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信贷抵押资产评估办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点击数:763 | 发布时间:2025-01-23 | 来源:www.tcdcsw.com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辨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5-0-01

    1、商业银行信贷抵押资产的概述

    (一)商业银行信贷抵押资产的涵义

    信贷抵押资产评估作为银行内部独立的工作,主要用于评定测算银行放贷的抵押资产的状况,它作为商业银行的主要收入点,是银行的核心工作。信贷业务中非常重要的业务是贷款部分,贷款业务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以事先约定好的利率和还款期,约定好利率和还款期作为条件,将资金贷款给需要资金的人的一种经济行为。

    (二)合理地资产评估对银行信贷的影响

    适当的评估有益于银行对借贷资产水平严格把控,准时预估出贷款的可能性风险,同时在企业向银行贷款之前,合理地考察企业信誉,降低借贷资金的风险,维护银行自己权益。

    2、国内商业银行信贷抵押资产评估办法近况

    资产评估在国内商业银行信贷资产中应用越发广泛和活跃,在对资产起到保障和监管其合规性方面成效显著,但因为国内这方面起步较晚,与海外银行一流的业务水平相比,还存在非常大的不足。在现在,国内评估行业以市场法,本钱法,收益法为基础的三种评估办法。

    (一)市场法近况

    市场法,也叫做市场比较法,它依据相同相近的资产在活跃的市场上,成交日期与评估基准日相近附近,相相同种类型或者性质类似的资产成交价格,并与这类相同资产进行比较,然后依据被评资产的特质,对采集到的价格数据进行相应的调整,最后得出评估值。

    (二)本钱法近况

    本钱法,其是从资产生产本钱的角度考虑,在评估基准日,通过对资产进行重置本钱的估算,并在此过程中对资产的新旧程度和适用性进行评估,进而求得估算重置的花费,来测算被评资产的价值。比如中信银行某分行进行工厂大型机械设施评估时使用本钱法,先计算其目前重置本钱,减去计算出来的有关贬值后,得到设施的评估值。

    (三)收益法近况

    收益法,也叫收益现值法,是在评估基准日对资产将来的效益进行预测和估计,并对其折现加和求得评估值的一种办法。伴随商业银行抵押资产开放程度越来高,收益法运用越发要紧。比如中国银行某分行对其子公司进行抵押贷款评估时,就是运用收益法,对其预期收益进行测算并折现加总来确定评估值。

    3、国内商业银行信贷抵押资产评估办法存在的不足

    评估业务在海外进步进程已经十分久远,特别是抵押贷款为目的的评估业务也十分成熟,伴随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和资本市场的迅速融合,抵押贷款业务在现代经济中的地位愈加重,在每个国家都得到看重,渐渐成为经济进步必不可少的经济活动。。

    (一)评估办法运用不科学

    国内的资产评估理论进步不健全、体系尚未完善,并且在国内早期的资产评估进步过程中,评估机构不少作为会计事务所的分支机构出现,评估职员不少来自会计职位,受会计计量的影响较大。评估师专业技能、常识储备不健全,胜任能力不足,对市场洞察不敏锐,并且总是为了本钱尽可能少的考虑,过于简化程序。

    (二)价值种类选择不合理

    遭到国际评估准则和海外一流的评估体系的影响,国内关于抵押资产的评估案例,大多是将被评估资产的价值种类概念为市场价值,这显然与银行需要用抵押资产来保障贷款安全的目的有非常大差距。

    (三)传统评估办法实践困难

    1.正确断定市场将来的价格行情走势比较困难

    确定适当的抵押?J款价值,对抵押资产的可持续性要进行合理审慎的考量,这使得评估职员在这个借贷经济活动的持续期内,要准确把握市场上的短期投机等不利原因的影响,合理高效地洞察市场进步的趋势和轨迹,合理判断资产活动周期的峰值和低谷,估计出较为准确的价格趋势,但事实上,国内评估职员在此方面常识还存在紧急缺口,使得评估职员评估时困难程度是巨大的。

    2.抵押贷款价值下的怎么样确定评估有效期的问题

    从原来的评估准则和评估实例的剖析来看,对于评估报告的时效性、有效期都有规定,通常来讲从评估的有效期也能看出评估职员在评估实务过程中的专业素养和业务水平的高低,同时也是对评估职员合理评估时进行无责保护的一种方法。

    3.评估时参数的不合理性和很难估计性对评估值的影响

    在评估过程中,评估职员进行银行抵押资产评估时,对评估参数的选取和价值种类的判断中存在较大主观原因,并且还要依据市场变化准时进行调整,这类都使得评估参数的选取和结果存在不合理性。

    4、健全国内商业银行信贷抵押资产评估办法的对策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专业院校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4 中国考试人事网(https://www.bzgdwl.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1

  • 中国考试人事网微博

  • 中国考试人事网

首页

财经

建筑

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