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人口老龄化 计划生育政策 政策调整
2005年1月6日是国家有关当局所确定的“13亿人口日”。当天零点后,在北京妇产医院生的第一个婴儿幸运地成为国内的第13亿个公民。虽然,这两种命名都是象征性的,但 “13亿”这一标志却意味着国内的人口总数已经达到一个新的历史性高度,同时,它也意味着中国的人口进步将面临愈加艰巨、愈加复杂的问题。
1 现在国内人口进步的突出问题——人口老龄化加剧
人口问题是当今世界大家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人口的进步受社会、政治、经济的制约,同时它对社会的进步也起着促进或延缓有哪些用途。经过30年的努力,国内在人口控制的问题上获得了卓效可喜的成绩。依据国家统计局最近的统计,在计划生育政策推行后,国内人口总和生育率从20世纪70年代初的5.8%降低到目前1.8%左右,这种生育率的降低让国内13亿人口日到来推迟了整整4年。从其次来看,伴随生育率的降低,人口的进步也使得人口老龄化问题尤为突出。
人口老龄化是指某一人口中老年人口的比重增加,总人口年龄结构发生变化的过程。按国际通用标准,60岁人口占总人口的10%以上,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以上,便可以称为“老龄化社会”。美国《纽约时报》指出,国内的老龄化速度太快,从而快速经过了这个原来西方社会可以打造起一个中产阶级的时间段。联合国的统计数据也表明,国内的老龄化速度是全球最快的。依据国内老龄协会提供的数据,国内老龄高峰将于2030年左右到来,并持续20余年。到2l世纪中期,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可能超越4亿,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则会达到3亿左右。国内人口的老龄化不只速度是全球最快的,而且这种人口老化趋势也超越了国家经济社会的现代化的进步速度。国内社会的人口是在经济飞速发展阶段,人均收入水平低、综合国力不强、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的首要条件下进入老龄化的。这样的情况与发达国家老龄化是截然相反的,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工业化完成之后经济达到高度的进步水平之下才出现。除此之外,国内人口老龄化还存在着地区失衡的特征。国内各区域老龄化程度自西向东呈阶梯上升,区域间差距较大。东部沿海区域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率已超越8%,其中上海达就到11.46%。而西部区域老年人口比率均在5%以下,部分区域仍是典型的年轻型人口结构。老龄化程度的差异,进一步加剧了区域经济进步的不平衡。因此,老龄化的问题不止是一个人口问题,同时它也成为了制约经济社会进步的问题。
那样,13亿人口大国的养老问题该怎么样应付?现在,国家有关部门与海量人口学学者都提出通过健全社会养老保障体制来缓解这股银色浪潮的汹汹来势。但,国内的社会养老保障体制却面临着资金紧急短缺、体制不完善等问题。依据麦肯锡咨询公司预测,国内养老保障的短缺金额到2010年将达1 100亿USD,而将来30年内将会出现3.7万亿的资金缺口。美国策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在研究报告《银发中国——中国养老政策的人口和经济剖析》中指出,即便在国内的城市也有近一半的劳动力人口享受不到公共养老体系的保障。全国职工有近3/4的人没任何退休保障。报告还指出,现在国内的社会养老基金的运作是拆东墙补西墙的现收现付制,即是用目前工人的税来养活现在的退休职员,不做任何基金积累。虽然,现在国内正努力促进“现收现付”制向基金积累制转换,但因为各种缘由,养老基金仍然存在巨大的收入支出缺口。到2004年,国内全国养老保险欠费达到了450多亿元,在国内,很多省市都面临着养老保险收不抵支的状况,甚至是积累亏空。加之农村养老问题也日益提升到政策议程上来,国内的养老保障规范面临着艰巨的挑战。
2 计划生育政策——人口老龄化的催化剂
依据西方人口学理论,只有生育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才会干扰人口结构的变化,人口老龄化的现象也取决于上述两种原因。其中死亡率降低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是双向和分段的,死亡率初期的降低会致使人口年轻化,而后期降低则会促进老龄化。但生育率的降低则会直接促进人口的老化。所以,生育率降低是人口老龄化的决定原因。对于生育率和死亡率变动的根本缘由,很多西方人口学家则觉得是社会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现代化所致使。所以,人口的老龄化可以说是社会经济进步的结果。
国内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出现,同样也是受生育率和死亡率变动的影响。其中生育率的降低则是国内人口老化的根本缘由。而这种生育率的降低正是计划生育政策致使的,自从20世纪70年代计划生育政策推行以来,国内人口生育率便大幅降低。依据《2002年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主要统计数据》可知,国内2002年的出生率为12.86‰,比1973年的出生率降低了15.21‰,而国内少年人口比重也急剧降低,从39.7%降低到24.9%。
综上所述,笔者觉得国内的老龄化并不完全是计划生育政策导致的,由于即便没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国内的人口也会伴随社会经济的进步而老化。但计划生育政策却是中国较之西方发达国家提早进入了老龄化社会的要紧原因之一,是人口老龄化的催化剂。
3 新时期人口政策调整的思路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