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与“斗争”哲学的辩证剖析

点击数:510 | 发布时间:2025-01-07 | 来源:www.ckrcoin.com

    摘要: 本文重点讨论“和谐”与斗争的哲学关系。从历史进步的重大事件,重点辩证剖析了“阶级斗争”的特征、趋势。指出西方一些学者关于“阶级斗争与无产阶级阶级”看法的误区,风险。古人说:“物极必反”。论证阶级斗争最后势必致使民主与法治。指出西方发达国家成功的基础是民主与法治。“天生万物,唯人为贵”与“天分人权”是东西方价值观的交汇点、一同点。只有用全人类的先进思想与理论指导, 打造民主与法治社会,才能真的做到振兴中华,造福人类。

    关键字: 和谐; 阶级斗争;哲学;辩证剖析;民主与法治

    20世纪是人类社会大动荡时期,发生过两次世界大战、国内战争、暴力革命、独立运动、社会规范的变化、经济建设等。各国人民对此付出巨大代价和牺牲,有些是成功经验,有些是失败教训。应当认真总结经验,以史为鉴, 防止重复犯历史性错误。

    1、“和谐”思想是中华出色文化传统的要紧内涵

    “和谐” 的涵义是协调、温和、和缓、谦和、讲和、媾和、和平、和气,和衷共济,互助合作等。

    古人说:“天时、地利、人和”是事业成败的必要条件。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说明“人和”是事业成败诸条件中非常重要的重点原因。

    《论语•学而》中说:“礼之用,和为贵。”《礼记•乐记》中说:“其声和以柔。”这类都说明在社会关系与事物中和谐的重要程度。

    中国古时候的很多大政治家都了解“和谐”与“人和”的要紧,在拟定策略与方案时加以考虑和运用,有些获得实效与胜利。

    其次, 中国帝王的封建专制, 也是世界上最残酷最无人性的规范之一。比如,为争夺皇权,频繁战争, 杀人无数,尸骨如山, 血流成河;宫廷政变频繁,父子相残, 兄弟相煎,家族火拼的事件数见不鲜;为巩固皇权,杀害功臣、满门抄斩,株灭九族,也是容易见到的;最残酷的各类刑法,如千刀万刮、活埋、烹等等。这种野蛮的政治与人民出色文化传统形成强烈的反差;也很大地妨碍了中华民族的进步进步。事实说明: 专制规范是万恶之源。这类是应当继续彻底批判和谴责的。

    2、“斗争”思想的局限性与无限扩大化的危险性

    与“和谐”相对立的观念是冲突、对抗、斗争、战争。当然,在特定时期,人民反抗侵略与压迫的斗争是必要的。即所谓“斗争”哲学。没斗争就无人民的胜利。但,假如不分时间、地址与条件,把“斗争”绝对化,扩大化,时时、处处滥用,制造内部矛盾,就会出现社会长期混乱,甚至长期内战。“物极必反”,回顾国内外的实例不少。

    比如,在“阶级斗争与无产阶级专政”扩大化和“防修反修”的错误看法指导下, “反右运动”打击了50万常识分子,占当时全国常识分子总数的10%。这是对中国文化教育事业、科技的进步紧急打击。“文革”十年动乱, 群众组织间的争夺战, “乱批乱斗”无辜人士, 一些地方发生武斗, 打死很多无辜百姓; 破坏了中华传统文化, 破坏了教育, 贻误了几代人;并使国民经济下滑到崩溃的边沿。

    3、 西方一些学者关于“阶级斗争与无产阶级专政”看法的误区

    20世纪对中国历史进步影响非常大的莫过于马克思主义。那末,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按马克思的一些论著中,提出的解决无产阶级贫困与自由解放的道路是:阶级斗争、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专政、消灭私有制、国家垄断所有、指令性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最后消灭阶级、消灭国家、消灭政党、全人类自由解放。

    据马克思(1818-1883年,德国人)自己说:“我的新贡献就是证明了下列什么时间:1、阶级斗争的存在仅仅同生产进步的肯定历史阶段相联系;2、阶级斗争势必致使无产阶级专政;3、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所有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马克思恩格斯信件选集》,第63页,1852,3,5。

    事实上, 很多历史事件和实践证明了与马克思看法不一样的结论:

    1、 “阶级斗争”主要与政治规范有关

    什么叫“阶级(英文class)”? 简言之,阶级就是台阶,等级。一般是指社会经济、政治地位相近的群体,并将伴随经济、政治地位的改变而变化。这是用作研究社会问题时的一种近似的剖析办法。事实上,阶级界限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因此,要明确划分,并加以固定是困难的。每个等级的人都想往高中一年级等级攀登,同时又要极力维护我们的既得利益,并企图扩大我们的权益,这是个规律。比如,一个无产者,发财后就变成资产者,并期望财富不断扩大;一个农民起义领袖,胜利后可能成为统治者,并想永远掌权和权力不断扩大。当然也会发生相反的转变。假如,人为地去划分“阶级”,将它长期固定不变,并作为打击的敌人,或依赖,或团结的对象。那末,势必导致社会群体之间的长期人为对抗,或战争。从而致使社会混乱,浪费社会资源,不利于社会安定与进步进步。

    什么叫“阶级斗争”?在马克思之前已有学者,提出过“阶级斗争的看法”。总是指不同利害群体之间的矛盾激化与冲突。阶级斗争的存在不只同生产进步的肯定历史阶段的经济情况相联系, 更多的是同政治进步情况 相联系.。比如, 中国历史上秦始皇与很多王朝末年的暴政与政治腐败, 激起全国大规模农民起义.。其次,一些开明王朝, 实行改革与仁政, 人民安居乐业, 各阶级、阶层相安无事,经济好进步,社会和谐;甚至也会出现“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所谓太平盛世, 这个时候阶级差别与矛盾大为缓和。滥用“阶级与阶级斗争”的看法,人为扩大阶级斗争,只能致使社会混乱,不利于社会进步兴盛。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阶级斗争,但未必都推进历史前进,大部分是改朝换代。

    事实证明,真的推进人类社会进步进步的主要原因有以下方面:

    新材料(如青铜器、铁器、合成材料)、新工具(蒸汽机、机床、飞机、轮船)、新创造(电灯、电话、电报、电视)、新发现(天文、地理、考古)、新理论(数学、物理、化学)、新思维(科学习管理、自由、民主、人权),尤其是新规范(民主与法治)。

    2、 “阶级斗争”未必致使“无产阶级专政”,但势必致使民主与法治

    以中国历史看, 阶级斗争总是是农民起义, 大多致使改朝换代, 新王朝的更迭.。比如,秦朝末年,天下大乱,出身卑微的市井混混的刘邦,可谓是流氓无产者, 率领农民起义军, 胜利后打造了汉王朝,当上开国皇帝。元朝末年,朱元璋当过和尚,也可谓无产者, 率领农民起义军, 胜利后打造了大明王朝。清朝末年,农村教师洪秀全率领农民起义打造的太平天国,仍然没摆脱王权专制的阴影,大封诸王,封建等级规范,直到发生争权夺利的流血事件:洪扬事变(天王洪秀全与东王扬秀清的权力冲突与夺权,而产生的两派屠杀)。

    从欧美历史看,17世纪以来,英国、美国、法国等西方国家的人民革命和工人运动, 打造的是民主法治的共和国,并逐步健全社会保障机制,成为福利社会;使广大人民与工人阶级自由解放和生活富裕。代表世界进步的历史方向,为广大人民所欢迎与向往。

    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可以通过民主与法治的道路获得自由与解放,并彻底摆脱贫困。比如,1886年美国芝加哥工人大罢工,争取8小时工作制,并获得胜利,成为全世界的法定工作规范。近期,英国《金融时报》:美国劳动者联合,通过法庭迫使雇主为全部劳动时间支付薪资。美国最高法院也裁定,雇员从更衣室走到工作区的时间,应该算“上班”。

    前苏联10月革命后, 虽然打造“无产阶级专政”, 但非常快演变为斯大林的个人独裁,在农业集体化中强迫命令。1936年“肃反”扩大化的运动中,又杀害了大量无辜人民与党员高级干部。在经济建设中畸形进步与低效率,无产阶级与广大人民生活与劳动条件长期不可以改变。最后人民抛弃了落后理论与规范,致使苏联规范的彻底解体与东欧的转制。这类都给人类社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两种规范,两种社会成效,形成鲜明的对比。

    上述事实说明,阶级斗争势必致使民主法治。比如欧美民主发达国家,这是最好未来发展趋势。历史进步过程是复杂的,因为一些野心家强人的干扰,或背叛革命时的民主诺言,可能出现各种形式的专政。比如, 前德国的希特勒纳粹(国家社会主义)政权, 伊拉克的萨达姆政权等。但,不会长久;最后必然会走向民主与法治。这是历史的势必规律。

    3、企图用“专政”方法去消灭社会阶级与差别,实践证明是失败的主观臆断

    “专政”的概念是什么?应该有一科学的界定。有人讲解说,“无产阶级专政就是镇压资产阶级的反抗。”事实上,总是超越这个界限,而成为打击报复和争权夺利的个人工具。依据历史与实质社会行为来看,“专政”就是非民主非理性的独裁专制行为,总是不受法律、道德与舆论的约束,并随着强制与暴力。“专制”随着着“特权”,只能扩大社会差别,或人为制造更大的差别,势必致使腐败与失误。因此,社会实践成效非常不好。

    中国历史上2000多年前,早有记载与谴责,很多权贵与王朝的专政,势必致使特权、腐败;经济危机,民不聊生;农民起义,劫富济贫;王朝崩溃,改朝换代。

    按马克思的“消灭私有制”(《共产党宣言》,1848年),与“消灭社会阶级与差别” 的倡导。中国1956年用合营方法,改造私有工商业;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改造个体农民,所谓“一大二公”;与1966-1967“文化大革命”。大家都知道,社会成效都不好:因为1958年的公社化与大跃进,致使1959-1962年发生全国大饥荒。这段时间的《中国人口统计年鉴》中,人口数目明显降低与停滞;1966-1976年“文革”全国大混乱,使经济、文化、教育滑到崩溃的边沿。全国人民为此付出巨大牺牲和代价。

    [1][2]下一页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专业院校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4 中国考试人事网(https://www.bzgdwl.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1

  • 中国考试人事网微博

  • 中国考试人事网

首页

财经

建筑

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