要对被审单位的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处置功能和内部控制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建议。
审计结果报告完成后,先要征求被审单位的建议,并报送审计机关和有关部门。审计结果报告一经审定,所作的审计结论和决定需公告并监督被审单位实行。
异议和复审阶段
被审单位对审计结论和决定若有异议,可提出复审需要,审计部门可组织复审并作出复审结论和决定。尤其是被审单位会计电算化系统有了新的改进时,还需组织后续审计。
2、电算化会计条件下的审计内容
电算化会计系统与手工会计系统不同,它是由会计数据体系,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与系统工作和维护职员组成,所以电算化会计的审计内容与手工会计系统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别。电算化会计审计的内容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对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内部控制的审计。一方面是企业的内部控制能在多大程度上确保会计电算化系统中会计记录的正确性和靠谱性,如输入、输出的授权控制,业务处置的审核等。其次是内部控制的有效实行能在多大程度上保护资产的完整性,通过以上两方面的评价,可以判断企业内部控制系统能在何种程度上预防或发现会计报表中的错误及经营过程的舞弊。
对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处置和控制功能的审计,也可称为对会计电算化系统程序的审计。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核心就是会计软件,会计软件程序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会计电算化系统整体水平的高低,在这部分里主要审计会计软件程序对数据进行处置和控制的准时性、正确性和靠谱性,与程序的纠错能力和容错能力。会计软件程序的审计可使用通过计算机审计的办法及借助计算机辅助审计中的数据转换功能的办法来完成。
对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处置对象即会计数据的审计。会计数据处置的真实性、正确性、靠谱性,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正确性和靠谱性,所以这一部分的审计是至关要紧的,注册会计师可使用抽查原始凭证与机内凭证相对比,抽查打印日记帐和机内日记帐相核对等办法,同时也可使用借助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的功能来完成审计,从而减少审计风险。
对会计电算化系统开发水平的审计会计电算化系统是一项系统工程,主要包含系统剖析、系统设计、系统推行及系统维护等。电算化系统的水平,运行水平,一方面依靠于平时的管理和维护,但其次则取决于会计电算化系统开发过程的水平。一旦在开发过程中产生错误,则在系统运行后,将影响到会计数据的加工处置与会计信息的真实靠谱性。并且在运行后,对该错误进行修改也极其困难,所以,应该也需要在系统开发过程中进行严格的审计保证其水平,预防计算机舞弊,保证系统运行后的靠谱性、效率性。
参考文献:
[1]财政部注册会计职称考试委员会:《审计》,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赵祖印:《计算机信息管理软件环境下的注册会计师审计》,《财务会计》1999年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