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首次工业革命浪潮中,英国毫无争议地成为了世界纺机业的霸主。德国纺机业的全方位起步开始于19世纪中期,主要集中在莱茵河低地和Swabian区域的Saxony|Thuringen。受当时的工业基础和技术水平的限制,民族纺机工业还主要依赖英国和法国等纺机强国的技术输出。
20世纪初,英法等纺机强国渐渐感到了来自德国的角逐重压,开始有意识地控制向德国输出一流的纺机制造技术。在这样的情况下,德国开始探寻模仿基础上的自主革新的道路,并形成了以原东德的德累斯顿区域为中心的纺机生产基地。到20世纪2、三十年代,德国纺机业的国际竞争优势已经显著提升,可以和英国、法国等纺机强国进行面对面的较量。因为德国在劳动力、工业基础、制造业体系等方面具备肯定的角逐优势,因此,德国生产的纺机设施开始在国际市场上脱颖而出,到30年代后期,全国45%左右的纺机设施出口到世界各地。
战后初期,遭到战争重创的德国纺机业又不能不面临东、西德离别的困境,英、法、美等老牌纺机强国重新登上了国际纺机市场的领先地方。与原东德相比,战后初期的西德纺机业基础十分薄弱。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原东德累斯顿区域的工程师、技术骨干和熟练工陆续来到纺机业基础薄弱的原西德创业。新建设的纺机企业主要集中在老工业基地鲁尔区域的杜塞尔多夫、斯图加特等地。仅仅过了十余年,德国(此指原西德)纺机业就在60年代重新崛起,并夺回了原有些国际市场份额,此后一直稳居国际纺机业的排头兵地方。
德国纺机业可以在战后非常短的时间内恢复元气并飞速提高其国际竞争优势,除去纺机业自己的努力原因外,还有一些关键的外部缘由不可忽略:一是在战后欧洲经济重建和世界经济长期景气的大背景下,纺织服饰业市场需要(德国、欧洲乃至全球市场)持续旺盛,纺机订单不断,客观上为德国纺机制造业提供了好外部空间;二是德国马克与USD等国际通货相比处于比较明显的“角逐优势”地位,长期坚挺的USD也致使美国纺机业饱受来自德国、意大利等低汇率国家纺机制造业的挑战;三是与纺机业紧密有关的制造业如化学、电子、钢铁、机械等部门在战后初期的飞速成长壮大,客观上也为纺机业的进步提供了好的产业配套环境;四是英国和法国等老牌纺机强国的制造业在战争中遭到重创,致使战后初期主要纺机制造国基本上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五是以艾哈德为核心的战后第一届政府在国民经济恢复、重建,与打造角逐性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发挥了要紧用途。从时间上看,德国纺机业的恢复与成长与德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崛起基本上是同步的。
现在,无论是从产值、市场份额还是从技术、品种和水平水平上看,德国纺机业都站在全球纺机业的最前沿。自1957年德国以纺机出口占世界市场份额24%的成绩超越英国而初次登上世界纺机业霸主地位以来,一直稳坐世界纺机业的头把交椅。尤其是1968年以来,德国纺机业一直以占全球贸易额30%以上的营业额领先主要角逐对手。今天,全德国130多家主要纺机设施制造商(大多为德国机械制造商协会VDMA纺机分会的会员)雇佣了约36800职员,年产值约39亿欧元,出口37亿欧元,占总产值比重高达94%。
2000年德国纺机设施的主要出口市场为欧洲、亚洲和北美,分别销售了15亿欧元、11.5亿欧元和4.9亿欧元,增速分别为21.5%、29.7%和降低1.3%,亚洲成为增长最快的地区市场。从出口国别和区域来看,美国、土耳其、意大利、中国等国家和区域是最主要的出口市场(参见图)。从出口设施类别来看,零部件占29.8%,纺纱机占21.7%,针织、织袜机和簇绒机占18.7%,后整理设施占16.3%,织机占13.5%。
2、德国纺机业竞争优势形成与提高的基本经验
纺织机械制造业是典型的装备制造业,也是德国竞争优势最强的制造业门类之一。应该说,战后德国纺机业的飞速崛起并长期维持最强的国际竞争优势是一系列主客观原因综合用途的结果。总的来看,德国纺机业的强盛得益于以下一系列要紧经验。
第一,开放与角逐性的市场体制。这是一个极易被忽略的原因。假如说革新是德国纺机业的灵魂,那样,开放与角逐性的市场体制则是德国纺机业的基石。历史和现实地看,德国纺机业的兴起、进步壮大和竞争优势提高都是在开放和角逐的市场体制环境下完成的。没高昂的进基础知识槛,没行政性垄断、地区性垄断和经济性垄断,没严格的贸易和投资保护,没政府的财政补贴,没价格歧视和价格网盟,没混乱的角逐秩序,这类原因的综合效应就是德国纺机业的长盛不衰。事实上,不止是德国,世界上其它纺机业发达的国家,如瑞士、意大利、日本、比利时、荷兰等国家,其纺机业竞争优势的形成和持续莫不是市场良性角逐的结果。
第二,不断提高的技术革新能力。强大的技术革新能力是德国纺机业核心竞争优势之所在。同中国纺机业一样,德国纺机业也是从引进海外先进技术开始起步的。所不一样的是,德国纺机业可以成功地进步出一整套有效的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革新体系,而不是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的低水平“技术引进陷阱”。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德国纺机业的技术革新体系是在开放与角逐的体制环境下形成的,而不是靠政府提供贸易与投资保护形成的。在角逐性的市场体制下,德国纺机企业不只要面对海外强劲角逐对手的角逐,还要面对国内角逐对手的挑战,只有不断地革新,增加技术革新投入力度(德国纺机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一般高达20%甚至更高),形成独特的“技术高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角逐中存活和壮大。在技术进步过程中,企业一直是革新主体和驱动力,而政府有哪些用途则十分有限。今天,德国纺机业已经广泛用了“虚拟现实技术”来提升研发和生产效率,大大减少了研发和制造业的周期、本钱和风险。
第三,高度专业化和协作化的生产组织方法。从技术经济角度看,纺机制造业与汽车制造业不同,它的商品线更宽,商品类别和技术需要千差万别,以织机为例,包含无梭、有梭、喷气、喷水、箭杆等很多细分商品,而每一种商品又有几十种型号,这类细分商品因为工作原理和核心技术差别非常大,一般非常难共享一个或若干研发和制造平台。因此,每个纺机企业事实上非常难形成覆盖面非常广的商品线,只能专注于一个或几个最具竞争优势的细分商品的生产和研发,这就是为何德国纺机企业一般呈现出非常高的专业化水平,而不像国内的中纺机集团和太平洋集团那样可以提供全系列的成套商品(这并不意味着德国纺机企业不可以生产成套商品,事实上,商品的成套化可由用户提出具体技术需要和技术参数后,由专业化的工程公司将不同纺机企业生产的商品进行成套组装)。实践证明,在纺机制造范围,“小而精”比“大而全”更有竞争优势。如德国赐来福在全自动高速气流纺纱机、特吕茨勒公司在长绒棉纺纱、多尼尔公司在喷气织机、巴马格公司在高速卷绕机、纽马格公司和吉玛公司在短纤维生产线等范围,都是专业范围内的翘楚。除此之外,德国纺机企业在坚持高水平专业化生产的基础上,还重视高水平的外部协作与产业配套,除去体现本企业核心技术的重点件外,其它可以标准化生产和外部配套的商品则尽量地通过市场化采购来解决,如此不仅能够最大限度地分散市场风险,而且可以集中企业优势资源进行重点技术的研发。从全球制造业来看,传统的“纵向一体化”模式已经不可以适应现在技术进步速率更快、常识和资产专业化程度更深、生产灵活性更强未来发展趋势,“业务外包”(Outsourcing)正在成为一种关键的Supply chain管理模式。
第四,全球化和当地化并举的产业进步道路。不可以不承认,德国纺机业的兴起在非常大程度上得益于当时本国纺织业(纺机业的下游产业)的旺盛需要。然而,真正使德国纺机业保持长期兴盛的根本动力却源于德国当地以外的市场需要。事实上,不止是德国纺机业,世界很多装备制造业强国都面临着本国市场的增长空间受限,而下游商品的市场重心向低制导致本国家和区域转移的大趋势(如德国的烟草机械制造业和印刷机械制造业,瑞典的森工机械制造业,瑞士的纺机制造业和美国的发电、配电设施制造业)。德国纺机业的经验告诉大家,解决本国市场狭小和市场重心转移的根本出路在于走全球化和当地化相结合的道路。全球化意味着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包含生产的全球化、采购全球化、研发的全球化、管理的全球化、营销的全球化和人力资源的全球化。而与全球化相适应的另一个要紧趋势就是当地化(localization),它意味着企业只有在最挨近目的市场的地方组织现地生产、现地销售、现地服务和现地研发,才能在当地市场上获得角逐优势。事实上,德国纺机业近年来已经适应全球化趋势,尤其是纺织服饰业的重点向亚太区域转移的大趋势,先后在中国、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家和区域设立生产基地和销售、服务机构。
第五,产业集群式进步,形成技术扩散与互动的良性机制。产业集群是世界很多制造业强国形成和维持竞争优势的一种关键的产业组织方法。正如著名学者迈克尔·波特所言,“当产业集群形成时,一个国家无论在最后商品、生产设施、上流提供及售后服务等方面都会有国际角逐的实力”(参见迈克尔·波特(1990)《国家角逐优势》,中文版2002年,华夏出版社)。德国纺机业之所以长期维持强有力的角逐实力,不可以不说与产业集群式进步的组织模式密切有关。德国纺机业19世纪中期的兴起主要集中在莱茵河低地和Swabian的Saxony|Thuringen区域,而战后的勃兴则主要依赖杜塞尔多夫、斯图加特、法兰克福等地纺机业的飞速发展。今天,德国纺机企业基本上形成了以杜塞尔多夫、科隆、斯图加特、法兰克福、德累斯顿和慕尼黑为核心的五大产业密集区,集中了全国70~80%的纺机企业。产业集群式进步有哪些好处是不少的,其中一个要紧益处就是技术与常识的扩散。纺机企业密切地分布在同一个或相邻的区域,便于改进技术和商品,促进技术交流和信息交流,便于以技术职员流动为载体的技术扩散,便于顾客需要的传播,也便于纺机企业在角逐重压下更好地为顾客提供效果最好的解决方法。
第六,装备制造业的强有力支撑。德国纺机业维持长盛不衰还有一个主要原因,即德国具备雄厚的装备制造业基础。它主要体目前:其一,德国具备完整和高水准的制造业配套体系,无论是从模具制造、数控机床,还是到动力装置和机械传动,德国制造业都一直维持着世界领先的水平,因此,从大体上讲,德国纺机业基本上没有某个重点部件和制造环节的核心技术受制或落后于人的问题。其二,德国具备雄厚的制造技术传统与人才优势。德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制造传统的国度,可以说是一个“工程师的国度”。德国的工程技术职员的素质在全世界屈指可数,而这又与其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企业培训体制、代际间的经验扩散密切有关。其三,德国装备制造业的研发投入强度一直在世界上排名前列。德国制造企业拥有些专利数目多年来一直稳居世界前列,如德国制造业巨人西门子公司1999年申请专利数目达到1348项,位居全球第一。其四,德国装备制造业常见达成了精益化、信息化和柔性化生产,其技术水平、生产效率与市场适应能力等方面在全球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