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7-0105-02
国际贸易原理课程是国贸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主要包含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贸易政策两部分内容,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为后续实务操作性课程做好理论和政策上的铺垫。因为该课程的理论性较强,怎么样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成效就看上去非常重要。通过拓展合作式教学,有益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及合作学习的能力,达成“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提升学生剖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合作教学法概述
(一)合作教学法的意思
合作教学法主要借助各小组的分工合作,一同借助资源,互相支持去完成学习;并借助小组本位的评核及各组间的比赛,打造团队比赛的氛围,以增进学习成效,使学习机会更为平等,学习动机更为强烈。
(二)合作教学法的方案
1.小组成绩分工法
简称STAD,是典型的合作教学,其原理是将学生分成4―5人一组,尽可能使每一组的学生结构具备最大的差异,其差异结构像整个班级的结构。使用演讲法或讨论法学习,以学生过去的成绩为基准,每个人进步成绩均可为团体加分。各组训练中的表现,最佳的与最佳的比,差的与差的比,构成不一样的分阵。
2.小组游戏比赛法
简称TGT,与STAD类似。学生也分成5人左右小组,每组均为异质性小组,并有每周一次的竞赛。教学的程序,先由教师讲述第一节课,然后分给工作单。同一组的成员一同进行学习,并随时举行评量,以确定各组员以学习精熟。在小组训练之后,有学末竞赛。使用能力分级法;各组同程度的成员互为比赛对手。不论哪一级的选手,凡得1、的均取得相同的分数。TGT的教学方案与STAD主要差异是以学艺竞赛代替考试。
3.团体研究
薛伦(Sharan,1976)所提出,将教学分为几个主题,并将全班分为多个小组分别负责这类主题,而每一小组成员再针对该组主题进行分工。每一小组筹备其所负责的主主题并向全班同学报告。学生成绩以小组报告水平和其他有关的团体表现为依据。本法所强调的是分工合作与一同推荐团体努力的成就。
4.拼图式教学
由阿伦逊(Aronson,1978)设计。将教程分成若干小题,负责相同小题的各组代表先成立专家组,一同研讨该小题至精熟。然后各自回到我们的组,负责将研讨的内容教给同组其他同学。
(三)合作式教学法的优势和弊端
1.优点
通过合作式教学有益于增进同学间的感情,加大合作,发挥个人的专长,提升工作效率。
2.缺点
有时大伙的建议分歧太多,争论不休,小组没办法统一建议。另外小组讨论时,有时会有不愿分担责任的同伴,甚至推卸其责任,导致团体目的没办法完成,影响团队的成绩。
2、国际贸易原理课程教学近况
国际贸易原理课程作为国贸专业学生的一门基础必学课,主要讲授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的入门知识,因为课程的理论性较强,在教学办法、教学内容等方面,还存在着不少需要进一步改革的地方。
1.教程常见存在滞后性
国际贸易原理教程中古典和新古典贸易理论部分所占的篇幅较大,对现实意义更强的当代国际贸易理论只作了简单的论述,一些新的理论没准时补充进来;教学重点不可以伴随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而改变,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度不够,不利于培养学生对理论的应用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专业基础薄弱
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作为国际贸易原理课程的先修课程,这类课程尽管在教学计划都有安排,但学生的学会状况并不理想,专业入门知识薄弱必然会干扰到国际贸易原理课程的教学成效。
3.教学方法以教师“满堂灌”为主
现在,不少高校在国际贸易原理过程中主要使用传统的“满堂灌”的方法,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况,没办法达成教学一体化,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革新思维、训练学生独立剖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理论与实质脱节较为紧急
国际贸易原理课程长期以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过分依靠教程,偏重理论教学,缺少实践教学环节,忽略了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不利于提升学生对专业常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3、合作式教学在国际贸易原理课程中的运用
(一)深化教学办法改革
不断拓展教学研究,系统总结教学成就,突出能力培养核心,深化教学办法改革,更多使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课堂设计,加大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等办法的运用,提升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1.开设研讨课与自主学习课
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大班讲授,小班讨论”的讲课方法,研讨课使用“课外筹备、课堂讨论、师生互动”的方法。大班课学生人数控制在100―120人之间,小班讨论课学生人数控制在30人左右,每一个小班分成5个小组,每组6名左右学生。小组长的选举需要由学生民主推选,如此既能够保证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发言的机会,也有益于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譬如在讲授比较优势理论时,让学生运用所学常识谈谈对“比较优势陷阱”的认识,对国内应怎么样发挥现有些比较优势,怎么样创造新的比较优势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在讲授产业内贸易理论和国家角逐优势理论时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学习,就什么理论更合适现在的中国展开讨论。
2.结合案例进行合作式教学 国际贸易原理课程是国贸专业学生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为了防止讨论变成纸上谈兵,在拓展合作式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引入现实案例教学,通过指导学生针对案例讨论,提升学生的专业敏锐度。
3.增加课程小论文
在开课初期,教师对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部分留若干题目,学生选题开题,并写作课程小论文。如此做,有益于开阔学生的视线,训练了学生的学习借鉴能力,训练了学生的专业常识评判能力、论文写作能力、专业常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剖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增设课前外经贸新闻环节
每节课课前留出5分钟由各小组轮流播报外经贸新闻,不仅能够拓展学社国内的专业视线、培养学生搜集处置信息的能力,还可以训练他们的口达表达能力,调动学生关心国际经贸大事的热情。
(二)加大教程建设
结合国际贸易理论新动态、学科前沿常识及学生课程能力培养新需要,撰写《国际贸易》教程。强调理论教学的应用性、实践性,每章配备案例和能力素质练习设计;增加了贸易救济手段、原产地、普惠制等当代国际贸易中较为突出的实践性常识、工作过程性常识。结合教学改革和教学实践,撰写《国际贸易原理案例集》,理论教学与应用练习密切结合,强化案例的年代性、适用性。
(三)改革课程考核方法
课程成绩由平常考勤(10%)、理论课堂表现(10%)、自主学习与课后作业(20%)、研讨课课堂表现(20%)、期末考试5个部分(40%)组成。平常考勤主要以学生到课状况和课堂纪录为依据,理论课课堂表现主要由学生课堂发言、课堂作业表现构成,自主学习与课后作业主要通过自主学习报告与课后作业完成的水平来考核,研讨课表现主要以学生发言、研讨论文完成状况为依据。为了使研讨课程愈加合理,每位学生的研讨成绩由研讨课小组得分(40%)、课程PPT、汇报得分(30%)、个人贡献度(30%)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