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费耶阿本德 科学规则 自然观 后现代科学 讲解学循环
摘 要: 本文发挥了费耶阿本德关于科学研究标准和规则对世界结构的依靠性的看法,提出在科学研究活动中存在着讲解学循环。在对科学研究的基本标准和规则——客观性原则、实验原则、可重复性原则等——进行了细致的剖析之后,本文指出这类貌似不证自明的原则的有效性依靠于其背后的自然观假定,揭示了这类原则和假定的相对性和局限性,并指出在某些特定的情景下它们会完全失效。最后文章展望了科学研究标准改变的可能性。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1、科学研究规则对自然观假定的依靠性
在费耶阿本德对多元主义办法论的辩护中,有一个基本的论证,即强调不应该先验地规定科学研究规则。“只有在一个具备某种结构的世界中,大家所用的规范和大家所推荐的规则才有意义。在一个不呈现该结构的范围中,它们便成为无用的,或开始成为无效的。” [1]也就是说,科学标准和科学规则的有效性是由大家所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的情况所决定的。费耶阿本德在这里叙述了一个相当平庸(甚至有点琐屑)的真理,即科学办法论原则依靠于自然观假定,但这平庸的真理,加上一些大伙或许会比较容易同意的辅助假说,却蕴涵了很有趣的逻辑结论,值得大家认真剖析。
比如,甚至象科学研究应当致使理论的经验内容增长的基本原则,拉卡托斯觉得这是不同研究纲领选择的根本标准,大家一般都觉得是天经地义的,费耶阿本德觉得这其实也只不过在肯定范围内才有效的。“觉得自然界在质和量两个方面都是无限丰富的,这种想法致使作出新发现的愿望,因而致使内容增长的原则。该原则给了大家另一个据以断定理论的规范:与已知的内容相比,具备超量内容的理论优于没超量内容的理论。这个标准更不是不可触犯的。一旦大家发现大家居住在一个有限的世界中,这个标准便遇见了麻烦。”([1],28)
有趣的是,这个看着是哲学家构思出来的理想实验,目前却成了科学家的实质研究课题。比如,著名物理学家霍金就认真地讨论起科学终结的前景。他指出:在物理学中,大家认识事物的层次是由施加于研究对象的能量所决定的。能量越大,揭示的层次越深。但因为宇宙本身的性质,大家用以研究物理世界的能量有一个极限值。由于,“假如大家有一个比1千亿亿(1后面跟着19个0)吉电子伏的所谓普朗克能量的粒子,它的水平就会集中到这样的程度,以至于会脱离宇宙的其他部分,而形成一个小黑洞。如此看来,确实当大家往愈加高的能量去的时候,愈加精密的理论序列应当有某一极限,所以需要有宇宙的终极理论。” [2]假如霍金的推理没错误的话,那样因为宇宙本身的规律性,大家对宇宙的认识在这个角度上原则上就是有界限的。而在这样的情况下,原本看起来不言自明的科学标准就不再适用了。
大家在这一案例中所关心的并不是物理学是不是可能在原则上存在极限,——虽然这本身也是一个合法的、非常有意思的研究课题,——而是通过这一案例愈加了解地揭示了科学研究标准对于世界情况的深刻依靠性。或者更严格地说,所有科学研究准则都以有关的世界情况的假设为首要条件。
根据海德格尔的看法,讲解者对被讲解对象的“认识预期”是需要讲解的意义的一部分,理解活动的完成因而依靠于理解的“前结构”,即一组在理解之前业已存在的决定理解的原因。因而,这一基本的“循环性”就一直存在于“前结构”与讲解者的“情景”之间。但,这并不是“恶性循环”,而是作为“此在”的人进行认识活动的基本条件。而在科学研究中大家发现,为了要认识自然世界,大家需要要进行科学研究活动;科学研究活动要遵循肯定的规则,而科学研究的规则又需要打造在大家对自然世界基本情况的假定上;而自然观假定又是打造在科学常识基础上的。因此,大家可以一定地说,在科学研究活动中也存在如图1所示的讲解学循环。
自然观假定
科学研究规则
科学常识
图1,科学研究的讲解学循环
在本图的模型中,带箭头的连线表示前者对后者具备影响和决定用途,但前者不是后者的唯一的决定原因,同时还有其它原因发生用途。任何一个环节发生变化,就会致使下一个环节的变化,最后整个循环都会发生变化。在科学研究的讲解学循环的每个环节中,通常来讲,对于科学常识的历史性和相对性的认识最为充分,第二就是对于自然观假定的历史性和相对性也有肯定的认识;但,极少有人承认科学规则同样也有历史性和相对性。这也难怪,由于科学规则本来就是科学研究的讲解学循环中最为稳定、变化最为缓慢的环节。同时,这也表明了科学研究规则更深刻地体现了科学研究的本质,所以它成为了科学哲学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鉴于科学研究的讲解学循环的内容很丰富,所涉及的理论也非常复杂,作为研究工作的第一步,在本文中大家将第一探讨科学规则的假定性和改变规则的可能性。
2、科学标准和规则的假定性
加达默尔觉得,人的存在局限于传统之中,其认识都会有不可防止的“偏见”。人类历史是由传统的各种力量积累而成的,这就是“成效史”。在“成效史”中,过去与目前相互用途,目前的认识受制于过去的传统原因。真实的理解乃是各种不一样的主体“视角”相互“融合”的结果。而科学作为现实的人的研究活动,一直在肯定的社会、文化和常识条件下进行的,一直在肯定的世界观预设下展开的;科学作为对自然的讲解活动,总有其“先入之见”;所以科学研究一直都不是绝对中立客观的。很多状况下,大家总是规定了各种研究活动所需要遵循的原则,也确实对科学研究起到了非常不错的促进用途。但,假如毫无批判地固守这类原则,就非常可能封杀了科学研究的新的可能性。假如在科学研究活动中,真是象大家所标榜的那样要坚持研究结果的开放性的话,就不应该先验地规定世界的情况;因此,也不应该先验地规定在所有状况下都要遵循的科学规则和科学标准;或者愈加现实地说,对于任何科学准则都应当清醒地意识到其对世界情况的假定性。以下是对一些科学研究基本原则的逻辑假定性的纯理论探讨,在逻辑上并不是意味着作者对这类基本原则的否定,更不意味着对所讨论的90后看法的支持。
1,客观性原则与客观性假定
科学活动的最基本准则之一是客观性原则,即坚持觉得适当的、可同意的科学研究结果应当是与主体无关的,与研究者自己的信念、情绪怎么样无关。假如某一研究结果依靠于研究者,则可以说这一结果是非科学的。这一原则是打造在以下假定基础上的:自然世界的情况是绝对客观的,自然本身的情况与研究者自己的信念、情绪怎么样无关,或者说研究者的心理活动对于自然世界没影响。
这一假定当然不是空穴来风,它是有相当结实的经验基础的,而且客观性原则指导下的科学实践确实也是硕果累累。但无论是科学研究的结果,还是哲学的思辩,一直都没确定性地证明客观性的假定。而且在客观性原则指导下的科学实践,在原则上恐怕也是没办法证明客观性假定的。由于这种证明的结果是非常难摆脱循环论证的怪圈的。
相反,在科学内外对客观性原则和客观性假定倒是存在一些批评和挑战。比如,无论是在心理学研究中,还是在日常,心理暗示对于身体机能的影响都是公认的经验事实。至少在对于研究者自己的心理-生理状况的研究察看上,客观性假定已经破产,客观性原则已经失效,或者说客观性原则的适用范围要作调整。比如,我本人就过去对自己是怎么样从清醒状况慢慢进入睡眠状况非常有兴趣,想要察看它,可是这反而致使我没办法入睡,从而所察看到的生理-心理状况和正常状况下的状况不同非常大。所以内省作为对心理状况的研究办法,一直遭到科学家们的怀疑,也就是说察看者的内心状况乃至生理状况对于察看者本人而言,不是一个客观的研究对象。
一般科学家乃至科学哲学家并不觉得,这一限制有哪些本质的意义,并且觉得这一限制就是要保证客观性原则能得到遵循。但,为何要附加这一限制呢?答案是:由于心理活动对生理活动有影响。问题是:为何对察看者自己心理-生理活动以外的所有自然研究没有这一限制?这是不是意味这在整个自然界中,察看者的心理-生理活动具备本体论意义上的特殊性?它不是那样“客观”?显然这又涉及到复杂的心身关系问题,涉及到整个自然界的统一性破缺的问题。但假如大家相信心身之间存在着相互的因果用途,生理活动受心理活动用途因而不那样“客观”的话;则因为人的心理-生理活动和自然界中的其它所有现象与过程都可能存在相互用途,那样自然界中的所有现象与过程就都因而丧失了其绝对的“客观性”,最后致使客观性原则的彻底失效。因此,这一原则只能作为一种实用原则予以保留,由于大家可以强调这一事实:心理活动对物理现象和过程的影响,除去对心理活动者的心理-生理活动的直接影响外,一般可以忽视不计。但其原本宣称拥有些至高无上的地位,恐怕就此也就彻底丧失了。
在争议非常大的“灵学”研究中,存在著名的“山羊-绵羊效应”,即研究者假如相信存在心想法应等90后的看法,则研究结果总是倾向于支持这一看法;相反,假如研究者对这种看法持怀疑看法,则研究结果总是倾向于否定这一看法。对此效应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讲解,主流科学家们觉得,这证明了所谓灵学研究的非科学性、非客观性;而灵学的支持者们则坚持觉得这种效应本身也正是心想法应的结果,它再一次证明了他们看法的正确性,并因此而反对客观性标准。依据大家以上的剖析,可以说在这两派相互对立的看法之间,并没有着中立的裁判标准。双方都不可能在不借用他们否定的原则的基础上批驳他们的看法。主流科学家们用以批驳灵学研究的客观性原则,恰恰是打造在灵学研究者们所反对的客观性假定基础上的;其次,灵学研究者们所宣称的发现,又因其研究缺少主流科学家很珍视的客观性原则而被嗤之以鼻。这样,在这两者之间的选择就不可能是基于理性的证明,只能是外部原因影响的结果。费耶阿本德就觉得,“科学的经验论淘汰了我们的泛灵论的角逐对手,淘汰了尼茨海姆的阿古利巴的信徒约翰·迪依、罗伯特·弗拉德,并非由于它更好地说明了不依靠于这两种看法而存在的世界,而是由于用了一种不允许产生‘唯灵论’结果的办法,它清除去这种结果,然后描述了这个枯竭的世界,暗示说没发生任何变化。”([1],95页脚注。)
对于解决这一认识论的僵局,一味用原则性的定义互相指责是无用的,只能是在具体的认识实践中进步各自的传统,扩大各自的影响力,最后由社会实践对两种传统进行选择。(其实在这一问题上,过去和目前一直也是这样解决的,假如大家不被表面上的修辞学所蒙蔽的话。)
2,实验原则与实验可以获得自然本质常识的假定
近代科学常被叫做实验科学,由于实验是近代科学研究的一个主要特点。所谓实验,是指用物质的方法来主动控制和改造研究对象,从而获得有关研究对象的本质规律的常识。它与消极地被动察看研究对象相比,可以揭示很多自然情况下很难发现的规律和联系,很大地促进了科学的进步。实验可以作为研究自然对象的一种适当的办法,要依靠于如此一种假定:即大家所研究的自然世界在大家加以物质的干涉后,在原则上并未丧失其本来的特质,或者说从被改造的自然对象所获得的常识可以应用于未被改造过的自然对象。这一假定远非不证自明的,比如并不为道家等学派所同意。他们提出,被改造过的自然,已经不再是真的意义上的“自然”,因此实验结果没办法揭示自然真的的奥秘,需要补充以直觉的体悟等。这一原则在近代科学中的成功,也并不是彻底地证明了这一假定。
量子力学的“测不准原理”可能就是对实验原则的一种挑战。所谓“测不准原理”是量子力学所揭示的一种客观规律,即在微观世界中,原则上大家对于某几对共扼物理量测量的精度不可以同时无限制地提升。比如,假如大家提升了某一粒子的地方测量精度,则其动量测量的精度就会大大降低。值得注意的是,这和研究者观测能力无关,由于原则上察看者对任一物理量的观测精度可以无限提升。对于这一原理,物理学家如此来讲解:对于微观对象的认识,一直在肯定的实验条件下进行的。而要提升地方测量的精度所施加的控制条件,恰好紧急地妨碍其动量的测量。反之亦然。
其实在经典物理学研究中,实验对对象的状况的干扰也是存在的。如,测量一杯热水的温度,需要将一枚温度计放在水中,让温度计和水进行热交换,从而使得温度计的温度和水温相同,温度计的读数可以指示水的温度。但在此过程中,热水和温度计的热交换,改变水的温度,因此温度计的读数与实质热水的温度是有偏差的。但大家可以通过尽可能将温度计做得小些,温度计的原始温度与水温尽可能接近,甚至计算温度计前后温度变化所交换的热量来恢复原有些水温等。因为经典物理学处置的都是宏观现象,所以实验的干扰的影响事实上可以忽视不计。
但实验对自然现象和过程的干扰是不能否认的,因此实验的原则所适用的范围也是相对的、有限的。对于某些极其敏锐的现象和过程,实验办法是不是是足够的研究方法?量子力学家们采取的方案是,宣称自己研究的不再是纯粹的自然现象,而仅只不过在察看实验活动中被改造过的现象和过程。如玻尔的名言:“量子力学使大家想起一个古老的格言:当探寻生活的和谐时,大家决不应当忘记,在生活的戏剧中,大家自己既是演员,又是观众” [3]。事实上,根据哥本哈根学派的讲解,所谓自然不再是那种与主体毫无关系的纯自然。如此来讲解,当然可以成功地解决或回避实验干扰所带来的认识论问题。但它是以重新界定科学研究功能,并重新界定自然世界(即重新修改自然观)为基础的。这再一次地说明了科学标准和科学规则的有效性是由大家所生活的世界的情况所规定的。[1]但,除去这种坚持科学研究标准和规则,并以此而修改自然观的策略以外;其实至少还存在另外一种逻辑上的可能,即保留原先的纯自然的定义,并坚持觉得科学研究的真的目的就是要去认识那“原来的自然”,但修改科学研究的规范和规则,如引进直接领悟自然的90后办法等。
实验原则还依靠于另外一个还原论的假定:即研究对象原则上是独立的,可以独立于环境的,因此也是可以隔离研究的。所以,在实验室环境所得到的研究结果是可以真实反映对象的规律联系的。但量子力学中EPR关联所揭示的非定域性,告诉大家世界是整体联系的,所以任何对象本质上都是互相包括、互相渗透的,因此是不能隔离研究的。爱因斯坦曾对这一性质感到紧急的不安:“假设,两个粒子以同样的非常大的动量相向运动,并设在它们通过已知地方时,它们在一段非常短的时间里发生相互用途。目前考虑一个察看者,他在离得远远的相互用途地区的地方逮住了一个粒子,并测量它的动量;这是依据实验的条件,他显然可以推导出另一个粒子的动量。但,假如他选的是测量第一个粒子的地方,他就能说出另一个离子在什么地方。这是从量子力学原理作出的一个完全正确而直截了当的演绎;然而这难道不是非常悖理的吗?在两个粒子之间的所有相互用途都已消失之后,对第一个粒子作的测量如何会干扰第二个粒子的状况呢?” [4]既然目前实验已经证明了自然的规律确实具备这种“非常悖理的”特点,那样原则上任何对象都是没办法隔离的,实验原则又怎么样成立呢?
3,可重复性原则与自然规律常见性假定
为了保证科学事实的靠谱性,预防错误,科学研究强调科学事实的认定需要遵循可重复性原则。即只有在不同研究者、不同实验室、不同时间和地址都能重复验证的事实,才能认定为科学事实。这一原则为科学常识的靠谱性提供了筛选机制,意义非常大。这一原则同样也是打造有关的世界情况的假定基础上的。只有假定自然规律是常见的,在不一样的空间、时间,在相同的条件下,自然现象的表现是一样的、或者很一样的;可重复性的需要才是适当的。
根据这一标准,大家发现科学所认定的事实,或者说在科学研究中有意义的事实,只不过客观事实或经验事实的一个非常小的子集。所谓客观事实,是指在特定时空发生的过程,无论是否为大家所认识。而经验事实是指为大家所经验到的客观事件,无论是否具备可重复性。因为在科学研究活动中,需要是可重复的事实才能认定为科学的事实;如此,科学研究活动才确保了靠谱性的同时,也很大地缩小了我们的经验基础。由于,那些因为种种缘由很难重复的经验事实会被无情地排斥在科学的门外。而大家每个人从我们的日常都了解,存在很多很靠谱的、却很难重复的经验事实。
当然,这里存在着对于事实的可重复性的正确理解问题。可重复性,一直都只能是相对意义上的,不可能是绝对的。由于绝对意义上说,每个事件都是与众不同的,因此都是不可重复的。但如此对可重复性提出批评好像是在吹毛求疵,没意义。其实,科学研究之所以很看重现象的可重复性,其本质缘由是想要通过可重复性来证明有关现象的真实性。所以,在科学研究中怎么样坚持可重复性的需要是非常复杂的,它与大家试图从这一事实中得出哪种结论,或者怎么样界定事实的关系非常大。就大家目前的浅见,至少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形:1,作为某一常见规律证据的事实,需要高度的可重复性。比如,著名细胞生物学家贝时彰先生宣称则察看过细胞重建现象,但一直未能予以重复,所以不可以觉得它是真实的。这一事实的意义在于,它对细胞来源的规律性认识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对于这种宣称的可重复性需要是较高的。2,作为对某个单一特定事件的描述,无需也根本不可能需要可重复性。如日本侵略军在南京的大屠杀,就是这种例子。换言之,只有察看条件句应该满足可重复性需要,而察看句则无需。3,介乎两者之间的可能性事件,则需要在满足有关条件的状况下多次察看,通过统计计算才大概证实。
所以,不可以简单地用可重复性作为标准来论断事实的真假,大家发现有一些科学界公认真实的事件是非常难重复的。比如,在非线形科学研究范围中,存在着一些对初始条件极其敏锐的事件。只须在初始状况有一个极小的扰动,结果就会天地悬隔。那样如此的事件就是非常难重复的,由于在实验条件下,大家非常难那样精准地再现原先事件的初始条件。有时,大家总是要借用于功能很强大的计算机模拟才能重复这一事件。[2]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吴彤教授在回答笔者请教时指出,这种初始条件极其敏锐的事件,在初期还是有相当强的可重复性的,但越到后来分歧越大。而随机现象则恰好相反,每一次事件单独发生时,是很难重复的。如每一次抛硬币的结果不见得能重复以前的结果,但伴随重复不断次数积累之后,则统计的规律愈加确定。由以上事实看,以可重复性来作为事实真实性的检验是过于苛刻了。至少就以上状况看,对小概率的随机事件及初始条件极其敏锐事件长过程的检验,就非常很难可重复性来检验事件的真实性。
此外,“后现代科学”的著名代表人物英国科学家鲁伯特·谢尔德拉克所提出的“构成因”假说觉得,宇宙规律并不是象过去所设想的那样是永恒的、无比坚硬结实的,它其实也是一种不断演化的习性的表现而已,是伴随时间演化而改变的。根据这种看法,分子、晶体、细胞、组织、器官和有机物所具备的特有些形式是由被称之为“形态发生场”的特殊场合形成和维持的。这类场的结构是由与过去类似系统的“形态发生场”衍生出来的;过去系统的形态发生场通过一种叫做“形态共振”的过程变为后来出现的类似系统,并且“形态共振”有哪些用途不会因时间和空间的离别而遭到影响。
这一假说可以讲解很多过去很难讲解的现象。如新化合物结晶很不简单,但一旦某个实验室制备了一种化合物的结晶后,在其它的实验室再制备同一化合物的结晶就愈加容易了。传统的讲解是说,前面晶体的碎屑起着一种“种子”有哪些用途,附着在科学家们的胡须或衣服上,从一个实验室带到另一个实验室。假如没科学家互访的现象,则觉得这种种子是在世界中漫游的空气中极小的尘埃颗粒。而“构成因”的看法讲解说,在首次结晶之前,晶体没有特别的形态发生场。但,在首次晶体形成之后,结晶遭到前面晶体的形态发生场的影响,物质结晶的次数越多,结晶就愈加容易。这个假设是可以检验的,假如科学家们互不接触,而且尘埃颗粒通过空气净化之后,这种现象仍然不断发生,则可以证明这个假设。
这一假说对于1920年著名心理学家威廉·麦独孤在哈佛大学所做的老鼠实验结果的讲解更是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麦独孤发现老鼠从一个特殊设计的迷宫中逃生的速度一代比一代明显提升。因为下一代的老鼠是由掌握了逃生方法的老鼠所生育的,所以麦独孤曾觉得这是后天习性的获得性遗传。后来,他又从每一代学习最慢的老鼠中挑选生育下一代来进行测试。基因选择或许应该使得老鼠学习力降低,结果发现学习力仍然提升了。后来其他研究职员,如爱丁堡和墨尔本的研究职员在重复实验时发现,他们做实验时第一代老鼠学习的速度远比麦独孤实验时第一代老鼠的学习速度要快。而且无论是受过练习的老鼠的后代和从未接触过迷宫测试的老鼠的后代都是这样。拉马克的理论显然是没办法讲解了。而“构成因”假说与此却非常一致。 [5]
这种假说尚未得到科学界的一致认同,但假如它是真的话,在诸这样类的情景下,坚持可重复性原则就可能意味着对很靠谱的事实的否定,显然会妨碍科学的进步,是非理性的。
此外,还有很多为科学家或科学哲学家们拳拳服膺的基本准则都是可以突破的,本文限于篇幅,没办法一一列举。相信在对上述最根本的准则的剖析之后,非常难再坚持什么绝对不可违反的原则了。
三,科学研究标准改变的可能性
破坏一直容易的。虽然在科学沙文主义甚嚣尘上之际,对于科学基本准则的批评是需要勇气和洞见的,但更为困难的是在指出现有准则不足之后,怎么样打造愈加适当的新准则。费耶阿本德的主要不足也正在于此。费耶阿本德的无政府主义认识论,重破坏,轻建设,是由于他觉得根本不可能存在任何永恒的准则,所以树立任何准则归根结底都是徒劳的。在他的心目中,其实还是存在一种对永恒的迷恋;既然没办法通过正面一定的办法来达到永恒,那样就通过不作任何一定的方法来达到永恒。
大家倡导“立字当头,破在其中。”这是由于,大家欣然同意没办法达到永恒的这一事实。正如海德格尔所说的那样,“决定性的事情不是从循环中脱身,而是根据正确的方法进入这个循环。”“在这一循环中包藏着最源始的认识的一种积极的可能性。当然,这种可能性只有在如下状况下才能得到真实理解,那就是:讲解领会到它的最重要的、持续的和最后的任务一直是不让向来就有些先行具备、先行看见与先行把握以偶发奇想和流俗之见的方法出现。它的任务一直是从事物本身出来清理先有、先见与先行把握,从而把握课题的科学性。” [6]大家尝试地提出一些大家事先了解终有一天势必会被突破甚至抛弃的准则,只不过为了大家今天和不远的以后科学研究的暂时需要。以下是大家的一些建议:
坚持实践第一的原则,在科学研究标准和规则与人类研究的实践行为相冲突时,除去坚持这类标准和规则以捍卫科学的严谨性这一常规选择以外,也要考虑这类规则背后的假定是不是可能已经丧失了其原先具备的合理性。
大家面对大自然或许应该愈加谦虚一些才好。或许,大家不应该规定大自然需要怎么样,以使得大家指定的科学研究标准和规则可以运转好;相反,大家应该适应自然的规律,当令调整科学研究的准则。也就是说,科学哲学的研究应该不只包含为科学现行实践辩护的功能,更要紧的可能是为了促进人类认识能力的进步,改造科学实践的规则。[3]从这种意义上讲,费耶阿本德“如何都行”的口号,对于松开绑在科学研究者身上过紧的束缚,还是有其启发意义的。
在放宽了科学研究的规范之后,怎么样打造一套新的规范,在科学研究中怎么样防范作伪,过滤掉幻觉、巧合(现在为止科学界90后派的记录不是非常让人信服,但也有对手抹黑的成分)等等,是摆在后现代科学面前至关要紧的任务。特别应该借鉴近代科学起源过程中科学规则逐步打造的宝贵经验,在科学研究的讲解学循环中逐步健全新的传统。
大家觉得,科学研究准则的改变存在着两种可能的渠道:“和平演变”与“暴力革命”。所谓“和平演变”的方案是,通过发挥和引申在坚持现有科学研究准则的首要条件下所获得的科学新收获来改变自然观假定,从而支持科学准则的改变。“和平演变”的主体是主流科学家,所援引的观念资源主要来自科学界内部,科学准则的改变是渐进的、平和的、甚至是无声无息的,或者说在科学准则渐渐改变的过程中科学准则仍然维持了相当程度的延续性(近代科学的进步其实就是如此,只是好像极少人是有意识地、自觉地这么做的),因此不会引起过于强烈的文化冲突。反对者会问,既然科学准则是自然演化的,那样这篇文章有什么意义?答曰:由特定的科学收获转化为自然观假定,并最后致使科学准则改变的过程,决非是一个无需研究者自觉主动创造的自然过程。假如科学研究的这一讲解学循环能为研究者们充分认识的话,这一过程就会发生得愈加顺利。
而“暴力革命”的方案是,在主流科学一同体以外,引入科学界90后的自然观假定,或者发挥和引申科学界以外其它文化的自然观假定,在相应的研究准则指导下,获得很多新的发现,从而支持科学准则的改变。通过打造自己的讲解学循环,逐步扩大这一传统在社会文化中的影响,最后使得其成为社会上具备权威性的常识标准,并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一方案致使自然观假定与现行主流科学准则的冲突,进而对现行的科学准则提出挑战和批评,最后达成科学研究模式的改造。这是费耶阿本德的扩散原则在自然观与办法论关系的层次上的应用。这种渠道势必招致科学界和科学哲学界守旧人士的猛烈抨击,阻力很大。并且在革命阶段,因为旧准则遭到批判,而新准则尚待探索打造,总是会出现紧急的失范现象;所以正如在政治的暴力革命很难防止很残暴的行为一样,科学准则改变的“暴力革命”也很难防止各种欺诈现象混入其中。但,这一方案大概致使对原有束缚的突破,发展新的视线,扩大科学认识的经验基础的范围,带来人类认识能力的很大提升,并且克服近代科学研究准则所带来的两种文化分裂。而在实质的进步过程中,这两种方案或许会是交替用,也会会是混合用。
虽然,后现代科学只不过后现代主义思潮中影响非常小的一个支派,而且严格地讲是不是算得上真的的后现代主义也是存在争议的。但,大家在这里可以以她为例探讨一下科学规则改变的现实可能性。根据后现代科学的看法,科学活动虽然象社会建构论者所说的那样,遭到纯认知以外的原因影响,搀杂着对于权力的追求等,但仍然是以对真理的追求为主的。科学也确实需要数据和经验的证明,在肯定意义上讲,证据也要有肯定的可重复性。但对科学研究活动的限制本身也需要附加肯定的限制,或者说,科学活动本身在以下方面是不应该遭到限制的([5],33-35):
1,科学研究办法应适用于所有范围,即科学不应该局限于只借用于动力因运作的纯粹物质事物的范围内。因此,科学可以研究自然对象的内在经验,可以将自然规律当作演化着的习性来进行研究。
2,科学研究需要反复的经验证明,但不应该局限于特殊种类的证明方法,如实验室的实验。所以,可以拓宽科学的范围,包容各种不相同种类型的证明方法,在各种“自然”状况下的察看结果不应当作不严格的经验而抛弃。
3,科学对真理的追求不应该倚赖于任何有条件的信仰,科学应该不局限于任何特殊种类的讲解。所以,科学研究中原则上不排斥下列看法:自然的基本单元是有感知能力、内在价值和内在联系的,自然的规律是演化中的“习性”,存在“向下”是什么原因,存在超距用途,作为一个整体的宇宙是一个对其组成部分产生影响的有机体,宇宙及其进化有内在的意义。
迄今为止,后现代科学的理论体系仍然是很粗糙的,“科学”依据不足,理论根基不够扎实,或许作为科学将来进步方向的候选者来讲,她未必是够格的。但她可以启发大家考虑现在主流科学的缺点,并认真地展望一种新的科学认识实践模式。
参考文献
[1] 保罗·法伊尔阿本德,兰征译,自由社会中的科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年,29。
[2] 史蒂芬·霍金,许明贤 吴忠超译,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湖南科技出版社,1992年,151。
[3] 海森伯,范岱年译,物理学和哲学,商务印书馆, 1981年,24。
[4] 转引自 M·雅默,秦克诚译,量子力学的哲学,商务印书馆,1989年,200。
[5] 大卫·格里芬编,马季方译,后现代科学——科学魔力的再现,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5年,104-110。
[6] 马丁·海德格尔著,陈嘉映 王庆节译,存在与时间,三联书店,北京,1987年,187-188。
--------------------------------------------------------------------------------
[1] 这种做法很接近费耶阿本德所提出的韧性原则,不过层次不同而已。
[2] 关于对初始条件极其敏锐的事件非常难重复的观念,笔者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张跋教授的讲坛获得启发,特此致谢!但笔者的理解未必正确,文责自负。
[3] 大家非常有必要遵循马克思的教诲:“哲学家一直尝试用不一样的办法来讲解世界,但要紧的是改造世界。”科学哲学家们一直尝试用不一样的方法讲解科学,但要紧的是要改造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