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黑格尔的哲学比喻浅析哲学的自我理解

点击数:612 | 发布时间:2025-06-15 | 来源:www.yizexx.com

    中图分类号:B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3-9082(2015)09-0386-02

    渴望拥有一双洞察的双眼,如清泉一样真挚,望向来路的时候,历史的真实会淙淙流动于心;如星辰一样璀璨,望向去程的时候,宇宙的真理会因这双眼的注视而在虚无广袤的黑暗中显现。

    哲学是以个人的名义来书写人类的故事,也是以人类的名义来书写个人的故事,且真的的哲学是有“我”的哲学,这是一定了人与哲学的不可分关系;马克思在《莱茵报》中写到过:“哲学已经成为了报纸记者”,言下之意即,哲学是年代思想的“把关人”,而非人主观的思维活动或思维形式亦或思维结果。我想,哲学所探讨的,不论本原也好,存在也罢,或都因人因时因地而有所不同,当然也有异曲同工,但不论什么年代,大家对于哲学本身的追问是没停止过的,对它的回答也是百家争鸣的,所以,当大家今天来讨论哲学自己的理解时,绝不是徒劳的空泛之谈,这关于宇宙、自然的最深邃最根本的奥秘之学的探求,恰恰是通往人类自由殿堂的必经的道路。

    1、庙里的神

    黑格尔比喻“庙里的神”是使庙成其为大家膜拜的庙的“灵光”,而哲学则是使人类的“文化殿堂”和“精神家园”成其为人类社会推崇的文化殿堂和精神家园的“灵光”。按黑格尔的说法,正是哲学之光的普照,得以使人之为人,继而为人般地去生活,去建造不被虚无主义所击溃堡垒――――人类最后的避难所。而这种哲学之光,大家则可以把它看做一种最高理念,黑格尔称其为“绝对精神”,而人应当是与之合适的,才能获得美好的生活,要与之合适,就唯有通过哲学的学习,人才能趋向高尚。

    不难发现,其实中西方不少范围是相通的,包含艺术、文学和哲学范围。黑格尔的此比喻,就好比古时候中国所讲求的君子的生活之道,在刘禹锡的《陋室铭》中有同样的看法:“山高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也就是说,一座山,一汪水,有其价值之处也在于是不是有使“山”为山,“水”为水的“灵光”,讲求的是“惟吾德馨”,这里的“德馨”可看做理念、理性,在他们看来,这是一种规范生活以获得高尚生活的、源于常见的理性。正由于有了这种“灵光”,所有才有判断的尺度。在这一比喻意义上,哲学好像更是一种判断的最高理念。

    但我觉得此种比喻是有局限性的,它的局限性就是其割裂性和架空性,忽略了经验性的东西,觉得所有由理念而来,而古时候中国的君子之道则更看重从日常体验寻求德馨。

    2、厮杀的战场

    黑格尔的第二个比喻,即“厮杀的战场”,之所以如此比喻,是由于黑格尔发现几乎历史上每一位哲学家都觉得自己发现了哲学的真谛,他们自觉得探寻到的是最后的真理,或者相信他们已打造了最健全的哲学体系,比如康德曾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就自诩过自己所打造的这种哲学体系的完满性,他们已终止了所有哲学混乱,但事实是总有持续的后者对前者进行批判,以灌入新的哲学内容,当然,这是哲学史的一大特点,即被迫在终点上做起跑点。哲学不随便觉得任何常识是理所应当的,它对任何常识的答案都从深层的角度来提出问题,从新的起跑点来解决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哲学就是菜鸟鼠跑铁环,它并没陷入皮罗主义的怀疑论,对什么都持怀疑态度,进而致使“悬隔判断”,它的意义在于康德所言的“何以可能”的追问和解答。

    所以黑格尔说到:“全部哲学史如此就成了一个战场,堆满着死人的骨骼。它是一个死人的王国,这王国不只充满着肉体死亡了的个人,而且充满着已经推翻了的和精神上死亡了的系统,在这里面,每个杀去世了另一个,并埋葬了另一个”。是的,如此看来,“厮杀的战场”仿佛没开出“新的生命之花”,那样这种无休止的“死亡填充”又能否促成智慧呢?黑格尔意识到了此问题,同时也指出每个被埋葬的是因年代所决定的,是不可回避的,这种哲学的相互批判并不会就此致使哲学的消亡,只不过“被埋葬的”终究跳不出年代的圈子,因此而局限而已。

    那样,我可否用更适合的比喻来形容这种哲学的自我批判性呢?我认为,哲学的此种批判性更像是15世纪文静复兴时期发现的绘画的一种――素描,每一笔单线条都是每一位哲学家不一样的思想,有的交错,代表着有异同之处,有的互相垂直,代表着有相悖之处,再有的线条彼此不相交,代表着哲学家们的考虑对象或范围不同,也有后一笔盖住前一笔的痕迹,但整幅画素描画像的完成缺任何一笔不可,也没有埋葬之说,整一副素描就是哲学史,亦或就是大家讨论的“哲学”。

    3、花蕾、花朵和果实

    黑格尔的第三比喻是一个漂亮的比喻:“花朵开放的时候花蕾消逝,大家会说花蕾是被花朵否定掉;同样地,当结果的时候,花朵又被讲解为植物的一种不真实的存在形式,而果实是作为植物的真实形式而代替花朵的。这类形式不但彼此不同,并且互相排斥互不相容。但它们的流动性却使它们成为有机统一体的环节,它们在有机统一体中不但不互相抵触,而且彼此都同样是必要的;而正是这种同样的必要性才构成整体的生命”。

    花蕾为花朵的生而死,花朵为果实的生而死,看上去是后者对前者的否定,可没前者,何来后者?与其说是不是定性,不如说是依靠性,依靠于前者的基础上,后者得以生成,虽然形式不同,但其承前启后构成了有机的统一体,哲学就是这样的有机统一体,之前的哲学家的哲学思想,之后的哲学家的哲学思想等等就分别是花蕾、花朵和果实的关系,无非是新的形式一定过去的内容,这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过程。 这种关于哲学自己怎么样看待我们的启发性比喻,即便在今天“后现代主义哲学”慢慢进步起来的背景下,也是大家不可忽略的自我审视过程。如今的一部分哲学观持哲学消解的看法,把哲学消解到文学中、科学中、宗教中或艺术中,而否定了哲学自己,正是缺少了“花蕾、花朵和果实”这种有机统一体的哲学认识,单纯地把哲学当做指导思想去融入各文化样式,这显然是非正确的认识。

    4、密涅瓦的猫头鹰

    密涅瓦的猫头鹰指的就是栖落在智慧女神雅典娜身边象征理性与思想的猫头鹰,它不是在旭日东升的蓝天中翱翔,而是在日暮黄昏时飞起。黑格尔借此暗喻哲学需要深思,哲学是“对认识的认识”,“对思想的思想”,它需要深沉的考虑与深切的体验。

    假如说这种起飞是“深思的起飞”,那样深思的是什么呢?哲学的深思,不是对思想内容的深思,不是从哲学史中以偏概全的抽取一些看上去有条理的话语,去当做即成的教条,套用到科学中、艺术中、宗教中去否定已有些内容,而是一种在思想首要条件上的深思与批判。在大家常说的“常理”之中去考虑在何意义上认识所谓的“常理”,“常理”的首要条件条件是什么等等。当然,深思的过程中大家还需要了解哲学不是什么,它不是艺术,没办法提供美感,更多是晦涩;它不是科学,没办法提供确定性公理,更多是漫长的演绎;它不是宗教,没办法提供信仰,更多是真善美的探索。

    5、消化与生理学

    黑格尔用消化与生理学的关系来比喻思维与逻辑学的关系。大家都了解,人用不着学习生理学、消化学,就会咀嚼、吞咽、吸收、排泄;反之,假如有哪个捧着生理学、消化学去学习吃饭,倒是化天下之大稽。显然,生理学并非教人消化的,同样,人的思维更不是逻辑学‘教’出来的。逻辑学使是人自觉到思维的本性,也就是自觉到思维运动的逻辑。哲学智慧并非教人思维,而是使人自觉到思维的本性,学会思想运动的逻辑,从而获得真理性的认识。

    这一比喻,含义人本身的思维是自觉的,而不是从某一理论学科学来的,就好比人能消化但绝不是生理学教授的这一功能,而得出结论,逻辑学不是教人掌握怎么样思维,而是呈现人的思维轨迹和方法。在此意义上,大家应该视哲学为使常识何以可能的知识,而非一门“教鱼游泳”的知识。一旦把哲学当做“教鱼游泳”的知识,哲学就脱离了“真的自由的知识”了,也就失去了其批判意义。

    6、同一句格言

    黑格尔觉得同一句具备生活哲理的格言,饱经风霜的老者和少不知事的年轻人讲出意味是完全不同的,缘由在于老者有更多的生活体验,而青年因为缺少生活的历程,同样的言语自然韵味不同。

    同样的,哲学是饱含着真切的生活体验的,空有小心明晰的思辨是进入不了哲学的真谛的。大家说所有些基本定义都需要生活的首要条件,哲学不是空中花园,它是“在世之在”的知识,即真实的存在,且不止是真实的存在,还是真实的运动进步着的进程,在这一进程中人包括其中,自我意识与真实存在相互生成,产生有“我”的真实的哲学。脚贴近真实的大地,头顶至善的云彩,走在时间的大道上,这边是哲学的要义。

    这也就是佛家所讲的“遁形而顿悟”,同样的对象可能由不一样的感知个体获悉不一样的表象进而得出不一样的看法。

    7、动物听音乐

    所谓动物听音乐,即“假如把哲学当作现成的常识去同意和套用,虽然能用某些哲学定义,但却一直不了解哲学为什么物,因而也不可能真的地进入哲学考虑。这就像‘某些动物,它们听见了音乐中的所有的音调,但这类音调的一致性与协调性,却没透进它们的头脑’”。

    也就是说动物听音乐而后过,智者听音乐则是听而后思。由于哲学不同于一般科学可给予明确的固定的定理、公理或答案,它需要诧异与思辨的精神,甚至有时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结果,但这也正是哲学的引人入胜之处。

    通过黑格尔的几个比喻,不难发现哲学的概念:

    哲学是指导生活的最高理念,哲学是新旧思想的更迭与进步,哲学是思想中把握到的年代,哲学是深思批判的精神,哲学是引发思维考虑思维的知识,哲学是生活的哲学,“人”的哲学,那样大家应该把握哪一要义呢,无数哲学家已给出回答:贴近真实的大地去无限地探求与思索。

    大家从“黎明起飞”知道哲学是什么,大家从“黄昏起飞”理解哲学不是什么,哲学深思什么。最后我想借用孙正聿老师说过的话来总结哲学:“哲学是读头疼的书,是考虑跟自己过不去的问题,需要像拥抱新娘一样拥抱孤独,同时,也可以说它是一种死亡的训练”由于发现常见的问题,考虑人类的归宿,都是哲学的特质。同时,“哲学就是理论思维,每一个人都有理论思维能力,但需要训练和培养,而且只有学习以往的哲学史这一个方法”。

    而学习哲学史的过程是一个“路漫漫其修远兮”的过程,需要“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与毅力,方能达到“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境界。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专业院校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4 中国考试人事网(https://www.bzgdwl.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1

  • 中国考试人事网微博

  • 中国考试人事网

首页

财经

建筑

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