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辨别码:A 文章编号:
1001-828X(2017)009-0-01
1、《国际市场推广》课程双语教学的观念转变
中国的传统教育观念与西方的教育观念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中国传统教育树立“尊师重道”的观念,教育者被放在一个高高在上的地方,代表着常识的权威。而在西方的教育当中,教室里没讲台的设计,教师与学生站在同一个水平面上,师生以一种愈加平等的地方来讲授和学习;更有将教室桌椅改造为圆桌,墙壁三面都设立黑板,上课时,教师坐在学生中间,讲授的同时展开讨论,学生也可以随时将我们的想法写到就近的黑板上进行演示或展示,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到引导与答疑有哪些用途,真的做到了“传道、授业、解惑”,学生从更多的课堂参与中获得常识的扩充,训练了思维能力。由此看来,在当今教育改革的大趋势下,对于应用性强的课程,传统的讲课观念已经不可以适应年代的需要与进步。对于《国际市场推广》双语教改不应单纯的从教学语言上进行改革,同时也应该转变教学观念,解放思想,向课堂注入新的活力,由传统的教师讲授,逐步转变为将课堂交给学生,师生平等,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提出不一样的怎么看与建议,在讨论中相互学习。
2、《国际市场推广》双语教学办法的考虑
双语教学对教师和学生的英语需要都相对较高。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做到让学生了解原版课本并且理解其中的专业理论常识是有肯定困难程度的,需要花费比其他课程更多的时间。假如学生不可以从课堂学习中树立信心,就会致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降低,甚至舍弃学习。有效的教学办法在改革过程中就看上去非常重要,值得大家去考虑与探究。
1.双语讨论互动教学
对于国际营销环境,学生因为年龄与阅历的制约,他们自己知道的内容是有限的,这种限制妨碍了学生在学习中对理论的理解。特别是在用英语原版教程时,作者多?楣?外学者,这致使书中用的案例基本是从海外视角出发,在看法和怎么看上与大家的认知会出现不同。由于本人有一些国外学习生活的历程,在讲授过程中,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将我们的亲身历程与感受穿插在案例与理论中,学生可以通过情境来领会并理解要点。同时,从海外与国内两个视角来剖析与比较看法的不同,教给学生辩证的看待问题,鼓励学生换位考虑,并且大胆提源于己的看法与认识,树立“一个问题多种看法并存”的观念,正如伏尔泰所说的:“我可以不认可你的看法,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从而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从考虑中学习与提升。
2.调查报告
《国际营销》是一门操作性非常强的课程,除去基本理论的学习,也要同时培养学生的调查与策划能力。在学期初,让学生自由组成1-4人的小组(可以单人成组,自主调查),自主挑选一个非中国的国家作为模拟国际营销的目的国家。伴随课程内容的推进,学生分阶段对目的国家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等营销环境进行调查。在调查中的过程中,依据学生的需要推荐参考书目与海外的实用网站,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资料获得途径,便捷学生采集所需资料。每完成一部分调查,便形成英文的调查报告并且上交进行批改。伴随课程的不断深入,在营销环境调查的基础上,由学生决定拟国际营销的商品,依据已经形成的营销环境调查结果,对我们的商品进行国际市场推广SWOT剖析,依据商品需要,从目的市场、销售途径、销售方法与可行性的广告(语)等方面进行策划,并考虑在营销过程中可能遇见的困难及解决方案或商品改进建议。在学期结束前,按小组将整个调查策划过程形成完整的英文书面报告,并在课堂上用PPT课件展示成就。整个调查策划过程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课堂时间愈加专注于基本理论的针对性解说,学生在课余时间积极参与到过程中去,在调查与剖析中巩固理论的学习,同时训练了自学能力、研究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也提升了学生剖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国际市场推广》双语考试形式的考虑
双语教学无论从教学讲授或是学生学习方面都提高了学习困难程度,传统的考试形式非常难真实的反应学生的学习状况。基于课程设计的需要,在考试形式上打破以往的闭卷考试形式,将考试分为开卷与闭卷两部分来综合考查学生一学期以来的表现。闭卷部分为传统的考试试题,内容包含单项选择题、判断题、案例剖析题、填空题与中英互译等题型,重点考查学生对课程入门知识的学会程度。开卷部分即学生在学期中所做的国际营销推广策划,对学生一学期的表现、PPT展示成效与最后写作的英文报告水平给出综合评分。这种考试形式从一方面来讲减少了学生的考试重压和困难程度,让学生可以轻松备考。其次,开闭卷结合的形式更适应于本次课程改革,可以更公正公平的对学生的表现做出评价,让学生可以看到自己通过长期努力而获得的收成,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
4、结语
对于《国际营销》双语教改的教学办法不可以以一个标准来决定,需要做好剖析工作,针对不一样的学情采取不一样的教学办法。但无论何种教学办法,都应本着提升学生专业素质、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的目的,为社会培养更出色的应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