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哲学内涵
(一)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统一的思想
马克思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是很深刻的,他把人与自然界的对立同人的异化,人与自然界的本质统一同人的解放、同人真的地占有我们的本质紧密联系在一块,使大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把握达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人类的劳动实践活动把世界分为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马克思觉得,在资本主义规范存在的首要条件下,因为异化劳动的影响,自然不再与人的本质发生联系,而成为与人相对立的自然界,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由此也处于异化的形态中。
自然界与人的关系既是对立的,也是统一的。在马克思看来,自然界对于人类来讲具备双重的意义:一方面人类要从自然界中获得应具备的物质生产和生活资料,如此才能保持自己的存活和进步;其次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又将我们的意志和意愿强加给大自然,使人可以从大自然中直观自己。此时会出现两种结果:一是大自然以其强大的力量强行铲除人化自然的痕迹,使人的活动成就趋于淡化和消失;二是人化自然改变了自然规律起用途的范围和结果,改变了各种自然过程,恰如当今出现的生态失衡问题。这样来看,马克思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上,明确表示了一种不同于机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见解:自然向生活成的同时,人也应该向自然生成,二者是统一而不可分割的。
(二)中国传统生态文明观与马克思生态文明观的内在关系
对于生态文明的思想,中国古时候哲人也表达了丰富的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的思想。“天人合一”便是对此典型的表述,也成为了中国传统生态文明观的主基调。“天人合一”思想起来自于两千多年前的周代。《周易?乾卦》中说:“夫医生者,与天地合其德。”在这句话里,“大人”是指大人物、统治者,“合其德”便是指大人物应该合乎天地的“德”。此后,中国儒家和道家对此进行了继承和进步。从儒家和道家对“天人合一”的讲解中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种思想:一是天与人应该是融为一体的,不应该相互对立。二是人应该遵从自然而生活,根据天的本性而行动。三是“天人合一”是人的最高的存活境界和生活理想。
纵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观,它既与马克思生态文明观有着相通相融的地方,也为国内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思想材料。
2、生态文明建设与进步的冲突本质
(一)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利益博弈
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是相伴而生的,自诞生之日起就不断地引起学者的争论。人类中心主义是在而今生态学出现之后,被研究学者们用来指称近现代西方主流哲学文化的一种说法。它之所以不断遭到生态学者的批评,就是它是使生态危机不断加重的主要原因之一。人类中心主义主观的剥离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觉得自然存在的唯一价值不过是供人类借助和用。自然因而沦为人类达成其价值的附属物,是人类统治的对象。非人类中心主义则强调自然是人类存活和进步的物质基础,是人类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来源,大自然有其自己存在和进步的客观轨迹,并不受人类统治,但会遭到人类活动的影响。这两种思想在持续的对立中进行着利益的博弈,本质则是人类看待人与自然关系的不断进步。两者冲突的根源在于到底应该是自然为人类服务,还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
(二)“主客”二分的世界观与可持续进步
要讲解“主客”二分的世界观,第一要弄了解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所谓主观世界,是指人的意识、观念世界,是人的头脑反映和把握物质世界的精神活动的总和。所谓客观世界,是指“物质的、可以感知的世界”,是人的意识活动以外的所有物质运动的总和。“主客”二分的世界观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第一,主观世界实质上是让人的头脑所反映并转换为观念形式的客观世界,在内容上来自于客观世界,两者具备同构性。第二,主观世界的运动规律和客观世界的运动规律具备同一性。再者,二者其实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可持续进步就是需要大家需要正确认识和处置主观和客观的关系。人类需要谦卑地放手身段,摒弃“统治客体”的主体思想,在满足自己实质需要的程度上来改造和借助“客体”。假如人类的索取和需要超越了“客体”的负荷能力,那样进步就变得没意义了。
(三)人类自我价值的达成与自然界客观进步的对立
根据西方传统哲学,自然是人以外并与人相对而存在的自然界,是机械的、物理的、没生命的自然界,是决定论、还原论意义上的自然界。但人作为有生命的个体,需要通过我们的劳动实践活动从大自然获得必要的物质生活资料,也就是说,人类要达成更高层次的自我价值,就需要让我们的实践活动和大自然的进步协调统一。大自然有着自己进步和运动的轨迹,有着自己独特的进步规律,人也只不过大自然其中的一部分。但,人毕竟是目的性存在,不是被动的受造物,这就需要使我们的目的合于自然目的。这样,势必会在人与自然的进步过程中产生矛盾,产生对立。假如人类一味的和大自然进行抗争,最后的结果是大家都不可能得到进步。最好的选择就是在对立中探寻统一,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进步。
3、推进国内生态文明建设进步的什么时间建议
(一)以科学进步观指导生态文明建设
科学进步观符合国内经济社会进步的客观规律和科学原则,是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特点社会主义的进步理论,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进步观,集中体现了指导进步的世界观和办法论。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需要立足于中国特殊的自然生态环境、人口素质情况、经济文化进步水平和社会政治条件,进步中国特点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以人为本”既是科学进步观的出发点,也同样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科学进步观提出“全方位协调可持续进步”的思想,将人的自由全方位进步同自然关系的和谐与进步紧密的联系在一块。因此,生态文明需要打造在科学进步观之上,建设生态文明,是贯彻落实科学进步观的新任务。毫无疑问,建设生态文明是落实科学进步观的要紧内容和体现,生态文明的最后达成需要要以科学进步观为指导。 (二)进步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省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生态文明,使国内经济社会又好又快进步、全方位协调进步、科学进步、可持续进步,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需要大力进步循环经济。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大力进步循环经济,建设节省型社会。进步循环经济新模式,大幅提升资源用效率,降低排放,可以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修复脆弱的生态环境。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三强调要加大能源资源节省和生态环境保护,坚持节省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总之,通过进步循环经济,资源消耗将更少,环境污染将更低,经济和社会效益将更大。
(三)看重环境文化的培育
因为生态意识淡薄,在大家的日常,广泛存在与生态文明相悖的不好的习惯。仅仅依赖机制、体制和法制的强制规范,总是力有未逮,很难使生态文明成为大家自觉的价值观,需要在打造完善机制、体制和法制的基础上,继承和发扬国内出色的传统文化,借鉴西方生态文明进步的经验,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立足于国内现实生态危机的剖析和深思,大力培育环境文化。
4、结语
人类文明进步的进步史,是一部浓缩的生态环境兴衰史,也是整个社会经济伴随生态环境的兴衰而兴衰的历史。在从古到今的文明盛衰图卷中,大家一直可以看到两个相互随着的影子:经济增长和资源消耗。作为一个处在改革进步重点阶段的进步中国家,中国遇见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会期,全中国十几亿人民要富强,伟大的中华民族要振兴的心愿,正在转化为全方位建设小康社会排山倒海的力量。坚持生态文明建设,就是通过逆转人类生态与自然生态的退化趋势,恢复人和自然的生态关系,重新调节社会的生产关系、生活方法、生态观念和生态秩序,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际和代际之间的和谐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