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发达区域引资与当地产业配套进步研究

点击数:641 | 发布时间:2025-01-20 | 来源:www.olive-yun.com

    摘要:好产业配套环境的存在是欠发达区域产业进步优势的要紧来源。作为欠发达区域的赣州,外资产业存在结构欠优,外资水平仍难以满足转变进步方法需要的问题,其机理在于外资产业与全市总体产业和六大主导产业匹配度不十分协调,没充分发挥外资的外部效应,很难保障有关产业的持续健康进步。因此,对于诸如赣州如此的欠发达区域而言,为进一步巩固招商引资工作的成就,在“十二五”时期应把进步配套产业,提升外商投资产业的配套能力,作为一项要紧工作。

    关键字:欠发达区域;引进外商投资;当地产业配套进步;赣州。

    1、引言。

    为更好地规划“十二五”时期的工作,需要认真系统地剖析“十一五”时期尚存的问题,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对于引进外资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已有很多的研究,但大部分研究都站在整个国家层面,如赵晋平(2008)、李芸(2010)等,从区域层面来研究的则大多定位在大区或省一级,如张曦凤(2010)、杨先明(2009)等,或是从发达区域城市层面,如王冉冉(2008),即便是这类研究,大多也只不过普通的研究借助外资的问题与对策,从地级市层面具体针对欠发达区域引进外资工作中某一方面的问题并提出相应付策的研究尚需深入。现在,各地招商引资角逐最为激烈的区域就是欠发达区域的地级市(人民平台问卷调查中心,2010),欠发达区域面临追赶跨越进步的艰巨任务,但自己基础薄弱,迫切需要采取一些超常规进步的举措。那样在这一追赶跨越进步的过程中,欠发达区域在引进外资工作中存在的最为重点的问题与应采取的对策到底是什么,特别值得看重。

    从现在的外资进步状况来看,尤其是遭遇金融危机将来,一些地方政府,特别是欠发达区域的地方政府,仍然以各种或明或暗的打折政策吸引外资,这是需要深思的。吸引外资要可以促进当地能力的进步,假如在吸引外资的同时当地能力没得到进步,那样吸引外资的政策是有问题的(周洲,2009)。当地能力包含当地企业家能力、当地技术革新能力与当地经济可持续进步的能力,所有这类能力都将促进当地产业合适套地得到进步。那样,欠发达区域的外资引进是不是达成促进当地产业进步的目的了呢,外资产业和当地产业两者是不是得到协调进步了呢?本文试图以江西赣州为例,对这一问题进行剖析。

    赣州坐落于江西南部,土地面积和人口分别约占江西全省的1/4和1/5,是江西最大的设区市,也是中西部区域最大的地级市之一,毗邻“珠三角”和“闽三角”,境内资源丰富,相对中西部及省内其他区域而言,具备较好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综合实力在全省名列第二,但进步的基础仍然薄弱,单位土地面积和人均的进步水平仍然较低,后进步、欠发达仍然是基本的市情。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十一五”时期以来,赣州大力进步开放型经济,引进外资工作获得了长足进步,为全市经济社会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但通过剖析近年来赣州引进外资的数据,也发现其中存在紧急的问题。以下将第一剖析赣州外资产业存在结构欠优,水平仍难以满足转变进步方法的需要方面的问题,然后从外商投资与当地企业的配套进步方面探析其机理,最后提出当地产业配套进步的对策建议。

    2、核心问题:结构欠优,水平仍难以满足转变进步方法的需要。

    依据转变经济进步方法的需要,需要坚持把经济结构策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进步方法的主攻方向。经济可持续进步需要经济体本身能获得持续进步的内在动力,使经济增长表现为“内生增长”。而自主技术革新能力和企业家培养是影响经济增长内生动力的两个重点变量。吸引外资就是要可以促进包含自主技术革新能力和企业家培养的当地能力的进步,但从赣州引进外资的结构上看,大体上来讲,外资产业的规模小,层次低,技术含量低,很难达成自主技术革新能力和企业家的培养,没充分带动当地企业技术升级和产业集群进步。用溢出效应衡量,它们是非优质的FDI,只不过借助当地低廉的土地和劳动力资源,实行产能的低技术扩散转移,没带来更有力度的技术升级,也没提升全要点生产效率。具体体目前如下几个方面:

    1.项目规模小,大项目少。“十一五”期间,赣州新批引进外资项目的合同外资平均规模仍只有450万USD,项目履约率为89.7%。2007-2010年新批合同外资在1000万USD以上的项目只占项目总数的9.2%。据有关资料介绍,早在上个世纪,发达国家境外投资项目平均规模就达到600万USD(黄卫东等,2005)。沿海区域之所以每年都有那样大的引资规模,主如果大项目的支撑,尤其是世界500强企业,一个项目投资便是几亿甚至是几十亿USD,从而带动了有关行业的投资,飞速形成围绕大项目生产和服务的上下游产业链条,形成以主要商品为核心的产业群。现在在赣州虽然已涌现了一批龙头企业、明星企业,但知名跨国公司少,世界500强跨国公司中仅有4家到赣州投资(即日本东芝、日本住友、新加坡伟创力、台湾富士康)。总体而言,赣州引进的外资项目规模偏小,且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含量低的原材料加工工业,投资金额与技术含量极为有限,产业低端化,产业链条短且深度低,配套能力弱,项目单一,基本是零打碎敲种类,很难形成产业集聚效应。赣州缺少3000万USD以上的大项目,而且没形成项目群或产业链,不可以形成对全市和全省经济的辐射效应。这类在以下的行业结构剖析中还可以得到进一步印证。

    nmousewheel="return bb{$UploadDir}" border=0 src="https://www.lunwendata.com/thesis/img/201112/2011120623381745.jpg" width=686 onload=resizepic height=371>

    资料来源:依据赣州商务局有关统计资料整理。以下除特不要说明外,资料来源均与此同。

    2.外商投资范围集中于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比重过低。对外商直接投资行业结构的剖析显示(如表1所示),赣州实质投资额最大的是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2006-2010年,第二产业实质借助外资占全部实质借助外资的比重分别为70.0%、70.9%、81.1%、78.8%、71.3%,其中制造业又分别占全部实质借助外资的67.65%、64.06%、80.04%、77.77%、69.96%。这有益于加速赣州的工业化进程。对于落后区域来讲,通过强化工业来达成由传统的农业经济向现代的工业经济的结构转型,无疑是适当的。但伴随工业化的持续推进,现代服务业需要得到相应进步,特别对赣州而言,现在交通运输及仓储业、科研及技术服务业已成为经济进一步进步的瓶颈。而2006-2010年交通运输及仓储业合计的实质借助外资额仅占全部实质借助外资总额的0.59%,科研及技术服务业范围内的外资尚没达成零的突破。

    据大家调查,赣州现在的货物运输主要依靠珠三角的物流企业,当地配套物流企业只能承担零担运输。

    3.在外商投资较为集中的制造业内部,外商投资集中度低。外商投资虽然集中在制造业,但如表2所示,在制造业内部,却分散在纺织、机械、电子、金属冶炼加工、非金属制品、家具制造、化工、医药、文体用品制造等20多个行业。除纺织服饰、鞋、帽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讯、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施制造业,与皮革、毛皮、羽绒及制造业等行业所占比重较高外,其他行业比重都非常低。又据统计,截止到2010年底,赣州所有引进的现在正常运作的外资企业中,生产高新技术商品的企业仅占6.7%,而93%以上的企业均为生产普通加工商品或出口加工型的企业。

    正是如上所述,所有这20多个行业多为技术含量低的原材料加工工业和劳动密集型项目,产业低端化,产业链条短且深度低,配套能力弱,项目单一,很难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和核心产业群。

    nmousewheel="return bb{$UploadDir}" border=0 src="https://www.lunwendata.com/thesis/img/201112/2011120623393880.jpg" width=690 onload=resizepic height=481>

    3、深层机理:外资产业与总体产业和六大主导产业匹配度尚不十分协调。

    产业匹配度是指外商投资产业与当地所有产业适配程度,在这里,大家用某地某行业实质借助外资占该地实质借助外资总额的比重除以该地同一行业产值占该地全部产业产值的比重来计量。依据经济进步的共生机制及有关原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当地某一产业进步到一定量,势必会吸引有关产业的外资企业来此集聚。同样,外资企业进入后,也会带动当地有关企业的进步,从而达成一同进步、一同兴盛。前者如上海,上海作为中国的金融中心,吸引很多外资金融机构进驻,使上海的金融业进一步达成兴盛,内外资金融机构都推荐到其中有哪些好处。后者如东莞和昆山,外资电子企业的进入使东莞和昆山当地电子企业也得到了大进步,两地经济都创造了奇迹,而外资企业也获得丰厚的回报。外资和当地产业依靠市场机制有哪些用途最后一直会走向相匹配的,但假如能得到政府的适合干涉则会加快匹配的进程,从而加速外资的引进与地方经济的进步,昆山的经验就是有力的证明(安礼伟,2007)。

    依据前述原理和经验,大家可以做这样判断:

    匹配度数据越是接近于100%,越是说明外资企业与当地产业达成了协调进步;匹配度越是高于100%,越是说明外资企业的引进只不过外资自己孤立进步,没带动当地有关产业企业的进步,当地有关产业的配套能力弱小,会限制外资企业的进一步进步和引进;匹配度越是小于100%,越是说明当地的产业优势没充分发挥,没充分借助这一优势来引进外资,达成更高层次的集聚进步。以下分三个方面进行剖析:

    1.外资产业与总体产业匹配度尚不十分协调。由表3可知,匹配度高于100%的行业依匹配度从高到低排列有:纺织服饰、鞋、帽制造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塑料制品业,工艺品其他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印刷记录媒介复制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制造业,橡胶制品业,通用设施制造,专用设施制造,等等。这类行业的外资对当地有关产业带动用途并不明显,并没非常不错地达成外资的扩散效应。尤其是纺织服饰、鞋、帽制造业,其匹配度远远高于100%,而据大家对有关企业的调查,这种企业的上下游产业均在赣州外,主要在珠三角区域,他们之所以来赣州投资,主要看中的是赣州低廉的劳动力和土地本钱,若这类本钱上升,这类企业将会再一次转移,而因为当地有关产业进步不足,将第三导致当地有关行业的空洞化。

    nmousewheel="return bb{$UploadDir}" border=0 src="https://www.lunwendata.com/thesis/img/201112/2011120623402417.jpg" width=692 onload=resizepic height=471>

    注:(1)此表中的匹配度依据表中实质借助外资构成与制造业内部行业构成中2009年和2010年合计的数据相比计算得到,即表中的第5列数据除以第四列数据得到。(2)制造业内部某一行业实质借助外资行业构成为该制造行业实质借助外资金额除以全部制造业实质借助外资总额所得到的百分比。(3)制造业内部某一行业构成为该制造行业增加值除以全部制造业增加值所得到的百分比。

    相反,匹配度小于100%行业依匹配度从低到高排列主要有:黑色金属冶炼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加工业,食品、饮料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化学材料化学制品,等等。这类行业的当地企业已有肯定进步,但需要借助外资的先进技术来延长产业链,提高商品的附加值。尤其是有色金属冶炼加工业在赣州有肯定的优势,但商品层次低,技术含量低,产业链条短,特别需要引进先进技术,然而这类行业与具备世界先进技术的跨国公司合作的力度仍然十分不足。金属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家具制造业、木材及竹、藤、棕、草制品业等行业引进外资与现有行业的匹配度相对来讲接近于100%,较好的达成了引进外资与当地产业互动进步,以后会进一步形成进步优势,但这类产业的层次仍然较低,现在也大多为被确定为赣州的主导产业。

    2.外资产业与六大主导产业匹配度也不十分协调。再进一步从赣州实质借助外资与六大主导产业的行业匹配度来看,如表4所示,总体来讲,匹配度为65.95%,说明六大主导产业外资的引进的程度仍然不高,有待于进一步合理的利用自己资源和产业进步的优势,通过引进外商的先进技术,进一步提高产业进步的层次,参与国际角逐,特别是有色冶金及新材料产业,需要在保障经济安全和对策略性资源进行控制的首要条件下,发挥好引进外资的正面用途。而电子电器工业、轻纺工业则当地配套产业进步不足,没充分发挥外资的带动用途,很难保障有关产业的持续健康进步。

    nmousewheel="return bb{$UploadDir}" border=0 src="https://www.lunwendata.com/thesis/img/201112/2011120623410930.jpg" width=695 onload=resizepic height=209>

    3.外资水平与当地产业进步陷入非良性互动状况。对于欠发达区域而言,借助外商投资的利益应更多表现为促进本地区有关产业进步的动态利益。欠发达区域应在大力引进外商投资的同时也借助外商投资很多进入的机会,通过进步外向配套促进以民营企业为代表的当地企业的进步,而这反过来又可以优化当地的产业配套环境,促进外商投资生根。所谓外向配套是指外商投资企业进入后通过联系产生的当地企业向外商投资企业提供中间品的行为,外向配套的进步使得欠发达区域当地企业愈加成为产业集群中价值链的要紧环节(安礼伟,2007)。外商投资对于承接地当地产业进步影响的研究一般觉得,有两种机制可以产生外商投资对承接地当地产业进步的外部效应:技术溢出与外商投资企业与承接地当地企业基于价值链的联系效应(Markusen James R.等,1999)。最近的研究愈加关注外商投资的联系效应,这种联系效应表现为为中间品提供需要,促进承接地中间品生产厂家的进步(即后向联系效应)与间接为承接地下游商品厂家提供多元化的低本钱中间品投入(即前后联系效应),而且这种价值链联系还是外商投资企业向承接地当地企业进行技术溢出的主要途径(Haskel Jonathan E.等,2002;梁琦,2004)。

    好产业配套环境的存在是欠发达区域产业进步优势的要紧来源,而这种优势与要点本钱优势和地点优势相比,独特而不容易丧失与转移。

    民营配套企业的进步更使得产业集群根植于当地,达成“外企生根”。同时通过外向配套,民营企业获得了稳定的市场,获得了外商投资企业的技术指导,同意了外商投资企业的技术溢出,提升了技术水平,达成“民企进步”。

    但,从以上剖析可知,无论是从全部产业剖析,还是从六大主导产业剖析,赣州外资产业与当地产业配套进步不足,当地产业的优势没充分发挥,外资产业的联系效应和溢出效应没充分显现,从而进一步限制了引进外资的优势,致使外资产业规模小,层次低,技术含量低,很难达成自主技术革新能力和企业家的培养,不可以充分带动当地企业技术升级和集群进步。配套不足与外资水平低下是一个非良性互动状况。需要采取手段,改变这一非良性互动状况,加大产业配套,扶植当地配套产业进步,借助好的配套促进外资水平的提升,形成良性互动状况。

    4、重点手段:加大产业配套,扶植当地配套产业进步。

    1.健全配套产业规划。产业配套规划对于提升产业配套能力发挥着龙头用途。健全产业配套规划是政府发挥引导用途的要紧体现。一是要全方位学会产业配套近况,拟定产业配套的指导性建议,颁布产业配套目录、规划及推行策略,加大对产业配套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指导。二是要统筹规划支柱产业及其配套产业的进步,既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又打造起健全的产业配套体系。要以支柱产业为配套基础,以中小民营企业为主要配套对象,以产业链商品为配套重点,加大企业协作,延伸产业链条,优化产业组织结构。三是要把工业园作为提升产业配套能力的突破口和要紧载体,健全园区产业规划,挖掘园区特点产业,推进园区产业适度集中和集群进步。四是要在促进工业企业聚集的同时,积极引进和培育有关配套服务业,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互动进步,形成各行业有序、协调的分工体系。

    2.优选配套产业项目。项目是产业配套的载体,产业配套项目要通过招商引资得到体现和落实。一是要围绕提升产业配套能力,优选产业配套项目,改进招商引资方法。改变只强调对外宣传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政策优势的习惯性做法,转而把宣传推广产业配套能力、吸引产业配套项目作为招商引资活动的主攻方向和要紧内容。二是根据“龙头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的进步思路,突出产业特点,全力推进产业链招商。拓展“重点企业寻求配套、当地企业主动配套、改制企业适应配套、外商企业跟进配套、鼓励企业出去配套、工业园区支撑配套”的专业化产业协作配套招商活动,渐渐形成“引来一个、带来一批”的“葡萄串”集群效应。三是要依托区位、资源和产业优势,围绕有色金属、农业综合开发与农商品加工等重点进步的行业和产业,突出引进业内影响力大、资本雄厚、项目规模起点高的行业龙头企业,增强优势产业的引领和整理用途,带动配套产业的集群进步,提升产业配套项目的市场化水平。

    四是加大对全民创业的引导,大力进步与当地主导产业配套协作的企业,形成“配套带龙头,龙头带配套”的良性循环,强化主导产业集群效应,提高产业综合竞争优势。

    3.改变配套产业环境。要从生产要点、生产商品和生产企业等不同方面改变产业配套环境。

    一是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市场运作”的基本原则,在优化政务环境的同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用途,促进产业配套健康进步。二是加大与粤港澳等发达区域的金融合作,为当地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就地提供低廉、便捷的资金配套服务。打造产业配套专项基金,为大项目的落户和配套产业的进步提供财政补贴。三是依托赣州作为赣湘闽粤四省通衢和江西南大门的优势,大力进步物流业,着重把赣州建设成地区性物流中心,为赣州及其周围区域企业从事资源、产品的运输、仓储、集散、加工、买卖提供先进的物流服务。四是搭建交易网站。打造完善土地、资本、劳动力、水电等生产要点市场,减少企业的投入本钱。健全产品市场,尤其是建设具备地区影响力的生产资料批发市场,塑造地区性采购中心和销售中心,疏通市场途径,为企业的投资贸易和信息交流提供周到服务。五是积极“引进去”和“走出去”,形成多层次的革新型人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机制,为承接产业转移配套提供人才资源;要打造高档领军人才、工程技术职员和技术工人多层次人才支撑体系;要依托市内各大专院校及各类职业技能培训中心等人才培训资源,使用订单式培养方法为企业提供工程技术职员培训,解决实质生产人才短缺的问题;在行业高档领军人才和专职研发队伍层面,使用外请专家开办短期培训机构等方法,为赣州钨、稀土产业提供高档人才的支持。六是培育一大量市场前景好、为龙头企业提供配套服务的中小微型企业。要拟定有关打折政策,积极为中小微型企业提供金融、信息、技术、人才等各方面的支持和服务,减少中小微型企业投资配套产业的投入本钱和市场风险;要引导中小微型企业的升级改造,准时跟踪主导企业进步并围绕主导企业的商品结构调整,通过使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设施提升我们的技术装备水平和配件水平,准时对商品进行升级换代,更好地适应大企业的需要,以巩固配套,扩大配套的范围。

    参考文献:

    [1]赵晋平。改革开放30年国内借助外资的收获与基本经验[J]。国际贸易,2008(11):4-8.

    [2]李芸。国内引进外资问题研究[J]。青海金融,2010(4):45-47.

    [3]张曦凤。关于江西借助外资的考虑[J]。经济问题,2010(4):126-129.

    [4]杨先明。国际直接投资与西部经济进步[J]。

    国际经济评论,2009(3-4):60-64.

    [5]王冉冉。广州借助外资结构与绩效的可持续性研究[J]。市场经济与价格,2008(11):15-21.

    [6]人民平台问卷调查中心。经济增长动能抑或政治晋升比拼———当代中国地方政府角逐情况问卷调分数查询析报告[J]。人民平台,2010(13):3-8.

    [7]周洲。外资政策应着眼于提升当地能力[N]。

    国际商报,2009-11-13(001)。

    [8]安礼伟。外资推进型经济进步与当地企业成长———江苏昆山经验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7(2):52-57.

    [9]黄卫东。冲破广西借助外资“低水平徘徊”的怪圈[J]。广西经济,2005(8):3-6.

    [10]梁琦。产业集聚的均衡性和稳定性[J]。世界经济,2004(6):21-28.

    [11]Markusen James R.and Anthony J.Venable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s a Catalyst for In-dustrial Development[J]。European EconomicReview,1999(43):335-356.

    [12]Haskel Jonathan E.,Sonia Pereira,and Mat-thew J.Slaughte.Does In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Boost the Productivity of DomesticFirms?.NBER Working Paper,No.8724,2002.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专业院校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4 中国考试人事网(https://www.bzgdwl.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1

  • 中国考试人事网微博

  • 中国考试人事网

首页

财经

建筑

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