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朱元璋“重典治吏”政策产生是什么原因
明初政权刚刚打造,前朝遗留下来的很多问题亟待解决。朱元璋在吸取前朝灭亡经验教训的首要条件之下,不能不对明初的吏治进行整饬,以巩固刚刚打造的朱明政权。“重典治吏”政策的产生不止是当时国情的需要,也是朱元璋特别的出身和性格所决定的。
(一)“重典治吏”政策产生的历史背景
朱元璋出生于元朝天历元年,对于元朝末年吏治的腐败有着经验之谈。元朝末年,阶级斗争十分激烈,统治阶级忙于争权夺位,官员素质常见低下,吏治彻底腐败,贪污贿赂风靡。据记载,仅1303年因贪污腐败受罚的官吏就多达一万八千人,脏银四万五千多锭,可见腐败的紧急程度。对于这种社会现实,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朱元璋深有感触,《明史?循吏传序》有云:“明太祖惩元末吏治纵弛,民生凋敝,重绳贪吏,置之严典。”可见,朱元璋对于元朝?缤龅脑?因有着极为深刻的认识,从而为后来加大中央集权、实行“重典治吏”政策奠定了基础。
(二)“重典治吏”政策产生的社会背景
在明朝打造后,虽然社会经济渐渐恢复进步,但在大多数开国功臣之中滋生出居功自傲、贪图富贵的享乐主义思想,企图不断扩大我们的特权。皇权与相权的冲突不断加剧,文官内部矛盾重重,文官之间互相推托,严重干扰了政令的畅通。同时,武官集团在明初享有较大的政治特权,朱元璋只得一边安抚,一边使用各种方法予以防范,可防范和限制越深,皇权与武官的矛盾就越深。朱元璋生性多疑,很难与勋臣贵戚打造融洽的关系,他觉得臣子的位高网站权重已经威胁到了皇权的巩固,所以他以“重典治吏”的名义,削夺相权与军权,不断强化中央集权,来确保皇权的至高无上。
(三)“重典治吏”政策产生的个人原因
朱元璋成长于乱世之中,长期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又亲眼目睹了元朝灭亡的亲身历程,因此在登上一国之主的地位后,他深刻意识到想要打造一个长治久安的国家,就需要对各级官吏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
由此可以看出,“重典治吏”政策是应当时社会和国情需要产生的,面对当时内忧外患,百废待兴,吏治松弛的情况,朱元璋推行“重典治吏”是一个在情理之中又行之有效的举措。
2、朱元璋“重典治吏”政策的具体手段
(一)健全立法 加强惩处力度
(1)拟定《大明律》,整顿吏治。明初的法制十分不健全,元朝残留下来的法律规范已经没办法沿用下去。面对明初法令松弛、官吏贪污成风、社会动荡不安的局面,朱元璋命人拟定律法,“盖太祖之于律令也,草创于吴元年,更定于洪武六年,整齐于二十二年,至三十年始颁示天下。日久而滤精,一代法始定。中外决狱,一准三十年所颁”。这就是明朝的《大明律》,经过多年、多次修改,终于修订而成,颁行天下。
(2)颁布《明大诰》,严厉治贪。《明大诰》可以说是一部拥有无上法律效力的特别的刑法,由于它事实上是专门为皇帝拟定的一部圣书,由朱元璋亲笔写成。就其内容而言,《明大诰》最大的特征是把重典重刑推向了极端,实质上为“残民之刑酷”[1]。
(二)严格执法,重典治贪
朱元璋对贪官污吏的惩处力度在国内封建历史上是空前严苛的。他主要针对的正是官员中的贪官污吏。
(三)任用廉吏,推行廉洁教育
官吏是国家政治的奠基石,官吏品质的优劣和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国家的兴衰,朱元璋深知官吏的重要程度,所以他十分看重官吏的选拔和廉政教育。
(四)健全监督管理体制。
(1)设立都察院,监督官员;
(2)打造间谍互联网,控制官员;
(3)打造上访举报规范。
3、朱元璋“重典治吏”的评价
(一)积极影响
(1)明初“重典治吏”清明了吏治;
(2)明初“重典治吏”稳定了社会秩序;
(3)明初“重典治吏”推进了社会进步进步。
(二)朱元璋“重典治吏”的局限性
(1)一定量上压抑了明代官员从政的积极主动性;
(2)过于严峻的刑罚致使社会的封闭守旧。
4、朱元璋“重典治吏”对当今社会的影响及启示
朱元璋对于铲除贪污腐败恶瘤的决心,也给大家了肯定的启示。
(一)健全立法 预防腐败
(二)严格执法 权力制衡
明朝虽然有严密的法制系统和完备的监察管理规范,但作为国家最高权力的皇帝是不受任何约束的,这就致使在重典治吏的过程中主观随便性比较大,“法司所上狱状,一奉严旨,不敢执奏,改轻从重,辄经屡更”,以致“希合圣意,不可以不枉”。整治贪污腐败的工作也因此很难摆脱失败的命,贪赃枉法的行为也难免第三滋生。[2]
(三)高薪养廉 建设廉政
在国内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道路上,必须要看重作为支撑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官员有哪些用途,一方面健全公职职员的薪水规范,保证公职职员不会由于入不敷出而产生贪污腐败的想法和行为,同时吸引更多的人才投身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之中。
(四)强化监督 达成真的的法治
防腐的重点在于政务的公开透明,有必要让所有政务的进行都在阳光下,摒弃所有的暗箱操作,铲除腐败滋生的劣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