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国已进入21世纪,伴随全球一体化进程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新的世纪里充满着角逐和挑战。能否以富强、文明之邦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取决于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的优劣、人才的多寡、教育的成败。那样,中国现在的人口素质情况怎么样?大家国家又应怎么样提升人口素质,使其适应新时期的社会进步需要,促进中国经济的可持续进步,从而在激烈的国际角逐中立于不败之地呢?
Abstract:
China has entered the 21st century. The new centrury is full of new competitions and challenges, Global integration, WTO… In this situation, the population qulity became an important factor for one country to win in keen world competition. So it's necessary for us to learn present Chinese population quality status and the methods of improving Chinese population quality.
关键字:
中国 人口素质近况 提升人口素质
Keywords:
Chinese population quality, improving population quality.
提纲:1. 中外学者对人口素质的一些研究
2. 人口素质的内涵与外延
3.中国的人口素质近况
4. 提升人口素质的意义
5.怎么样提升中国的人口素质
"人口素质"是多学科研究的对象。国内学者朱国宏觉得:人口水平、人口素质和人口品质均等于英文中的Population Quality一词,其所指是同一的,至于用哪一术语,一来与年代背景有关,二来与研究者的偏好有关。穆光宗则觉得:从严格的意义来讲,两者也有一些细微的差别,这就是所谓的人口水平是相对于人口数目和就人口的总体而言的,而人口素质则是指人口水平的某一个方面,譬如健康方面、文化教育方面。但伴随研究的深入,愈加多的学者倾向于用"人口素质"的说法。现代西方学者对人口素质的讨论最著名当首推从经济学角度对人口水平进行探讨的人力资本理论,人口水平就是人力资本,舒尔茨的"人口水平经济学"早已成为人口经济学中的一门显学。但与其说这是人口学的研究,不如说是经济学的探讨。
那样,到底什么是人口素质呢?中国人口学者觉得,"人口素质"是一个具备多义性的定义,可以从不一样的角度来理解和界定。也就是说,"人口素质"是一个相对的定义,在不一样的学科视线里可能有着不一样的规定。"人口素质"的内涵和外延的基础理论问题是70年代初中国人口学复兴以来海量学者关注的一大热门,到今天依旧见仁见智,未有定论。对人口水平较早给出概念的是北京大学的张纯元教授,他在著名的《人口理论课程》一书中概念如下:"人口水平是人本身具备的认识、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 穆光宗觉得:所谓的人口素质或者说人口水平,就是指在肯定的历史条件下人口的结构和组合状况所展示的各种社会功能和影响力。较高的人口素质和人口水平,一般一直具备较为适当的结构和组合,同时也会产生较强的社会功能和较为积极的影响力。从人口素质的外延来看,主如果"三要点"和"二要点"之争。传统的"三要点"论觉得,人口素质包含了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这三个方面;并觉得身体素质是人口水平的自然条件和基础,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是人口水平的中心。另一种也产生过影响?quot;三要点"论则觉得,"素质"即"潜能",包含生理潜能和心理潜能;就人口素质的内在结构来看,包含了身体素质、智商素质和非智商素质或简称心理素质。陈剑在1988年提出的的"二要点"论则觉得,"人口素质"只能由身体素质和文化科学素质组成。其理由是:假如把思想道德素质包含进来,因为缺少统一的衡量尺度,就很难进行人口素质的国际比较;即使是泛人类所需要遵循的道德规范,进行指标分类和量化也是非常难解决的问题。
从现在的认识来看,无论是"三要点"论还是"二要点"论,在认识上好像都没完全摆脱将"人口素质"等同于"人的素质"的嫌疑。但退一步说,假如考虑了结构性原因,好像也并不是不可取。毫无疑问,大家既要看到"人口素质"和"人的素质"的联系,又要看到两者有什么区别。因此,所谓"人口素质"或"人口水平"也就是总量平均、系统有机和结构组合的意义上的"人的素质"。
人口素质涉及到人口性别年龄构成、职业构成、人群健康、国家政策、社会关系、教育水平、人际交往、环境和遗传等诸方面原因。人口的思想素质指大家的社会心理、传统风俗、民族自尊心、捐躯精神、使命感、自信心、变革社会的欲望等。人口的思想素质可从社会号召力、凝聚力和社会活力中体现出来。人口的身体身体素质可由一组人的人体运动能力、发育情况、疾病情况、死亡率,呆残低能人口比率、出生预期寿命等反映出来。反映人口文化素质的一般指标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占总人口的比重,在校大学生占总人口的比重,人口文化水平构成,文盲率,科研率,科研职员比重,中等专业技术职员比重,中等专业技术职员比重,技工的技术等级构成,社会管理水平和生产管理水平与劳动者的创造性能力。
国内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国内现行的人口政策是"控制人口数目,提升人口素质"。 现在,国内农业人口占非常大比重,文盲半文盲贫困人口占肯定比重,一些区域特别是边远贫困区域新生婴儿出生缺点发生率还较高,提升出生人口的素质,解决好人口老龄 化带来的问题与出生人口性别的问题,仍然是十分艰巨的任务。
依据有关部门提供的数据表明:国内每年出生约1500万新生儿,据不完全统计,紧急出生缺点占1.3%,也就是每年或有20万出生缺点孩子出生。国内人口中有20-25%的人患有各种遗传病,其中单基因病占5-7%,多基因病占15-20%,染色体病占0.5-1%。智商低下是影响人口素质的重要原因,国内人口约有1-2%IQ小于70的智商低下者,轻中度智商低下者约500-1800万人,傻子就有100-200万人。国内人群中没遗传病的人也会是致病基因携带者,据估计平均每一个人携带有5-6个有害基因,并且会按肯定的方法向代传递。伴随工业的进展,很多化学物品不断投入大家生活环境中,其中有部分可诱发基因突变,通过突变增加了大家的遗传负荷。因为医院技术的进步,使某些遗传病得到治愈,这在某些程度上使致病基因传于后代而增高遗传负荷。综合以上几个方面,国内迫切需要推行优生学常识,以提升人口素质。
值得欣慰的是,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主要数据结果表明:国内人口素质已有进一步提升。这次人口普查,国内人口的粗文盲率(15岁及以上文盲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72%,比1990年普查的15.88%降低了9.16个百分点。同时与1990年普查相比,平均每10万人中具备的各种受教育程度入口变化较大,具备大学以上程度的由1422人上升为3611人,增长了154%;具备高中程度的由8039人上升为11146人,增长了39%;具备初中程度的由23344人上升为33961人,增长了45%;具备小学程度的由37057人降低为357O1人,降低了4%。90年代国内人口的文化素质提升速度之快是建国以来少有些。这一变化趋势反映了10年来国内落实扫除青壮年文盲,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大力进步高等教育等手段所获得的成就。
然而,国内仍然面临着人口素质提升的要紧任务。将来世界角逐归根到底是一个国家人口素质的角逐,从可持续进步的需要出发,人口素质问题是人口与进步之间很多问题中最值得关注的,由于它居于中心的地位。因此,要协调人口与进步的关系,一个要紧的考虑就是要设法提升和改变人口素质。第一,将来世界的角逐,归根结底是国民综合素质的角逐。要维持经济持续的进步,就需要全方位提升国民的综合素质。国民综合素质是由人的体力素质、智商素质、文化素质、科技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等多方面的素质构成,其中体力和智商素质又是科技文化素质的首要条件条件,科技文化素质则是国民综合素质的基础素质。第二,人口增长和自然资源缺少是国内经济进步中的一个基本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重点在于在控制人口数目的同时,提升人口水平,用人力资本代替自然资本。如此不只能达成对"增长极限"的突破,而且能在一定量上替代、保护自然资源。除此之外,提升国民综合素质,是达成国内可持续进步策略的要紧保障,是加速中国科教兴国的策略部署,即科教兴国的基础首要条件是全民族的科学教育文化素质的大提升,这又有赖于体力、智商、健康等基本素质的提升。因此,科教兴国,要先兴科教;科教要兴,需要先投资于民,提升国民的综合素质。
中国已进入21世纪,新的世纪里充满着角逐和挑战。能否以富强、文明之邦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取决于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的优劣、人才的多寡、教育的成败。那样,大家国家应怎么样提升人口素质,以便在激烈的国际角逐中立于不败之地呢?从国内的实质国情出发,现在要提升国内的人口素质主要应作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 控制人口数目。1999年底,中国总人口为12.59亿,占世界总人口的21%。 因为人口基数大,尽管积极推行计划生育,每年净增人口仍达到1300万左右。人口过多是中国的最重要问题:人口素质不高的情况短期内很难根本转变,劳动就业重压进一步加强,人口老龄化问题愈加突出,人口与社会、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依旧尖锐。因此,在努力进步生产的同时,应稳定现行计划生育政策,打造好的政策环境和完备的调控保障体系,加大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法制建设,提升依法行政水平。在做好全国计划生育工作的同时,继续把工作重点放在农村尤其是中西部区域的农村,将人口问题纳入西部大开发策略的总体规划,发挥城市和东部区域的示范用途,推进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均衡进步。控制人口数目的增长,有益于加速资金的积累,加快经济的进步,为提升人口素质奠定日益雄厚的物质基础。
二. 积极倡导优生。倡导优生从根本上讲就是人口的优质遗传基因得到进步,让劣质遗传基因遭到抑制。
三. 高度看重和大力进步教育、科技事业。教育和科技事业是开发智商资源的伟大事业,是提升人口科技素质的基本渠道。当务之急就是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改革基础教育,达成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从而使教育更好地为 济进步服务,适应国家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的改革,落实国家"科教兴国"和"可持续进步"的策略决策。
四. 进一步改变医疗卫生条件,扩大集体福利,保障妇幼健康。总之,充分发挥社会主义规范的优越性,尽快进步国内的经济、文化和科技,早日达成四个现代化。这是提升国内人口素质的根本渠道。
提升人口素质是一项根本性的、长期的、巨大的策略任务,它包含人的体魄强健、文化修养好、道德高尚、追求常识、勤劳勇敢,从婴幼儿到老年、从生理到心理、从自然物质基础到家庭社会环境,要全方位地持续不懈地提升人口素质。但凡对提升人口素质有利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要坚持办;但凡在物质上和精神上损害人民身心健康、妨碍人口素质提升的东西都要坚决抵制。提升人口素质固然要有好的教育规范,但同时应该靠从小到老,从个人、家庭到社会各方面来抓,贯穿在整个生活和生产活动中,用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来教育人民。
参考书目:
陈剑.1988.《人口素质概论.辽宁人民出版社》
陈谊.1998.《城乡人口的生育率差异与人口素质》
《人民日报》互联网版资料1 9 9 8. 1 0. 1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