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诗经·小雅·10月之交》的社会背景

点击数:794 | 发布时间:2025-02-09 | 来源:www.lzmffq.com

    《10月之交》是《诗经·小雅》中的一篇。在《小雅》的七十四部中,被视为讽刺诗的有十余首。《10月之交》就是其中之一,是国内政治讽刺诗的奠基作品。它是一首政治怨刺诗,作者之所以写这首诗是来讽刺上层统治的,从这首诗中大家也能剖析出关于这首诗的社会背景。

    《10月之交》中有如此一句话“日有食之”,《左传》、《春秋》等古籍中有不少关于日食的记录。如《春秋》中记载,桓公十七年:“冬,10月朔,日有食之。”;闵公五年:“9月戊申朔,日有食之。”等。“亦孔之丑”中的“丑”字代表“恶”,当时觉得日蚀是不祥的征兆,所以称之为丑。[1]在科学并非非常发达的古时候,大家觉得日食的出现会对社会导致威胁,为国家带来灾难,是不祥的征兆有哪些,这就为当时尖锐地矛盾提供了理论依据。

    “日月告凶,不需要其行”与“四国无政,不需要其良”相对应。“告凶”告天下以凶亡之征也。[2] “不需要其行”与“不需要其良”是指不按合乎正常的道理进行,国家无政治者,不需要贤良的官吏。在周代开国之初,若干领袖人物担任了政府中非常重要的工作,新兴常识分子中长期遭到压制不可以得到预期升迁,则又不免有怨望之心。《诗经》中的绝大部分诗篇作者是不可考的,但《10月之交》这篇可以一定作者是周朝的官吏。“《10月之交》,医生刺幽王也。” [3]方玉润虽然驳斥《小序》刺幽王之说,但并没否定是医生所作。因为旧贵族的垄断,使得一些有抱负的年轻人才俊很难施展,很难找到对社会做出贡献的平台。

    关于《10月之交》的宗旨存在争议,方玉润觉得此诗“并不是刺周幽王,乃刺皇父耳”。[4]诗中的一部分叙写了一系列当权把政之人,“皇父” 名列榜首,以下更用很多文字累述“皇父”的恶行,“抑此皇父,乞曰不时?胡为我作,不即我谋?彻我墙屋,田卒汙莱。曰予不戕,礼则然矣。皇父孔圣,做都于向。择三有事,亶侯多藏。俾守我王。择有车马,以居徂向。”由此可以看出此诗明确交待了怨刺的对象,更能表现出在西周末年在政治上有“皇父”为首的一些当权把政之人专自称候聚敛奇珍异宝,奴役百姓,使人民的生活苦不堪言。“抑此皇父,乞曰不时?胡为我作,不即我谋?彻我墙屋,田卒汙莱。”作者哀怨皇父等人不与自己谈国事,而是驱使作者服劳役,拆毁“我”的房子,使田里的庄稼荒芜,愈加可悲的是皇父等人却“曰予不戕”,可见当时的礼治便是这样了。

    《10月之交》有云:“皇父卿士,番维司徒,家伯维宰,仲允膳夫,聚子内史,蹶维趣马,楀维师氏,艳妻煽方处。”《诗经原始》讲解“‘艳妻’,指褒姒也。”高亨《诗经今注》中提到“艳妻,指幽王的宠妃褒姒。[5]此句指褒姒处于幽王左右,在周幽王身旁吹风鼓动幽王做一些违背道德的事情。《诗经·小雅》中有一篇名为《正月》,《正月》中写到:“赫赫宗周,褒姒灭之!。”这里的“褒姒”无疑为《10月之交》中的“艳妻”,可谓是同一人。诗人意识到周王朝内部受褒姒的迷惑,外部受佞臣的掌控,统治阶级却“不欲以天变自加修省耳”,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家面临的危机不言而喻。诗人借“褒姒”,实质上将矛头直接指向周王朝最高层统治者,表现出统治阶级的昏庸无道。幽王自得褒姒将来,十分宠幸她,一味过起荒淫奢侈的生活。褒姒虽然生得艳如桃李,却冷若冰霜,自进宫以来从来没笑过一次,幽王为了博得褒姒的高兴一笑,不惜想尽所有方法,却将朝廷政事置之不理。

    从以上这几句话中大家还可以看出掌权的官员有卿士、司徒、宰、膳夫、内史、趣马、师氏,三有司中的成员远少于内朝直接控制的文武官员。西周中期开始,职官数目飞速增加,食利阶层人数日益增加,从而增加了社会中的阶级矛盾,在官僚们的一片歌功颂德声中,西周王朝已经是国力日下,政局动荡。这所有变动的结果使得深受其苦的只能是下层民众,需要承担更多的劳作与赋役,遭受多重的剥削。《10月之交》描述的掌权人物,是政府规范化过程中的一种病态:内朝人物的强势。

    《10月之交》中写到“皇父孔圣,作都于向。择三有事,亶侯多藏。不憖遗一老,俾守我王。择有车马,以居徂向”。这里提到了“我”,不只以“我”抒怀,而且写到了关于朝廷用“我”的事例。程俊英讲解:“一老,一个老臣,指作者自己。” [6]高亨注:“一老,当指作者自己。” [7]学者都将“一老”讲解为作者本人,这应该是没争议的。从《10月之交》中大家能看出作者不被重用是什么原因,“皇父孔圣,作都于向。择三有事,亶侯多藏”。屈万里讲解为皇父预先安排避难之所,皇父自以为非常圣明,将向邑作为都城,立三卿,有事用人之时选择三卿,而“三卿”多为信维贪淫多藏之人,皆取聚敛之臣,并且一个人专权称侯。“不憖遗一老,俾守我王”不愿留下一元老保卫国家。皇父等专权之人为了谋取私利,在朝廷内部安插对自己有利之人,而将关乎国计民生的有用之臣弃之不需要,从而激怒作者。“悠悠我里,亦孔之痗。四方有羡,我独居优。民莫不逸,我独不敢休。天命不彻,我不敢傚我友自逸。”忧思在作者的心里,四方的人有富裕而只有作者不敢怠慢,人民得不到安逸,只有作者不敢休息,但又没有办法,无奈焦虑之情溢于言表。

    周幽王时,遭遇灾害,渭、泾、洛区域发生大地震。《10月之交》有云:“百川沸腾,山冢猝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这发生在周幽王时期,作者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了让人心惊的景象,闪闪的电光,轰轰的雷鸣,这是一种不祥的征兆,将预示着会有更大的灾难发生。《太平御览》卷879引《隋巢子》说:“厉、幽之时天旱地拆。”《史记》说:“共和十年大旱、火焚其屋。伯和篡位立、秋又大旱。”《通鉴外纪》中记载:“二相立宣王,大旱。”可见在厉王将来自然灾害连年不断。灾害的频繁发生,加之统治阶级的昏庸无道,势必使国家走向灭亡的道路。

    通过以上剖析,大家可以明确地发现当时的周王朝已经是困苦不堪,君主昏庸无道。作者通过《10月之交》来表达他对周王朝统治的不满,说明他已经了解地看到了周朝的紧急危机,但他没逃身离得远远的迫害,仍然尽职尽责,在忠直与邪恶两类臣子中,他选择了正直,诗中可以看出诗人很难抑制的悲愤,这首诗也是对当朝统治者的很大讽刺。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专业院校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4 中国考试人事网(https://www.bzgdwl.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1

  • 中国考试人事网微博

  • 中国考试人事网

首页

财经

建筑

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