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背景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国内经济建设获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收获,但因为长期粗放式的进步,资源环境承载了巨大重压,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紧急。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看重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五位一体”建设总布局,并且是“四个全方位”策略布局的要紧内容,其建设的收获关系到国家进步的前景和民族的将来。生态文明审计作为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规范设计的要紧一环,为生态文明规范改革与生态文明手段的推行提供着极其要紧的保障和推进用途。2015年7月,中央全方位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拓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试点策略》,这个方面旨在“探索并逐步形成一套比较成熟、符合实质的审计规范,明确审计对象、审计内容、审计评价标准、审计责任界定、审计结果运用等,推进领导干部守法守纪、守规尽责,促进自然资源资产节省集约借助和生态环境安全”。现在,生态文明审计已经涵盖了财会审计、合规性审计、绩效审计或经济责任审计,与领导干部离任审计等多个方面,有效促进生态管理层面的不断优化和可持续进步,提升生态文明建设参与各方的守法守规的自觉性。基层审计部门作为审计系统的实行末端,肩负着生态文明审计的重大历史使命和责任,但因为长期以来国内行政系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不足等问题,拓展有关审计工作效果不明显,非常难适应新形势下党和国家推进各项改革的紧迫需要。
2 基层审计部门生态文明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生态文明审计法规和规范体系不完善,基层审计部门实行难。虽然国家颁布了《关于拓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试点策略》,但只是一个方向性的总体策略,而且只不过试点,各地缺少统一的具备纲领性、指导性的具体推行文件,有关的法律法规也不完善,基层审计部门实行起来比较困难,对审计目的、主体、重点、网站权重、评判标准等理解互有误差,存在着较大的地方差异,影响了审计的公平、公正性,致使审计结果的运用缺少科学性。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其审计的对象和内容,在不同时期有不一样的标准和需要,并带有延续性,要拟定具体指标科学反映环境本钱和环境效益,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在规范体系不健全的状况下,基层生态文明审计实行十分困难。
(二)生态文明审计方法单一,基层部门获得信息难。严格意义的生态文明审计不只包含涉及大方、水、土壤和生态等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的经济财务问题,还包含政策、法律、社会等人类活动的各方面,涉及国土、工信、发改、农业、水利、林业、水产畜牧等多个部门,而现在基层审计部门拓展工作,大多是现场查阅资料等形式,方法单一,获得有关信息和证据的手续冗杂,妨碍较多,某些数据不只涉及管理部门,还有科研机构、企业等等,很难达成数据共享。对于计算机审计、云数据运用等方法,基层审计部门条件有限没办法触及,非常难迅速获得有价值的审计资料,影响了审计效能提高,一些生态文明的模糊数据,还影响了审计的严谨性。
(三)生态文明审计认识不足,基层审计环境亟待优化。一是因为长期以来的行政环境影响,生态文明审计几乎没走进基层视线,对于大部分干部来讲都是陌生事物。在定义认识、重要程度认识、审计内容认识等方面都有偏差。甚至觉得生态文明作为审计的对象,非常难像资金用合法合规性评价一样直接拓展审计。二是在常见观念上,对于存活空间的保护、环境污染治理、生态资源保护的认识,还没真的和经济进步放在同等要紧的地方,影响了生态文明审计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三是基层部门缺少系统的环境审计理论讲解和环境审计宣传,在这种情况下致使审计机关内部及社会有关方面,尚未充分认识到资源环境审计的意义及进步前景。
(四)生态文明审计队伍建设有待提高。生态文明审计是一个全新的审计范围,环境保护等专业性强,而现在基层审计部门职员素质参差不齐,特别是在环境保护方面缺少专业人才,有关审计任务组均为临时抽调职员参加,非常难有效实行生态文明审计的各项专业审计内容。基层审计部门编制过少,条件艰苦,待遇较低,短期内也没办法吸引专业技术人才,加之目前的各项审计任务繁重,因此仅仅依赖基层审计部门的力量,非常难完成好生态文明审计。
3 基层审计部门加大生态文明审计的一些对策
(一)广泛调查,健全生态文明审计法规规范体系。
由审计部门牵头,联合环保、国土、农业、水利等生态文明建设有关重点部门,一同拓展生态文明审计的调查,深入基层,广泛听取基层审计职员的工作建议和建议,采集审计标准和框架设计、审计办法革新、审计依据认识等各方面的基层反馈,在国家层面逐步健全生态文明审计的规范设计和法律法规。结合地方实质,在地区和行业上,制定出可操作性强、科学适当的审计依据文件。
(二)突出重点,探索灵活有效的生态文明审计渠道。
1.抓住财政审计“牛鼻子”,审计生态文明有关资金征管用状况。要科学安排,积极稳妥地对这类资金收入支出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性进行监督。检查地方配套资金到位状况,资源环保成本的收缴状况,保证相对应的支出有稳定的资金来源;检查资金管理状况,查纠挤占、挪用、滞留资金等问题,促进有关单位加大管理,提升资金运行效率;检查有关单位是不是根据规定的作用用环境保护资金,厉行节省,反对浪费,提升资金用效益。要充分借助财政审计大格局的优势,把资源环境审计融入财政审计之中,关注各级政府拟定、实行资源环保政策规范状况,揭露资源环保政策规范实行不到位问题;审察财政收入水平,看是不是存在盲目追求收入增长,忽略资源环境建设的问题;从预算入手,关注资金筹集、分配、管理和用资源环保财政资金的状况,从总体把握资金情况,揭露其中存在的不合规、虚假、不完整等问题。加大对各单位部门的预算实行审计,检查其进步目的是不是科学,是不是存在扰乱环境、不利于可持续进步的问题;检查各部门落实资源环境建设手段是不是得力见效,有无走过场、图形式、搭花架子的问题;检查有关部门在资金管理用上是不是厉行节省,是不是合法合规,把有限的资金用好使实。要通过审计,促进各地、各部门不折不扣地落实资源环保建设各项任务,保障投入并规范运用资源环境建设的各项资金。 2.抓住民生审计“主线条”,审计环境政策实行状况。包含国家资源环保有关政策手段是不是健全、政策实行是不是到位、政策目的是不是达成等。一是剖析研究政策目的拟定的科学性。关注政策拟定本身是不是科学、合理、准时、健全,是不是有益于推进经济社会科学进步;二是剖析研究政策目的的协调性。关注短期政策与长期政策之间是不是协调,同一范围政策是不是维持连续与稳定。特别是重点关注财政、金融、土地、投资及有关产业政策之间的矛盾或不协调问题;三是剖析研究政策目的实行的效率性。关注不实行、选择实行、变通实行、政策实行不畅,致使资源破坏、环境污染紧急与生态退化的问题。对问题准时予以揭露和反映,提出审计建议,促进调整健全政策和加强政策落实力度。要根据“统筹规划、全方位审计、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的需要,对涉及民生的资源环境范围重点资金和事情进行审计,审深审透每个环节存在的问题,查实每一项资金管理运用的真实状况,促进加大重点资金管理,规范运用,把涉及民生的项目抓实抓出效果,叫人民群众享受资源环保建设的福祉。
3.抓住投资审计“结合点”,审计环境责任履行状况。主如果政府及有关主管部门和有关企事业单位履行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责任状况。一是污染者付费责任。检查对环境导致污染的单位或企业是不是根据法律的规定,采取有效手段对污染源和被污染的环境进行治理,并赔偿或补偿因此导致的损失;二是开发者保护责任。审察对环境进行开发借助的单位或企业,是不是按规定对环境资源进行保护、恢复和整治;三是借助者补偿责任。审察开发借助环境资源的单位或企业是不是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承担经济补偿;四是破坏者恢复责任。审察导致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破坏的单位和企业需要承担将遭到破坏的环境资源予以恢复和整治的法律责任;五是领导者管理责任。审计地方领导在进步经济的同时,借助和消耗资源状况,对环境导致的损害,与保护资源、修复环境、转变进步方法所采取的各项手段及其实质成效等。
4.?_拓经济责任审计“新范围”,审计重大环境保护项目建设状况。主要审计主管部门和项目单位组织推行的资源环保项目,自立项审批到计划下达、设计与概算、招投标、工程款结算、竣工决算等工程管理全过程的状况。重点关注和检查:项目立项申报审批环节有无重复申报、多头申报等虚报冒领问题;概算的批复是不是明确,调整与实行是不是符合有关规定;项目单位的招投标是不是合规;项目竣工决算手续是不是完备,财产是不是准时出货用,有无形成账外资产或资产闲置。重点关注和检查:有无因决策失误和管理不善导致重大损失浪费或工程水平隐患;项目设施是不是达到设计能力和国家规定标准;项目维护是不是正常,是不是存在项目资产管理不善、毁损流失等问题。全方位检查各级各部门主要点导干部领导可持续进步的能力,科学评价领导干部在履行经济责任过程中所承担的直接责任、主管责任、领导责任,促进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进步观和政绩观。
(三)加大宣传和培训,提高基层审计职员素质。
加大生态文明宣传,特别是在基层部门加大生态文明损害、环境污染治理等有关内容的宣传,提高基层审计职员的生态文明意识。加强审计人才吸引,提供有关打折条件,对专业技术人才,在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认定和职位聘用政策支持上给予更大倾斜,解决职称评聘和认定问题,切切实实做到“以人为本”,给审计职员提供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打造长效的基层教育培训机制。要想更好地不断地同意新鲜事物、提升工作能力、激起工作潜力、促进个人职业的进步,就需要要健全完善长效基层教育体系。革新培训模式。可以通过借助互联网进行互联网化培训,通过借鉴企业培训的先进经验,学习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的模式。不断调整培训内容,加大生态文明有关专业的培训,结合云数据运用等计算机审计办法培训,提高基层审计职员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