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经济是县域经济的基础和要紧组成部分,从近年来国内东部发达区域经济进步的经验来看,乡镇经济的进步是县域经济进步的重点和突破口。只有乡镇经济进步了,才能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县域经济实力、发挥地区经济协调中心的功能,才能彻底解决三农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国内乡镇经济进步水平近几年来虽然不断提升,但因为农业是弱质产业,具备受自然条件限制、高投入、低产出的特点,农村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和农业效率依旧偏低。要推进国内乡镇经济的进步,提升农村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和农业的效率,势必不能离开巨大的资金支持,不能离开资金的全方位渗透。但现阶段国内乡镇金融的进步水平远远低于全国金融的进步水平,这种情况紧急制约了国内乡镇经济的进步。
1、国内乡镇金融的近况及存在的问题
农业效率是经济主体对农业资源的有效配置,是农业经济主体市场角逐能力、投入产出能力和可持续进步能力的总称。在国内,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比重的50%,但农业产出却仅占GDP比重的14.5%,50%的人口创造14.5%的GDP,这样低下的投入产出能力使农业不可以持续进步,农民缺少市场角逐能力和基本生活保障,因其薄弱的经济实力和信用保证的紧急匮乏而不受金融机构喜爱,特别在乡镇区域,除去农村信用社外,没其他任何金融机构的设置。农村金融市场的萎缩使急切需要资金的广大农村不只得不到支持,反而使农村资金通过信用社、邮政储蓄等渠道流向城市。
黄集镇坐落于江苏徐州铜山县,乡镇总人口52830(人),从业职员24246(人),土地面积8800(公顷),耕地面积4533(公顷),财政收入1640(万元),粮食产量35423(吨),表1是黄集镇自2004-2007年上半年小额农贷状况的数据,从这类数据可以剖析国内乡镇金融的近况及存在的问题。
1、国内乡镇金融的近况
(1)贷款收购率高。黄集镇农村信用社具备较强的风险防范意识,连续三年的贷款偿还率都在98%-100%,这一比率既维护了乡镇金融体系的安全,又提升了农村信用社自己的效益。
(2)贷款覆盖面广。据银监会2005年3季度末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在农村信用社有小额信用贷款或联保贷款余额的农户数为7134万户,占农户总数的32.31%,农户贷款余额为5676亿元,占农村信用社贷款总余额的37.23%。全国2亿多农户中,真的有贷款需要的农户大约是1.2亿户,约有60%的农户贷款得到满足,这一比率高于国际水平。黄集镇贷款户数占总户数的比重在50%左右,与银监会的统计基本一样,说明国内农村信用社的贷款覆盖面是较广泛的。
(3)资金需要不断增加。伴随农村经济的不断进步和大家需要的不断增加,农户对资金的需要也在增加,农户对资金的需要从2004年的2100户增加到2007年上半年的3000户,平均增幅在27%以上,这一增速表明国内农村经济进步对资金需要的潜力是十分巨大的。
2、国内乡镇金融存在的问题
国内乡镇金融体系伴随改革的深入不断健全,乡镇区域的金融服务有了非常大改变,在乡镇区域从2002年广泛拓展了小额农贷,但从表1仍然可以看出现在农村信用社在为农户解决资金需要时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1)资金供给途径少。从表1可以看出黄集镇的人均存款数额虽然在不断增加,但以一家三口计算的家庭存款数额却不足万元。农民收入的增加、农业技术水平的改进、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升,都需要很多的资金支持,农户仅依赖内源性筹资很难解决,而乡镇及以下的农村区域除政策性回收业务如粮棉油的放贷由农业进步银行承担外,目前唯一的资金供给途径就是农村信用社,而农村信用社贷款的高门槛又使不少资金缺少的农户望而却步。
(2)贷款价格缺少灵活性。国内在2001年开始实行利率市场化改革,贷款的上限已经放开,对于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规定上浮幅度最高低于法定利率的2.3倍,但向农户发放贷款时,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利率都是江苏统一规定,所发放的贷款中没以法定利率为基准依据农户的信用情况上下浮动而发放的。
(3)农村资金很多外流。农村信用社为农户发放贷款时,都是给农户办好银行卡,然后再把贷款打进卡里,至于农户怎么样运用资金则根本不予以监督,从而使不少农户把得到的贷款集中给一个人用,用于工程机械而很多流出农村,且农村信用社将业务重点集中在吸收存款上,使存差不断扩大,并将吸收的存款上存,导致很多资金外流。除此之外,还有邮政储蓄银行也是只存不贷,将吸收的资金全部上存,把农村资金抽到城市,导致乡镇区域进步经济的货币资金匮乏,直接影响了乡镇经济的进步,影响了经济金融的良性互动。
(4)贷款方法单一。尽管中国人民银行在《农村信用社改进和加大支农服务的十条建议》中提出改进贷款管理方法的需要,放宽农户小额贷款条件,对信誉较好、无拖欠贷款记录的农户可采取信用贷款的方法,不必担保抵押,但在实质操作中,农村信用社为降低监督本钱、搜寻本钱,保证利益最大化,只发放担保贷款,而且对担保人的需要很严格,需要是公务员,这就把很多的农户拦在了门槛以外。
(5)金融商品少,服务效率低。在金融服务多元化、金融商品日益丰富的今天,农村信用社所提供的金融商品仍然只限于存款业务、贷款业务,没票据业务、出租业务、信托业务等,农户也没机会参与股票、债券买卖,甚至没开通统存通兑业务,在信用社办理汇兑业务至少需要一天的时间,服务效率十分低下。
2、进步乡镇金融,提升农业效率的对策建议
乡镇区域要达成资源的有效配置,提升农业效率,需要依赖新产品种的引进、先进技术的使用、基础设施的建设,这类都需要雄厚的资金实力,但依赖农民的自我积累非常难完成,需要采取各种手段,改革和健全乡镇区域的金融体系,强化金融服务功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提供好的金融服务环境。
1、健全乡镇金融机构体系,增加资金供给途径
乡镇区域地广、面广、住户分散,应依据乡镇区域的特征,打造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金融、民间金融等符合乡镇区域特征的多层次、广覆盖、有角逐的乡镇金融机构体系。
(1)加强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扶持力度。国内乡镇经济的基础很薄弱,需要国家财政的扶持,也需要政策性金融的支持。对缺少基本生产、生活资金、无抵押物的贫困农户财政应给予适合的补贴;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先进技术的引进、农村小企业的进步、农业综合开发所需的资金应有政策性金融机构承担;对增加农村和农业信贷投入的金融机构财政应给以适合的税收减免或税收打折,在金融市场不成熟的条件下,逐步形成以政策性金融为主体的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体系。
(2)强化农村信用社在乡镇金融中的地位。农村信用社应完善内控机制,确定内部经营方向,规范管理,形成全国范围的管理体系,严格遵守《农村信用社改进和加大支农服务的十条建议》,向农户提供信用贷款、抵押贷款、担保贷款等多种贷款方法,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在乡镇经济中的“主力军”用途。
(3)打造具备互助兴质的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的商业化改革趋势是没办法逆转的,对于投资多、见效慢、商业性金融机构不想涉足的农业范围,应以村为单位,根据合作制的原则成立农村社区基金,使其成为真的意义的互助兴质的合作金融组织,防止重蹈合作基金会乱收乱支、紧急亏损的覆辙,以满足广大农户小额的、频繁的平时生活所需资金。
(4)规范民间金融的进步。为促进乡镇区域经济进步,打造宽松的金融角逐环境,应修改有关的法律法规,不干预无息的民间借贷,规范民间有息贷款,抑制高利贷蔓延,明确民间金融的合法地位,并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允许进步多种形式的小额信贷组织与运作规范的民间金融组织进入合法的金融市场,以充分调动民间资本,使其成为合法金融的有益的、必要的补充。
2、打造资金回流机制
(1)采取手段抑制农村信贷资金外流。为确保资金用在乡镇经济的进步上,防止资金外流,农村信用社一方面应积极组织肯定的人力、物力、财力对获得贷款的农户进行资金作用与功效的监督,其次可将筹资与实物交易相结合,把贷款直接支付给种子公司、农机公司等,以预防获得贷款的农户将资金移作他用,引导农村信贷资金高效率转化成农业投资。
(2)解决邮政储蓄资金流失的问题。邮政储蓄机构因为从业职员没从事信贷工作的经验,暂时不可以办理贷款业务,可进一步扩大质押贷款业务的试点范围,鼓励邮政储蓄资金参股农村信用社,投资农村小额保险组织,将上存人民银行的存款转化为支农再贷款,达成农村资金的回流,为乡镇经济的进步提供长期的资金投入。
3、深化改革利率体制
乡镇金融业务能否顺利拓展与利率是不是放开有很大的关系,因为农村贷款的数额小、期限短,发放每笔贷款的本钱都非常高,乡镇金融机构要想持续进步,就需要有比商业贷款更高的利率,因此应进一步深化利率体制改革,以法律法规来解决乡镇金融机构因独家经营而将贷款利率“固定不变”的问题,同时放宽乡镇金融机构的定价空间,根据市场化原则确定风险定价机制,合理确定涉农贷款利率。
4、增加乡镇金融商品,提升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率
乡镇金融机构应充分认识乡镇经济的特征,广泛拓展票据、出租、信托等筹资方法、大力进步中间业务、不断增加银行卡的发行量和增设ATM取款机,开通通存通兑业务,推广非现金结算业务,提升业务的智能化处置水平,把城市成熟的商品和一流的金融理念引入农村,鼓励金融机构商品革新,不断探索形成符合国内乡镇区域特征的金融商品,从而为广大农户提供更广泛、更便利、更优质的服务。
5、提升乡镇金融从业职员的素质
21世纪的角逐归根结底是人才的角逐,乡镇金融的进步需要具备较强的操作技能和风险防范意识、拥有现代金融常识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因此乡镇区域的金融机构应打造职员的按期培训规范,培养符合当地风俗习惯、消费习惯、具备适应农村艰苦条件的金融从业职员;重视打造人才的角逐机制和革新人才的用人机制,充分发挥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