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中独立董事有哪些用途剖析

点击数:271 | 发布时间:2025-05-16 | 来源:www.nzxaiz.com

    1、引言

    为了健全国内的上市公司治理机制,2001年8月,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在上市公司打造独立董事规范的指导建议》,标志着中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规范的正式推行。该文件需要,2003年6月30近日,各上市公司董事会成员中至少应包含三分之一的独立董事。对于独立董事规范能否对国内的上市公司治理起到预期的改变用途,海量学者有不一样的怎么看,由于国内引入独立董事规范是照搬海外的做法,规范原因、法律原因、环境背景等的不同或许会对独立董事发挥用途产生影响。而且因为国内的上市公司需要拥有独立董事是由上而下强制推行的,与海外为了满足公司治理进步而自然形成有所不同。为了检验独立董事规范在国内的运作成效怎么样,本文选取了在证监会需要设立独立董事前自愿设立独立董事的公司为样本,并试图通过实证剖析来回答这个问题。

    与大多数学者的研究切入点不同,本文暂不研究独立董事规范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而是研究推行了独立董事规范是不是有效抑制了上市企业的盈余管理。关于盈余管理现在尚无统一的概念。现在常见被认同的是Healy等(1999)对盈余管理的概念,即企业管理当局在编制财务报告和规划买卖时,借助职业判断来变更财务报告,旨在误导以公司经营营业额为基础的利益有关者的决策或者影响那些以会计报告数字为基础的契约的行为。虽然关于盈余管理有不一样的概念,但通过大多数的概念大家可以得出如此的结论:盈余管理的实质是管理当局通过选择会计政策或者是变更会计估计,使其自己功用最大化或市场价值最大化,从而误导信息用户的行为。而有关的反映公司绩效的指标,正是基于这类经过“修饰”的信息体现出来的,所以说研究独立董事在公司治理当中是不是发挥用途看其是不是抑制了上市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更合理。

    2、文献回顾

    海外对盈余管理与董事会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董事会的规模与构成是不是能够帮助抑制盈余管理方面。Fama和Jensen(1983)指出了独立董事对董事会决策的控制功能。因为独立于管理层的约束,一般觉得独立董事相比内部董事能更好地保护股东的利益。事时,盈余管理程度会减少;董事会规模越大、独立董事持有些股份越多盈余管理程度越低。Xie et al.(2003)用修正Jones模型衡量盈余管理对美国282家企业的数据进行了剖析,结论为独立董事的比率越大,盈余管理的程度越低,特别当独立董事是由财务方面的专家担任时。当企业的审计委员会有管理职员兼任或投资银行家担任时,盈余管理程度会减少。董事会会议次数越高,审计委员会会议次数越高,盈余管理程度越低。

    与海外学者研究结论相似,因为样本的选取和研究办法的不同,国内学者对独立董事监督成效也得出了不一样的结论。胡勤勤、沈艺峰(2002)以2000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中打造独立董事规范的56家公司为样本剖析,得出的结果表明:中国上市企业的经营营业额与外部董事之间存在不显著的有关关系,上市企业的经营营业额在非常大程度上并不受独立外部董事的影响,但独立董事在肯定的比率范围内能够帮助改变上市企业的经营营业额。李常青等(2004)觉得独立董事与盈余管理量呈现抛物线关系;支晓强、童盼(2005)研究发现,企业的盈余管理程度越高,独立董事变更概率和变更比率越高。第一大股东变更的上市公司要比未变更第一大股东的公司表现出更高的独立董事变更概率和变更比率。张逸杰等(2006)证明了盈余管理与独立董事之间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一种U型二次曲线关系。

    3、研究假设和设计

    近年来国内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改革不断深化,国家颁布了很多新的政策和法规,其中关于上市公司需要设立独立董事的规定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很多争论和考虑。为了更适当的检验独立董事是不是履行了自己在上市公司中应尽的义务,而不止是充当“花瓶”,大家选择了自愿设立独立董事的样本公司,以期得出愈加适当的结论。本文选取的样本来自中国证券报2001年6月16日披露的《2000年沪深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分布大全》。其中有关盈余管理计量的指标数据来自Wind数据库,其它数据均来自国泰安数据库。

    (一)待检验的假设

    1、董事会的规模

    董事会治理是整个公司治理的核心,董事会是在股东大会上由全体股东选出的董事组成。从理论上讲,董事会代表了全体股东的利益,是负责实行公司业务的常设机构,也是公司大政方针的决策与实行机构。在代理本钱理论看来,作为经理层监督者的董事会的目的是确保经理层与股东的利益一致,使代理本钱最小化和股东利益最大化。Jensen(1997)觉得在适合的范围内提升董事会规模能够帮助改变效率。董事会规模过大会导致决策不准时、相互交流本钱大的现象。而董事会的规模太小又可能致使决策专断,甚至出现经理与董事会合谋的现象,不利于企业的健康进步。综上,依据已有些研究成就和理论剖析,大家提出假设1:董事会的规模与上市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负有关。

    2、独立董事的比率

    关于独立董事能否在上市公司中发挥应有些用途学者们一直存在着不一样的怎么看。张逸杰等(2006)证明了盈余管理与独立董事之间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一种U型二次曲线关系,并且他们觉得国内上市公司董事会中独立董事的数目从无到有是一个质的改变,这个阶段,独立董事的参与使董事会对财务报告的监督力加大,公司经理在这种监督重压下,盈余管理的程度会降低。由于在国家强制需要上市公司引入独立董事的状况下,公司为了达到上市资格,不能不引入独立董事,但设立的目的是为了应对监管机构,向小股东们发出公司治理好的信息,并非真的为了改变本企业的治理机制,不同于监管部门需要设立的初衷。而在监管机构需要设立独立董事前自愿设立独立董事的上市公司,大家好像可以觉得他们引入独立董事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公司治理的成效,独立董事在这样的情况下才真的大概发挥监督和咨询的功能,当他们参与到企业的治理过程当中去时,会使得董事会对财务报告的监督力量加大,公司经理在这种监督重压下,盈余管理的程度会降低。基于上述考虑,大家做出如下假设:独立董事的比率和盈余管理的程度之间存在负有关关系。

    3、独立董事的津贴

    传统的支付给独立董事报酬的方法主如果固定津贴制,包含年费和出席会议费,同时还可能有委员会成员费和委员会会议费等。国内上市公司现在的独立董事津贴一般使用固定津贴的方法,2001年8月21日证监会发布《关于在上市公司打造独立董事规范的指导建议》中规定,“上市公司应当给予独立董事适合的津贴。津贴的规范应当由董事会拟定预案,股东大会审议通过,并在公司年报中披露”但对于津贴的具体标准监管部门没给出明确的规定,这使得每个上市公司在实质操作中差异较大。津贴太低,独立董事可能没动力去行使职权,从而表现出一种风险厌恶行为;津贴过高,独立董事或许会因此而不舍得扔掉这份“好差事”,从而与公司内部合谋,失去独立性。因此大家做出假设:独立董事津贴和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存在U型曲线关系。

    另外,大家选取了董事长与总经理兼任状况(DZJR)、资产负债率(ZF)、与前期盈余管理量(Y)做为控制变量。有关盈余管理量的计算本文采取修正的Jones模型进行估算。

    4、实证结果剖析和结论

    从上面的回归结果大家可以看到,董事会规模与盈余管理呈正有关,而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缘由可能是由于董事会规模过大,导致董事们之间交流协调比较困难,决策不准时,以致减少了董事会效率。Jensen(1993)觉得,董事会规模小,会比董事会规模大更有效一些,并指出伴随董事会的规模增大,董事会成员之间诸如搭便车等代理问题就会紧急起来,使得董事会也更具象征性,而不是作为管理过程的一部分而存在。所以说,董事会规模越大,越不利于对经理层的监督,致使了盈余管理程度加重。假设1得到了证实。

    关于假设2,从回归结果大家可以看到,盈余管理与独立董事的比率正有关,与独立董事比率的平方项负有关,呈显著的倒U型曲线关系,恰好与大家的假设相反,也于大部分学者的研究结果不同。可能是什么原因对于自愿引入独立董事的民营上市公司,当未引入独立董事时,上市企业的董事会交流协调很容易,很容易发现管理层存在的问题并准时纠正,故此公司盈余管理程度比较低;伴随独立董事比率的提升,内部董事比率降低,内部董事在处置公司特定问题上的优势也在渐渐降低,结果是,董事会即时获得公司信息的能力或许会降低,致使董事会对盈余管理的监督能力降低,但当独立董事的人数增加一定量或者是董事会中全部都是独立董事时,因为独立董事的独立性,因此他们会对管理层存在的问题不留情面的予以指出,此时管理层盈余管理程度也会相应的比较低。综合上述剖析,大家觉得独立董事比率与盈余管理量呈倒U型曲线关系是适当的。

    而假设3没通过检验,这可能是因为国内现阶段对独立董事的薪资勉励过于单调,主要就是由津贴组成,起不到应有些勉励成效。

    另外,模型还表明董事长与总经理不兼任与盈余管理负有关,但不显著;而资产负债率与盈余管理负有关,说明债权人参与公司治理能够帮助减少公司盈余管理程度;除此之外前期盈余管理量与本期负有关。

    基于以上剖析,大家得出的主要结论是:在中国证监会需要所有上市公司引入独立董事尚存在争议的状况下,大家以自愿设立独立董事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得出了规模较大的董事会可能由于彼此协调方面的问题而对经理层监督不力,故此应当设立适度规模的董事会,以确保监督的成效;而且验证了独立董事比率与盈余管理存在倒U型二次曲线关系,从实证上说明了要想使独立董事发挥用途,要么在公司中引入规模足够大的独立董事,要么不引入独立董事。同时研究发现独立董事的薪资勉励成效不明显,应采取新的勉励方法。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专业院校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4 中国考试人事网(https://www.bzgdwl.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1

  • 中国考试人事网微博

  • 中国考试人事网

首页

财经

建筑

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