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强化技术革新中的产学研结合
当今社会经济进步的科技化、国际化和高度专业化趋势,使企业从事科技开发活动需要与外面进行很多的技术、人才、信息、资金和物质交换。与智商、常识、信息资源丰富的大学、科研院所的交流与合作成为企业提升技术革新能力的势必选择。产学研合作是科研、教育、生产不同社会分工在功能与资源优势上的协同与集成化,是技术革新上、中、下游的对接与耦合,其符合社会生产力进步和技术革新规律,具备非常强的技术革新机制,是优化企业科技行为的有效达成形式和渠道。
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有条件的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要以不同形式进入企业或同企业合作,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解决科技和教育体制上存在的条块分割、力量分散的问题。”因此,在技术革新的新形势下,企业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应重新调整我们的策略定位,理顺关系,取长补短,完成常识革新和技术革新的全过程。
1.1着力解决产学研界面的准确接口
国内科技成就实际转化的比例低,企业进步依赖科技进步原因小,革新速度慢,其缘由之一是科研单位、大专院校没能找到与企业的结合点。如国内的技术市场进步虽快,但按现在的趋势看已出现三多三少:各地各种名目为“科”“企”搭桥唱戏的科技交流会、科研成就发布会多,而最后成交的项目少;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提供的科研成就、专利项目多,能满足企业需要的项目少;在科技交流会上签订意向合同的多,会后达成共识推行成功的少。又如一些有资金、有实力的企业,走遍大江南北,也非常难找到一项认可的项目。而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的成就虽多,但有相当一部分是试验室的成就,仅通过鉴别或小试,尚未工业化,有的尚待健全和配套。
高校和科研院所拥有很多学科及综合高级人才,合适拓展基础科学研究和结合产业升级中的重点技术进行攻关。其中,基础研究是高校的优势所在,对技术革新有要紧的支持和先导用途。目前有的人以为高校科技的产业化就是“全方位出击”,从上游的基础研究到下游的市场开发、销售服务一竿子插到底,全过程包揽在高校身上。这是一个认识的误区。大学的内部结构及内在机制并不合适于经商,高校在产业升级中发挥用途应当集中在培养人才和重点技术攻关上。不少事实说明,从基础研究成就到重点技术开发需经过很多技术转化工作,才能变为生产力。产业升级要靠产业界、政府、学术界及研究机构分工协作,优势互补。高校一竿子插到底的想法,使大学负重过大,违反现代社会分工的客观规律,不利于实践。美国的硅谷,正是因为斯坦福大学及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向高科技企业输送科技人才和研究成就才进步起来的,但决不是由这两所大学直接经营,不然,这两所大学就不会成为一流大学,硅谷也未必能成为著名的高技术产业区。
企业是技术革新的主体,即投入主体、研究开发主体、利益分配主体和风险责任承担的主体。但应当看到,在国内现在的国情下,企业常见技术支撑不足,对科技成就的吸收能力低,对科技成就转化的风险承受力弱。现在,很多大中型企业到高校和科研院所寻求合作,仅着眼在找一些短平快的项目,缺少从长远的看法考虑怎么样提升企业新技术的吸收及开发能力。因此,高校和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开发一些技术困难程度大的科技成就,成功率极低。比如很多高校面对现实,把科技成就在校内进行前期转化,力求自我开发,发挥“孵化器”和“辐射源”用途,然而,高校的技术成就一般对市场缺少准确定位,成就多数是上游实验性研究而工艺技术集成度小,加上注资能力极为有限,常常很难打开产业化局面。所以,面对现在这种情况,较好的作法是应鼓励有眼光的企业家搜寻一些科研幼苗或实验室的胚胎,借助我们的资金、基础设施、工程技术、人力与高校和科研单位一同孵化,使其逐步健全成为有竞争优势的产业。比如无锡轻工业大学与无锡中亚公司联办的产学研联合体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联合体依据协议,设置管理委员会,管委会由双方及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管委会负责联合体的运行,明确双方的义务和权利。其中学校负责科研开发和中试、研究方向的确定、技术管理、人才培训及向科研主管部门争取立项等工作;中亚公司负责提供中试场地、仪器设施、工程化基地建设等,并每年向学校提供前期科研经费和人才培养经费等,联合开发的科技成就双方共享。因为合作双方真心诚意,关系密切,优势互补,联合体有了非常大进步,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已成为现在国内最大的柠檬酸钠生产基地。
1.2解决技术革新中的资本“瓶颈”
针对产学研结合过程中的薄弱环节,特别是资金问题,应该创建产学研联结的资本纽带,为高新技术产业进步革新提供新的驱动机制。借鉴国内外实践,主要应发展两种渠道。
渠道一:组建新技术风险投资基金,由政府、金融部门、企业、公众机构和高校发起认购,打造有效的管理机构和投资操作规范,并给予打折政策,尽快扶持上市筹资。日本从60年代开始,打造一种叫“新技术开发事业团”的投资模式,“事业团”是由政府出资作为基本金、吸收民间资本参加、集技术中介和投资于一身的财团法人,每年按期向大学及科研机构寻求想产业化的成就,介绍给想开发的企业,由“事业团”提供大多数开发资金,让企业与成就创造者协作开发,成功后获得的利益,三方按肯定比率推荐;若开发失败,事业团的投资不收回。由于对成就作严格筛选,成功率高,不只促成大量科技成就产业化,本身收益也飞速壮大,开始的资本金仅有3亿日元,二十几年后的1989年达到125亿日元。这种新技术风险投资的模式,比起前几年国内国内投资公司纷纷搞房产投资明智得多。比如广州新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就是用股份制构建的最好的案例之一。该中心成立于1996年3月,由广州原能进步公司、广州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广州天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广州科技实业进步公司、中山大学、广州创业化工联合公司、裕达创业基金等7个单位以股份制形式出资构建,依托单位是具备科技综合优势和潜力的中山大学。其目的是建成一个集研究开发、中试生产、人才培养三位一体的新型科技开发实体。中心依据《公司法》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打造了规范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主任层,规定相应的规章规范,明确各自的职责,运行机制体现承包制、聘任制。现在该中心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正朝着研究所搞基础研究、中心担负开发中试、企业进行规模生产经营的合理分工布局的方向进步。
渠道二:在高校之
间直接创办新技术产业化上市公司,对高校的科技产业进行结构优化和重组,在明晰产权后实行股份制改造,由高校、科研机构和合作的企业控制法人股,并对有开发前景的若干新技术成就公开向社会募集公众股,政府在政策上扶持其尽快上市,如此,既能盘活现在高校科技有形资产的存量,又为高校很多的科技无形资产社会化创造一个有活力的机制。从国内的实质出发,这是政府行为中最能效果的手段。比如,浙江大学工业智能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系统部同国内三大仪表集团公司中的西安仪表集团公司合作打造西仪浙大控制系统有限责任公司,出售了该部开发成功的SUPCONJX—100集散控制系统和SUPCONJX—20A无纸无笔记录仪的总装技术和生产技术;与浙江华达实业公司合资成立了索普康仪表有限责任公司合作生产SUPCONJL—22A无纸无笔记录仪;同浙江经济技术进步公司合资,成立了迪康智能化装备有限责任公司,大力营销推广SUPCON系列商品系统。通过这类手段使SUPCON集散系统和仪表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为工厂创造的经济效益更是很难统计。全国很多省市及高校也都已迈出这一步,如北大方正、清华同方、天大天才、东大阿尔派等等。以北大方正为例,几年间由原来的几亿元产值增长到去年的60亿元,近年自投研究开发经费6000万元,不断维持技术革新的好势头。
1.3创建产学研联结的人才互补模式
目前无论企业还是高校和科研单位都存在人才既多又缺的局面。在高校和科研单位中,懂政策、善经营的复合型技术人才奇缺;对企业来讲,重点是缺少常识面广、革新能力强的科研开发型人才。“科”“企”双方如能在科技人才交流上打破界限或有利于双方的进步。如企业和高校、科研单位双向按期租用、借调、互换技术职员,也可联合组成攻关组,就某一项目或课题合作研制。这种有计划、有目的的人才交流,要比科研职员自己下海,或被企业挖走更有益于常识产权的保护和人才的长期培养用。这种人才交流方法也应在科研单位之间、科研与设计部门之间、科研单位与高校之间进行。如能推出技术计时工,或将项目分解外包,将不失为最大限度发挥技术职员能力的举措。为鼓励科技人才双向交流,应拟定相应的政策,如流动期间,有关职员在外贸原单位的福利待遇不变的状况下设立奖励基金等。现在,即便具备非常强研究开发实力的国内外一些著名大公司,仍十分重视与大学和科研院所维持密符合作,如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研究中心有1.5万名科技职员,其中博士2100人。在科技实力十分强大的条件下,他们仍与美国5所最著名的大学维持密切的合作关系。这种强强联合,使得该中心平均每一个工作日就革新1项专利。除此之外,这家公司还随时筹备录用这类大学中成绩优秀的学生。
1.4强化“官、产、学、研”结合机制
现在值得注意的是经济管理部门和科技管理部门因为行政职能的划分和管理方法的不同,导致了科技经济联系协调和合作的途径不畅。科研机构总是是“自己什么强就需要政府看重什么,推广什么”,不少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总是期望“政府给什么项目就干什么项目”。而两者并不以市场为纽带,相互协调、合作,探寻商业机会开发商品。因为各自为政,总是是每家颁布我们的一套政策,只对本单位有用,并不互相通行。针对这样的情况,大家应逐步形成以国内外市场需要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政府积极参与和引导的“管产学研”合作机制,提升企业的技术革新能力。在这种合作机制中,政府的职能应该是:拟定合作进步的策略规划、重大政策,协调重大合作项目等;科研机构的职能应该是:着眼高技术的基础研发工作,提供最新的技术和研究成就;企业的职能应该是:着重应用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工艺革新,并将科研成就产品化。
实践证明,对成熟、有效的科技成就,发挥行政干涉用途,必要时给予倾斜政策和行政支持,对成就转化工作将是一个非常大的推进。
2打造信息高速公路,一同推进产学研结合
现在,信息缺少已成为企业技术革新的主要障碍之一。产学研合作可以达成双方之间的信息与常识结构的优势互补,以外延方法扩大、丰富企业信息资源和智商资源,从而有效提升企业获得和借助信息的能力。经济学家觉得“信息的价值就是形成关于将来常识,并最后在一定量上达成对于将来的控制”。一些专家估计,信息高速公路建成后,常识对经济的贡献率可能由本世纪初的5%~20%上升到90%。现在,企业和高校及科研院所之间联系松散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高校和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缺少相互交流、相互知道的飞速便捷的信息途径。为此,应大力建设与企业双向交流的信息管理软件,不只要准时地知道国内外市场动态,全方位知道企业的状况,而且要让企业准时地知道高校及科研单位的科研成就。如中国教育科研网的建设与进步,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力技术保障。所以,国家、地方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应该看重科技信息互联网的建设,打造科技信息资料库,打造起面向市场、面向全国和面向全球的科技信息互联网,促进高校和科研院所与企业的相互交流、相互知道。
现在应通过各种的中介组织和机构,着力建设这一信息管理软件,不断健全该系统信息交流与反馈的功能。如美国德州大学科技园区有一个与企业网、商业网、金融网联通的信息互联网,提供很多准确快捷的信息资源及配套服务,使其孵化的高新技术产业成功率高达90%以上。又如在德国的下萨克州专门有一家技术出售和革新公司,该公司1989年成立,现有职员60名,1998年收入600万马克,其中一半源自官方拨款,一半为企业服务所获得。该公司为了推进技术革新,在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企业界打造起联接平台。如为推进生物工程的革新,把有关170个企业、机构甚至出版社都联接成互联网。目前已打造了汽车、运输、生物技术等9个革新的平台,实行互联网性思维、一条龙服务,有效地推进了技术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