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9-0382-01
孔子虽无专门的美学著述,但其美学思想博大精深,提出了很多富有创建性的看法,如“美善统一”、“中和美”、“仁之美”等等,在国内古时候美学史上具备奠基性意义。在孔子美学思想体系中,因为孔子“仁者爱人”的崇高理想与“天下无道”的强烈冲突,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悲剧宿命等原因,构成了孔子美学思想的一个要紧方面――悲壮美。
悲壮美是美学的一个要紧定义,是悲剧美和崇高美的有机融合。《新编美学词典》是如此讲解悲壮的:悲壮是艺术风格之一,以刚健遒劲的艺术形式,表现正义遭到挫折的情景,抒发受压抑的深沉忧愤,从而形成悲痛壮烈的情调,它来源于日常可歌可泣的斗争和惊天动地的事迹,并与作者的审美态度紧密相联,悲壮的作品,具备憾人心灵的艺术力量,发人深思,激人奋斗,充分体现出悲壮的风格。[1]跳出艺术作品的局限,悲壮美可以概括为正义力量面对无可挽回的失败命,所展示出的强劲精神力量而带给人的震惊、激励和敬仰的超越性情感。
孔子美学思想的悲壮美主要体目前以下几个方面:
1、“仁者爱人”的崇高社会理想
孔子所处的春秋末年正是国内历史上有名的大变革、大动荡的乱世,“天下之无道也久矣”(源于《论语?八佾》),“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源于《史记?太史公自序》),诸侯国相互攻伐,役使屠戮人民,民不聊生。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孔子提出“仁”的思想,“泛爱众而亲仁”(源于《论语?学而》)、“仁者爱人”(源于《孟子?离娄下》)等等。“仁”作为孔子思想的核心,在论语中出现达109次之多,以至于孔子的学说又被后人称为“仁学”。在孔子“仁”的价值内涵中,由“爱人”所推导出的一系列内容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基层民众的关注,体现出“仁”之思想的崇高。朗基努斯在《论崇高》中指出,“崇高可以说就是灵魂伟大的反映。因此,一个毫无装饰的,简单朴素的崇高思想,即便没明讲出,也每每会单凭它那崇高的力量而使人叹服的。”[2]在“天下无道”、“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背景下,孔子能跳出阶级局限,在教育上有教无类,在思想上提出“仁者爱人”,则孔子的理想看上去特别崇高,构成了孔子美学思想中悲壮美的一个方面。
2、“进取不忘其初”的奋进精神
孔子被鲁国“三桓”排挤出鲁国之后,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漫漫旅途。孔子周游列国的旅程充满了波折和坎坷,“辱于卫,围于匡,害于宋,盟于蒲,陈蔡绝粮”,几乎丧命。孔子先后到过卫国、曹国、宋国、郑国、陈国、蔡国、楚国七个国家,前后历时14年,但这类国家的国君都没用他。孔子周游列国不如意,但他既不悲观失望,也不怨天尤人,而是一直维持积极进取的心态。孔子在陈国的时候,首次发出了“归与、归与”的号召,但不是回归鲁国,而是探寻一个能达成自己政治理想的国家。孔子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进取不忘其初。(源于《论语?公冶长》)”孔子说:“走吧,走吧!我那些弟子们志气非常大,他们都非常有进取心,都没忘记我们的初衷。”这是孔子周游列国积极进取心态的写照。在周游列国不断遇挫之困窘的强烈对比下,孔子“进取不忘其初”的积极奋斗精神所展示出的强劲精神力量,带给后世之人深深的震惊、激励和敬仰,构成了孔子美学思想中悲壮美的另一个方面。
3、“任重而道远”的社会责任
长沮、桀溺两个隐士劝孔子的弟子子路跟他们一块归隐,说:“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哪个以易之?且而与其从避人之士也,岂若从避世之士哉?”(源于《论语?微子》)意思是说,社会纷乱,天下都是如此,有哪个能改变它呢?况且你与其跟随孔子那样躲避坏人的人,哪比得上跟随大家如此避世隐居的人呢?孔子听了子路的转述后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哪个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源于《论语?微子》)意思是说,人如何可以隐居山林,总和飞禽走兽同群,我不和世上的大家相交往又和哪个相交往呢?正由于天下无道,才需要大家去改变它;假如天下有道,就用不着我和你们去改变它了。说到底,是一种社会责任感和常识分子的良知,在驱动孔子主动承担“任重而道远”的社会责任。其实,孔子选择的,是比长沮、桀溺更艰难困苦,更具备悲剧色彩的道路,是一条充满荆棘的道路。曾子说:“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士不能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源于《论语?子罕》)意思是说,以达成仁德为我们的责任,如此的责任不是非常重大吗?为此理想而奋斗终身,如此的道路不是非常遥远吗?有志者不能不培养坚强的意志,由于责任重大而且道路遥远。这种“任重而道远”的社会责任的主动担当,提高了儒家的精神境界,使后人从中遭到强烈的激励和激越,引起大家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构成了孔子美学思想中悲壮美的又一方面。
4、“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悲剧宿命
子路在石门过夜,早上守城门的人问子路从哪儿来,子路回答说,从孔子那里来。守门的人说,“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源于《论语?宪问》)意思是说,是那个了解不可能还要去做的人吗?一个人明知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在我们的有生之年不可能获得成功,但他还是一丝不苟地坚持下去,为我们的信仰和理想而捐躯,很不容易和难能可贵的。孔子何尝不了解“仁政”理想的达成任重而道远,但仍周游列国,汲汲于救世之道,虽“累累如丧家之犬”而精神不改。“仁政”虽然崇高,但在当时的社会却没推行的环境,孔子明知失败的势必,仍“知其不可而为之”,直面悲剧的宿命。车尔尼雪夫斯基在《生活与美学》中指出:“悲剧是崇高的最高、最深刻的一种”。[3]处于审美范畴的悲剧,它虽然让人悲痛,但又能使人化悲痛为力量,感奋振作,并在领略悲剧美的过程中使我们的情感得到陶冶或净化。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悲剧宿命,带给人强烈的心想法奋,构成了孔子美学思想中悲壮美的又一方面。 5、“杀身成仁”的生命悲剧意识
孔子还倡导杀身成仁:“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源于《论语?卫灵公》)就是说,当面临生死考验,生命和仁德“二者不可得兼”的时候,决不贪求生命而损害仁德,而要勇于牺牲,毫不考虑惜。以至于“杀身成仁”成为后世一些常识分子报国献身的行为准则,多少“仁人志士”在此原则的引导下奋不考虑身地为国家、为民族事业而奋斗终生。孔子的学生曾参说,“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源于《论语?泰伯》)意思是说,可以把幼小的孤儿和国家的命脉都出货给他,在面临安危存亡的紧急关头,却可以意志坚定而不动摇屈服,如此的人可以称为君子吗?当然可以称为君子了。这种“临大节而不可夺”,正是指的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而不动摇屈服的坚贞品格,与“杀身成仁”正是同样的意思。孔子还倡导见义勇为:“见义不为,无勇也。”(源于《论语?为政》)就是说,应该挺身而出的时候,决不可以袖手旁观,怯懦畏缩,看到正义的事情,就应该奋不考虑身地去做。这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英雄观念,一种崇高的捐躯精神,具备浓厚的生命悲剧意识,构成了孔子美学思想中悲壮美的第五个方面。
孔子的一生是充满悲剧但又很崇高的一生,虽在其有生之年没能看到“仁政”理想的达成,但其为达成“仁政”理想而奋斗的生活是伟大而壮观秀丽的。在孔子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仁者爱人”的崇高理想,“进取不忘其初”的奋斗精神,“任重而道远”的责任担当,“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力量,“杀身成仁”的奉献精神等等,以雄伟的气势和震惊人心的力量,给后人以强烈的精神激励和情感超越。孔子的精神和行为不消极、不悲观,壮怀激烈,壮中带悲,具备典型的悲壮美特质。悲壮美丰富了孔子的美学思想,而且对于中华文化品格的形成也具备着要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