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网络信息中心的数据[1]可知,学生在网民中所占比重高达25%以上,大学生作为与互联网有着特殊关系的群体,他们每时每刻不在借助互联网的高效性与全方位性等特征,去探索新常识,丰富与进步自我。但互联网对大学生也同样存在消极影响,互联网中的很多信息也包含无益的信息,甚至是暴力、淫秽的信息,容易遭到互联网垃圾的侵害与感染,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风险[2]。本次研究立足于大学生互联网行为的剖析,通过知道大学生的互联网行为特征,为进一步的拓展干涉,促进互联网发挥积极推动作用提供参考依据。
1、研究办法
(一)研究对象
使用分层抽样的办法,选择某校医学专业大一至大小学三年级在校生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共672人,收购有效问卷共634份,收购率为94.35%。
(二)问卷内容
调查问卷为自填式调查问卷,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基本信息,包含性别、年龄、年级等;第二部分为互联网行为调查,参考网络信息中心所用的上网状况调查问卷编秩而成。
(三)调查办法
对某医学院校学生大一至大三在校生进行抽样调查,使用辅导员组织现场,学生自填问卷的方法进行,用Epidata3.01进行问卷录入。
(四)数据剖析
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剖析数据,计量资料用M±Q(非正态分布)描述,计数资料用构成比进行统计描述,组间均值比较使用秩和检验(非正态分布),组间率或构成比比较使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组间比较使用Kruskal-Wallis H检验。
2、结果
(一)调查对象基本状况
本次调查共收购有效调查问卷634份,其中大小学一年级共190人,大小学二年级共236人,大小学三年级共208人;男孩258人,女孩376人。
(二)互联网行为近况
1.大学生互联网用基本状况
通过本次调查可知学生第一次接触互联网时间多为初中或更早的时期,占总数的73.82%,第一次接触互联网时间为高中的比率较低为20.03%,在大学时期才开始有互联网接触的极少为6.15%(见表1)。
634名学生的主要上网方法均为通过手机上网,占总数的76.81%,第二为在寝室用台式机上网,占总数的17.82%,具体见表2。
2.大学生互联网用时长状况
634名学生天天平均上网时间个体之间差距较大,各组间进行比较,男女孩之间、各年级之间学生上网时长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3。
3.大学生互联网用目的比较
男孩与女孩之间用互联网的目的在结交朋友方面的状况维持一致,但同时在获得信息、作为通讯工具、休闲娱乐等其他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详见表4。
不同年级学生之间用互联网的目的在结交朋友、休闲娱乐、学习常识方面的状况维持一致,但同时在获得信息、作为通讯工具、饰演不同角色等其他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详见表4。
3、讨论
大学生作为与互联网有着特殊关系的群体,互联网对大学生也同时存在消极影响:耽误时间、影响学业,消极避世、有碍交往,上网成瘾、影响身心等等[3]。因此大学生的互联网行为习惯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着密切的关联,剖析大学生的互联网行为习惯,可以更好的防止互联网产生的消极影响,积极发挥互联网的正面影响。
大学生第一次接触互联网的时间呈现出低龄化,有468名(73.82%)学生第一次接触互联网的时间为初中甚至小学,同时男女孩之间并无差异,而大一的学生第一次接触互联网的时间明显早于大2、大三的学生,说明目前的大学生第一次接触互联网的时间可能在渐渐提早,而且女孩接触互联网的时间并不迟于男孩。
伴随手机的高度普及,大学生上网的方法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487名(76.81%)学生的上网方法以手机为主,但同时不同性别及不同年级之间上网主要渠道仍存在差异。男孩借助宿舍台式电脑或手提电脑上网的比率明显高于女孩,这可能与男孩??将上网时间更多的用于网游存在一些关联;在三个年级中,大二与大三学生在宿舍用台式电脑或手提电脑的比率明显高于大小学一年级,这可能是由于大小学一年级的新生配备台式机或手提电脑的比率低于其他两个年级。
虽然学生的上网渠道存在肯定差异,但不同性别、不同年级的学生在互联网中投入的时间整体没有差异,平均每天在互联网中消耗的时间约为2.5~3小时,但仍有部分学生(49人)上网时间长于10小时,这与娄妤[4]、王继强[5]的研究结果基本一样。上网时间过长势必会严重干扰大学生的主业――“学习”,旷课、挂科等问题就会接憧而至,同时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亦会带来风险,引起身体不适甚至影响心理健康。曹蔚明[6]发现大学生连续上网时长超越3小时后,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明显降低。刘晨光[7]等调查发现,大学生每天上网时长在4小时以上者,上网成瘾的程度趋于紧急。
不同年级学生在上网目的上存在较大差异,大二学生较其他年级学生更多用互联网查找资料、用电子邮箱、QQ。男女孩的上网目的同时存在差异,女孩用互联网进行资料查阅、与别人联络、休闲娱乐、学习常识的比率明显高于男孩,而男孩为拓展角色饰演而上网的比率明显高于女孩。不同年级的学生在上网时间分配上存在差别,大二学生用电子邮箱、互联网教育、互联网电话及游览成人网站多于其他年级,大一学生用QQ等通讯软件多于其他年级。
这样来看,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学生,在互联网行为习惯上均存在肯定的差异,而高校的教育者应从不相同种类型学生的不同行为习惯入手,对大学生的互联网行为采取干涉手段,以发挥互联网在大学生教育中积极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