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什么是好的教育?美国教育家G?波利亚觉得“好的教育,就是系统地给学生提供自己发现事物的机会……”他强调好的教育评价标准就是可以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国内《普高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主张探究性学习,重视培养学生剖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主张学生在解决实质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中的核心定义。可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目的之一。
1 “问题解决”教学的内涵与特征
问题解决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有目的地提出系列的不相同种类型的问题或任务,引导学生主动发现、积极探索、实践体验、解决问题,以便深层理解并学会和运用入门知识,达成从能力到人格的整体进步,成为有效的问题解决者的一种教学模式。可见,问题解决教学的特征就是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自行探究,通过搜集信息、处置信息、积极考虑、交流合作来解决问题,增涨知识和才干,进步完善的个性。
2 “问题解决”教学的有效工具
“问题解决”教学是基于“问题”的教学,因此需要一个反映不同认知水平和认知等级的、具备全方位功能的“问题”体系为操作工具来设计教学中的多种类问题。梅克等人创设的“问题连续体”(表1)就具备这个功能。
梅克将第一类和第二类问题归为封闭性问题种类;第四类和第五类问题归为开放性问题种类;第三类处于封闭向开放的过渡状况,是半开放的问题种类。“问题连续体”可使各类问题相互关联而成为一个整体,为构建“问题解决”教学体系提供了理想的框架依据,为“问题解决”教学的设计提供了一个可操作性非常强的工具。
3 “问题解决”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实践案例
下面以人教版必学2“伴性遗传”一节的教学设计为例,从“创设情景――引出问题,小组合作――探究问题,常识应用――拓展问题”3个方面来探讨“问题解决”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3.1 创设情景,引出问题
情景:播放视频《少年包青天》包拯断案的的情节:一县衙验尸官谋财害命又嫁祸于一位哑巴(男士),哑巴居然当众在写有“我交代,驼背不是其他人所杀,而是我哑巴谋杀”的判决书上画押而被砍头。后来,少年包拯明察秋毫使疑案真相大白。包拯的推理依据是“因为哑巴的爸爸是红绿色盲,所以,他的色盲传给了他的儿子” 。
教师需要学生交流讨论剖析包拯的推理是不是正确。
设计意图:将学生置于故事情景中,教师对小组讨论的结果不予评价,设置悬念,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问题的欲望。
3.2 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教师展示人类染色体图谱,并提出问题:
(1) 男士和女人在染色体组成上相同点是什么?的不同之处?(2) 人类的性别由什么染色体决定?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察看比较男女染色体组成的差异,认可第23号染色体决定男女的性别,女人的性染色体组成为同型的(用XX表示),男士的性染色体组成是异型的(用XY表示),是XY型性别决定。第二,学生能认可XY也是一对同源染色体,有关基因控制的性状遗传可用离别定律进行剖析。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人类XY染色体模式图(图1)及XY染色体不同区段基因的数目(表2),并提出问题:
(1) X和Y染色体在大小和携带的基因数目上有哪些不同?(2) 假设控制人类某种遗传病的基因(H与h)坐落于图1中Ⅱ-2区段,且致病基由于h(隐性遗传病),该遗传病发生概率是男女一样,还是男士多于女人或女人多于男士?(3) 假如致病基因坐落于图1中的Ⅰ区段,发病状况又怎么样呢?(4) 假如致病基因坐落于图1中的Ⅱ-1区段,发病状况又怎么样呢?
设计意图:依据人类XY染色体示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剖析、讨论不同区段基因控制的性状遗传状况不同,使学生理解研究X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Ⅱ-2)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遗传具备更大的价值和实践意义,同时促进学生对性染色体上基因控制的性状遗传的全方位知道,有益于学生在新的情景下拓展思维的空间和解决问题的视角。
教师展示某个红绿色盲家系图谱(图2),并提出问题:
(1) 研究人类的遗传病,能否做遗传学实验?假如不可以,怎么样获得研究资料?(2) 红绿色盲基因是显性基因,还是隐性基因?(3) 红绿色盲基因坐落于X染色体上,还是Y染色体上?(4) 写出男女人的正常色觉和红绿色盲的基因型(有关基因用B、b表示)。(5) 完成书本P36的遗传图形解析(女人携带者×男士色盲;女人色盲×男士正常)。(6) 据图考虑男士的红绿色盲基因来自双亲中的哪一位?男士色盲病人的红绿色盲基因传给其子女中的儿子还是女儿?第三剖析包拯的推理是不是正确。(7) 尝试总结红绿色盲的遗传特征。
设计意图:教师做好学生学习的设计者、引导者,通过设计问题串,引导学生围绕层层铺设的问题,拓展小组合作学习,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真的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内驱力,同时做好问题的首尾呼应。最后,师生一同总结、健全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特征。
3.3 常识应用,问题拓展
教师展示某抗维生素D佝偻病家系图谱(图3),并提出问?}:
已知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致病基因(D)坐落于X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Ⅱ-2),请结合红绿色盲的遗传特征,据图剖析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遗传特征。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对比总结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的遗传规律,运用新学常识,训练比较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
教师展示其他伴性遗传的实例,让学生知道芦花鸡羽毛的遗传方法,并提出问题:
雌芦花鸡在生产实践中比较有借助价值,可是芦花鸡在幼年时非常难不同雌雄,请选择一对芦花鸡作亲本,杂交后代依据羽毛的特点就能区别雌雄。
设计意图:学生亲自设计实验解决生产实践中的问题,并领会到学以致用的道理。
4 “问题解决”教学的领会与考虑
“问题解决”教学很大地激起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学生可以积极考虑、主动发言,课堂氛围活跃。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每一位学生都有强烈的自豪感和收获感,他们主动建构了常识,思维得到了升华,人格得到了进步。
“问题解决”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意识到“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即学生的能力是各不相同的。为了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行列中,教师应该打造学习小组,依据学生不一样的水平合理搭配,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探讨,寻求解决问题的最好策略,取长补短重视学生个性的进步。
“问题解决”教学的重点是要创设适合的问题情景,好的问题情景可以引领学生进入探索的广阔天地。本节课以视频、图片、图表等素材来创设问题情景,以“问题连续体”为依托设计一环扣一环的问题链,通过不断创设问题情景,以疑引思,激起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当然怎么样创设最好问题情景,发挥教学的最好成效,针对不一样的课型、不一样的教学内容、不一样的学生都会有所不同,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深入研究。
总之,“问题解决”教学既关注了学生入门知识的学会和运用,又关注了学生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体进步。因此,“问题解决”教学和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相通的,是达成新课程改革具体目的的一个有效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