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0-0048-02
古希腊哲学的主题是获得关于宇宙万物的势必性或规律的认识。古希腊早期哲学就已经提出本体的问题。这个问题在当时被称作“始基”,就是说明世界本原是什么。巴门尼德是本体论的奠基人,他是第一个将“存在”看作是哲学的研究对象。从某种意义上说,本体论思想的形成、兴盛与衰落构成了古典哲学兴衰史的一条主线。形而上学或本体论起来自于“存在”这个定义,因而该问题是本体论这一定义的问题的核心。
1、巴门尼德的“存在”
巴门尼德他是爱利亚学派的主要代表。在他的哲理长诗一开篇,巴门尼德就借女神之口为众人指点迷津,期望把大家从黑暗带到光明中。大家的认识面对着两条路,一条是“真理的道路”,一条是“建议的道路”。“真理的道路”以“存在”为对象,“建议的道路”则以“非存在”为对象。“非存在”不是没有,而是既存在又没有的自然事物。在巴门尼德看来,只有存在是可以思想和述说的,由于它与真理同行。因此,常识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存在的道路。巴门尼德把以往的自然哲学都看作是“建议的道路”,他目前做的是使哲学走上“真理的道路”。希腊哲学从刚开始就把寻求常识做为最高的理想,但在自然哲学这一范围却很难达到这个高度,由于它局限于感性的经验和崇尚本原的无定性中,这使具备常见性和势必性为基础的常识成为不可能。假如说以泰勒斯为首的自然哲学家所追问的是时间在先,那样巴门尼德则扭转了哲学的方向,他追问的是逻辑上在先的本质,即“存在”。
巴门尼德关于哲学的研究与论述是希腊哲学的转折点,即使它的意义直到苏格拉底之后才得以显现。巴门尼德他对哲学的贡献有不少。第一,划分了两个世界。即现象世界与本质世界,这为将来西方哲学的进步奠定了基本方向。第二,将“存在”定为研究对象,这奠定了本体论的基础;第三,不同于自然哲学家的武断地断定与宣称,他用逻辑论证的办法,这使古希腊哲学开始向理论化系统化的方向进步;第四,关于“作为思想和作为存在是一回事情”这一命题确定了理论思维或者说思辨思维的基本形式。
但,尽管巴门尼德的思想为后期西方哲学的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在当时却并没被大部分哲学家所同意。他的思想在当时很新颖、深刻,但与自然现象的千变万化相抵牾,所以,他的思想就非常难被同时期的哲学家们所同意与理解。
2、苏格拉底的定义论
苏格拉底对本体论哲学的贡献在于他将巴门尼德所确定的普通的原则落到了实处,将它具体化为“是什么”的问题。
关于希腊哲学的基本问题其实是认识问题。在苏格拉底登上哲学舞台的时候,自然哲学其实就已经陷入了困境。而苏格拉底用“德性即常识”来讲解获得常识的可能性,而以“是什么”的问题解说获得常识的具体渠道。
依据柏拉图的记载,关于苏格拉底的对话大多是以追问“是什么”为主题,比如,什么叫作勇敢,什么是节制,而什么又是正义等,但他追问的并非具体的和特殊的事物,而是其本质。这样来看,苏格拉底需要认识的是一事物成为其自己的本质,他所理解的常识是对事物常见的本质认识。在柏拉图记载的关于苏格拉底与智者希庇亚讨论美是什么的对话中,可以看出他们二者分别代表理性和感性,当苏格拉底把哲学的问题集中在“是什么”上的时候,他就把哲学需要解决的问题确定在了如何从感觉经验中总结抽象常见定义。
从表面看来,苏格拉底的哲学主如果从逻辑学的意义上不同澄清与道德有关的某些定义,事实上它也是具备深刻的本体论的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讲,苏格拉底所提出的“是什么”的问题,为整个西方哲学史确定了方向。同时,苏格拉底对于定义概念的探索也促进了柏拉图理论的产生,不过,他没将常见存在的东西从特殊事物中抽离出来,而苏格拉底的这种思想被叫做“定义论”。
这样来看,从巴门尼德到苏格拉底,从“存在”到“定义论”,古希腊本体论的思路是愈加明确了。
3、柏拉图的“理念论”
柏拉图继续进步了巴门尼德的存在论与苏格拉底的定义论,在二者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的本体论,也就是大家所说的理念论。理念的基本概念是“由一种特殊性质所表明的类”,但它并不是是抽象的定义,而是作为世界万物存在的实在。柏拉图觉得,每一类事物有一个理念,事物是多,理念为一,理念作为万事万物最根本的依据,是最完美的整体。因此,理念不会遭到别的事物对其的影响,而且,理念和理念之间是没联系的,由于理念是单独的自己的存在,不依赖他物,不变为他物。个别事物是处在不断地变化之中,而理念是永恒不变的,是势必的、绝对的存在。在理念与事物的关系之间,柏拉图觉得,理念是万物的依据与缘由,事物是理念的派生物。他通过两种方法来证明理念的派生。
一是分有,一是模仿。分有即具体事物分有同名的理念,模仿则是造物主依据理念进行创造具体事物。二者有什么区别事实上是有无造物主有什么区别。从肯定的意义上来讲,柏拉图两个世界的理论进步了巴门尼德的建议的道路与真理的道路的思想,区别在于,柏拉图所谓的非存在是既存在又没有的现象,因此,比巴门尼德的思想更有深度。
柏拉图的思想涉及定义与事物的关系问题。他所说的理念论实质是为知道决常识的问题,但他的两个世界的划分是不可以够解决这个问题的,尽管后期柏拉图对他的思想进行了肯定的修正,但理念论的矛盾即可感世界与可知世界的对立是没办法克服的。晚年的柏拉图虽然苦于没办法解决这两个世界的关系问题,但他觉得就常识而言绝不可以舍弃理念论的立场,因而他更关注的是理念之间的关系问题,于是他尝试进一步说明理念世界的统一性。 4、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
亚里士多德关于形而上学的论述是以“存在”作为他的研究对象的,他甚至把以“存在”为研究对象哲学叫做“第一哲学”,后世的大家常常由此出发来确定哲学对其他科学的至高无上的地位。
亚里士多德觉得,大家在研究应该怎么样认识“存在”这个问题上陷入了困境。而认识事物的重点在于可以把握事物的本质,也就是可以认识事物的“是什么”,而认识“存在”也应当这样。可是,在实质中大家却不可以够像认识具体事物“是什么”那样去认识存在“是什么”。由于认识一事物“是什么”其实就是给该事物下概念,而大家所谓的“下概念”就是通过形式逻辑“种加属差”的方法对其做出规定。所以,大家没办法认识存在“是什么”,只可以认识存在是以什么样的方法存在的,这就是所谓的存在的“存在方法”。大家了解存在有两种存在方法,即“偶然的存在方法”与“本然的存在方法”。举例说明“这位老师是有德性的”,“这位老师长得非常漂亮”,这类都是表述一位老师的“偶然的存在方法”,由于一位老师的“本然的存在方法”是具备她本该拥有的常识技能,至于她有没德性,长得漂不漂亮,与身为老师没势必的联系。也就是说,“本然的存在方法”就是存在本身势必所拥有些存在方法。于是,亚里士多德就将形而上学的任务确立在研究“存在”的本然的存在方法上,也称之为“范畴”。
亚里士多德在《范畴篇》中提出了关于事物的十种描述方法,也就是十个范畴。这十个范畴是最基本的。在这十个范畴中,有一个范畴非常重要,它就是“实体”。依据亚里士多德的规定,“实体”指的是事物的“是什么”,或者是事物的“是其所是”,等于大家说的“本质”。亚里士多德不认可柏拉图关于事物以外存在着离别的理念的看法,他倡导具体个别的事物是真实存在的。后来经过研究,亚里士多德意识到个别具体的事物还可以再剖析,可以分为质料和形式。这就需要再追问在个别事物中,到底是质料还是形式是第一实体?在具体事物中,质料是处于生灭变化中,因而是不可概念的,而真的概念的是事物中的形式。所以,“形式”是第一实体。
亚里士多德觉得最高的实体善,唯有理性才能把握善,就其最完满的状况而言,理性与善是同一的,当然唯有神是这个同一。尽管大家把亚里士多德关于最高实体的学说称为“神学”,但他所说的“神”并非后来基督教的人格神,而是指最高的实体、最完满的现实性、最高的目的。
从“具体事物”是“实体”,到“形式”是“第一实体”,再到“神”是“最高实体”,这是亚里士多德实体学说的进步经历。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是与巴门尼德、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在根本上是一脉相承的。
从巴门尼德将“存在”确定为哲学的研究对象,经过苏格拉底再到柏拉图对“是什么”的研究,再到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学,这个过程可以看作是古希腊哲学本体论的进步经历,它为整个西方哲学定下了基调。古希腊时期出现了很多出色的哲学家,他们的思想为西方哲学史留下了很宝贵的哲学精神,为将来西方哲学的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是在这一时期,大家发现了哲学对大家生活的启示,进而启发大家的思维,为哲学进步带来了更多机会,西方哲学史是一部宏大的进步史,需要大家愈加深入地进行研究和探讨,得出更多出色的成就,为哲学的进步增添一抹亮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