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小企业改革和进步状况剖析

点击数:673 | 发布时间:2025-03-04 | 来源:www.tianpie.com

    自1999年上海政府颁布促进小企业进步的有关政策建议以来,伴随上海政府促进小企业进步政策的不断聚焦、小企业服务体系的渐趋健全和进步环境的日益改变,2001年上海小企业继续呈现出全方位、迅速、健康进步的势头。


    1、总体呈全方位、迅速、健康进步的态势


    主要指标均比上年有两位数增长。企业户数271999户,从业职员6396849人,同比分别增长11.49%和11.02%;营业收入总额7710.39亿元,同比增加11.82%;全部资产原值4489.96亿元,同比增加22.92%;实收资本总额4406.79亿元,同比增长26.01%。这反映了上海小企业在进步速度、规模总量上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2001年上海小企业进步状况表

    指标名字年份比上年增长
    1999年2000年2001年2000年2001年比1999年累计增长
    企业总数2319752440572719995.2111.4927.12
    从业职员5318817576194563968498.3311.0220.27
    营业收入5783.596894.567710.3919.2111.8233.31
    资产原价2952.353652.824489.9623.7322.9252.08
    实收资本2855.323497.24406.7922.4826.0154.34




    资本结构继续改变。小企业基本达成投资主体多样化,形成了资本或者产权相互参股、相互渗透的关系。2001年,国有、集体、法人、个人、港澳台和外商资本占实收资本总额的比重依次为16.9%、21.2%、25.8%、14.8%、7.0%、14.3%。其中,公有制资本的比重比上年降低4.1个百分点,而同期法人资本和个人资本分别上升了1.0和1.9个百分点,两者累计1788.8亿元,占实收资本总额40.6%,超越全部公有资本109亿元,是外资和港澳台资本总额的1.9倍。法人资本和个人资本已成为上海小企业的主要投资来源之一。


    所有制结构进一步优化。伴随国有小企业从一般角逐性行业的逐步退出,2001年,全市公有制、非公有制和混合所有制小企业的户数比率,已由1999年的43.2%、47.7%、9.1%调整为36.3%、52.6%、11.1%。其中,公有制小企业的比率降低了6.9个百分点,而非公有制小企业上升了4.9个百分点,混合所有制小企业提升了2个百分点,非公有制小企业已占全部小企业比重的52.6%。


    2、小企业的地位和用途有了新的提高


    解析2001年上海小企业统计资料,明确地发现小企业由国民经济的“有益补充”的地位和“拾遗补阙”有哪些用途,提高到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和“要紧力量”的新高度,在吸纳就业、吸引创业、进步产业,增强城市服务功能和综合竞争优势,与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进上海经济和社会持续平稳发展方面,都发挥了十分要紧的、甚至是不可替代有哪些用途。上海小企业已成为一支推进本市经济社会进步、健全城市功能、增强城市综合竞争优势的必不可少的要紧力量。

    1、吸纳社会就业有哪些用途愈来愈强


    近几年来,上海小企业吸纳就业有哪些用途愈加强。2001年的从业职员比1999年增长了20.3%,达639.64多万人,占全市从业职员总数752.26万人的85.0%。


    第三产业中的小企业成为吸纳就业职员的主体。全市小企业就业职员的产业分布为:一产4.2万人,二产403.83万人,三产260.96万人。其中1999年到2001年,第一产业从业职员的比重降低了0.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降低了1.5个百分点,而同期第三产业却上升了1.7个百分点,其从业职员主要分布在批发零售、贸易、餐饮行业和服务业。

    非公有制尤其是私营小企业吸纳就业职员增长飞速。2001年,全市非公有制小企业的从业职员已达208.6万人,占小企业全部从业职员的32.6%。其中,私营小企业所吸纳的从业职员比1999年猛涨了83.9%,达126.1万人,占全市小企业从业职员总数的19.7%,比1999年提升了4.8个百分点。2001年,私营小企业吸纳国有企业下岗职工6.49万人。除此之外,混合所有制小企业吸纳就业职员的能力日益增强。在全市以公司制为主要财产组织形态的30271户混合所有制小企业中,从业职员比1999年增长47.7%,达到113.5万人,占全部小企业从业职员的17.8%。现在,全市非公有制小企业和混合所有制小企业的从业职员数已达312.251万人,占全市小企业从业职员的50.4%,超越了公有制小企业从业人数总和。


    数据的变动充分表明,伴随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和国有经济调整力度的加强,上海职工的就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公有制小企业不再是大家就业的唯一选择,而非公有制和混合所有制小企业已经成为吸纳就业的要紧途径;小企业吸纳的从业职员已经占全市从业人数的绝大部分。小企业吸纳就业功能的不断增强,在保障和促进上海体制改革、经济进步和社会稳定中发挥了极其要紧有哪些用途。

    2、吸引创业加盟有哪些用途愈来愈大


    小企业已经成为上海吸纳社会资金和民间资本创业加盟的一个要紧途径。其表目前:


    外省市来沪投资小企业增加。一是外省市非自然人来沪直接设立全资或控股企业达861户,注册资本总额153.1亿元,同比增加45.2%。外省市非自然人在沪参与投资小企业232户,注册资本277.2亿元。二是外省市自然人直接来沪投资大幅增长,2001年与2000年相比,小企业户数增加59.2%,注册资本额增加70.3%。外省市自然人在沪参与投资的企业中,注册资本总额达51.54亿元,投资行业主要集中在批发零售、贸易、餐饮行业、社会服务业和制造业。这表明,伴随上海政府《关于进一步服务全国扩大对内开放的若干政策建议》的推行,城市服务功能不断健全,投资环境日益改变,初步显现出上海作为全国经济中心的“吸盘效应”。


    政府扶持的三类小企业进步态势好。第一,科技型小企业发展趋势强劲。2001年上海仅从事技术咨询、计算机应用和科研综合服务的科技型小企业就达9262户,从业职员11.1万人,分别比2000年增加37.2%和98.7%。全市民营科技小企业已超越1.5万家,同比增加25.0%;专职科技职员占职员总数的50%以上。他们依托现代企业规范,使用一流的管理理念和技术,发挥经营机制较为灵活和科技革新能力较强的优势,已经成为上海高技术人才的要紧积聚地,促进科技革新的生力军。在现在上海认定的1136家高新技术企业中,民营科技小企业是“三分天下有其一”。科技型小企业异军突起的重要原因在于:国内经济进步、政治稳定和社会环境日益改变,使上海成为集聚民营科技小企业创业加盟的乐土;依托现代企业规范,借鉴运用海外一流的经营理念和技术,发挥企业体制、机制和科技革新能力较强的优势;得益于政府打造科技孵化器和科技革新基金的支持,使科技小企业成为促进上海科技革新的一支生气勃勃的力量。第二,都市型工业小企业飞速崛起。都市型工业是以大都市独特的信息、人才、技术、资金等社会资源为依托,以商品设计、技术开发和加工制造为主体,以都市型工业园区为载体,低能耗、低物耗、少污染、少占地,适合在都市进步,可以与城市功能和生态环境相协调的新兴工业。它主要涉及合适小企业进步的服饰服装、电子信息商品加工制造、食品加工制造、包装设计和印刷、室内装饰装修、化妆品及洗涤用品制造、珠宝钻石等工艺美术品、旅游商品及健身器材制造、钟表制造,与其他符合都市型工业特点的新兴行业。2001年,全市有都市工业型小企业6000多家,完成产值比上年增长8.5%,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6.1%;达成收益52亿元,同比增长18.7%。上海中心10个区已有140余家国有老企业通过资产重组,改建成157个都市型工业园区,建筑面积超越200万平米,吸引了500多家里小企业入驻。都市型工业小企业的进步还形成了各区县一业特强、错位角逐、优势互补、协同进步的新格局,成为体现上海经济活力的闪光点。第三,社区服务型小企业闯出新路。社区服务蕴藏着巨大的商业机会,是个具备广阔进步空间的新兴产业。上海结合建设“4050”工程,通过提供创业指南、技能培训、税收打折等政策手段,引导下岗职工以社区为依托,以市场需要为导向,通过进步非合法劳动组织来创办社区服务型小企业。2001年,上海开始营业指导中心认定非合法劳动组织5113户,平均每月以13%的速度递增;全市非合法劳动组织累计有1.1万多个,从业职员近17万人,已有538个非合法劳动组织进步为社区服务型小企业。


    3、推进产业进步有哪些用途愈来愈强


    上海小企业在进步新兴产业、优化产业结构上有哪些用途日益显现,不可低估。特别是在科技服务、信息咨询、市场中介经纪代理等新兴行业和一些技术、资金含量较高的新兴制造业,小企业占据了非常大比重。新兴产业的进步,体现了小企业体制、机制的优势,适应了经济进步和市场需要,有益于优化上海产业结构。

    2001年,全市有服务业小企业7.3万户,从业职员68万名;与1999年相比,户数增加了1.4倍,从业职员增加了2.3倍,营业收入和实收资本分别增长0.5倍和0.8倍。特别是从事科技服务、信息咨询、市场中介服务等新兴的经济和社会服务业的小企业进步迅猛。1999年以来,户数增加了1.4倍,从业职员增加了2.3倍,其中经营现代服务业的私营小企业户数同比增加了50%。这充分折射出,上海经济的持续进步和中国加入WTO的新形势为服务业小企业提供了飞速发展的环境和机会。服务业小企业的崛起,适应了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民经济进步的需要,增加了上海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和综合竞争优势。


    同时,全市第二产业小企业户数增长9.6%,尤其是二产小企业的资产规模总量飞速扩张,达到3316.5亿元,比上年猛涨了66.8%;户均拥有资本也由上年的236.9万元提升到360.6万元。新增加的绝大部分是环保产品研发和制造等技术、资本含量较高的这种制造业小企业。这表明,有远见的创业人士已开始将投资方向从传统的、低层次的三产和二产范围,转到科技、资本含量更高的新兴的第二产业,有益于推进上海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上海制造业水平,也适应了进步这一产业所需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较多的特征。


    2001年,上海分布在1、2、三产业的小企业户数所占全部小企业的比重,已经由2000年的0.5%、20.4%和79.1%调整为0.5%、20.9%和78.6%,第二产业提升了0.5个百分点。


    3、存在三个主要问题


    1、小企业的实收资本常见不足


    2001年上海小企业的户均规模为:从业职员24人,营业收入283.5万元,资产165.1万元。大体上看,上海的小企业实力较弱,竞争优势不强。从企业种类察看,国有和集体小企业人均资本只有6.4万元和3.7万元,私营小企业人均拥有资本仅4.9万元。资金的缺少,使得海量小企业在生产经营、产品研发和技术改造上顾此失彼,已经成为制约小企业进步的突出矛盾。


    2、公有资本可退出的空间非常大


    现在上海公有制小企业的资本构成中公有资本仍占绝对比重。在国有小企业的资本中,公有资本比重平均为72.4%,其中国有资本占70.1%,集体资本占2.3%;集体小企业的公有资本比重平均为78.1%,其中国有资本占4.4%,集体资本占73.7%。以此比率推算,全市国有和集体小企业累计分别有4721亿元国有资本和6277亿元集体资本。而且,这类区县公有制小企业绝大部分分布在普通的角逐性范围中。这样来看,现在上海小企业中可退出的公有资本数目巨大。结合国有经济结构和布局调整,加强力度,加快节奏,推进区县小企业公有资本的有序退出,是一项艰巨而又繁重的改革任务。


    3、公有制小企业经济效益仍比较低


    上海公有制小企业的经营能力大体上有所提升,但经济效益低下,特别是公有制工业小企业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从投入产出的效率看,公有制小企业与私营小企业存在较大差距。国有和集体小企业每万元资产与达成万元营业收入之比分别是1:1.83和1:1.24;而私营小企业高达1:5.17,分别是国有小企业的2.83倍,集体小企业的4.17倍。再以人均营业收入比较,私营小企业为12.251万元/人,也分别高于国有小企业1万元/人、集体小企业1.8万元/人。经济效益的差距,集中暴露出公有制小企业体制、机制不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矛盾。因此,加快企业机制转换,进行规范革新,提升经济效益,是深化改革的一项要紧任务。


    4、促进小企业改革和进步的建议


    展望将来,上海小企业将继续维持好的进步态势。预计到“十五”期末,小企业的规模总量、经营能力、综合素质,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用途将进一步提高。小企业将继续成为吸纳就业职员的重点,吸引社会投资的热门;科技型、都市型、社区服务型和社会中介类小企业将继续飞速发展;小企业的结构布局将进一步优化;小企业中的公有资本比率将继续降低,非公有制和混合所有制将成为小企业的主要形态。

    为了进一步提高小企业的地位和用途,要针对现在存在的矛盾,采取积极的改革手段,着力解决进步中的深层次问题。


    1、缓解资金矛盾,增强小企业的竞争优势


    现在,上海小企业在进步中已凸现出资本短缺、实力较弱的矛盾。为增强入世后小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一是要切实转换政府职能,发挥行业协会在指导、协调小企业进步中的积极推动作用,帮助小企业降低投资风险,加快向“小而强”、“小而特”、“小而专”、“小而精”的方向进步,形成与大企业配套协作的产业链,增强进步后劲。二是要进一步健全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强化服务功能,采取打造风险投资资金,增加贷款担保金筹备,拓展专业担保机构、市和区县担保组织、企业互助担保等多形式的贷款担保等渠道来缓解困扰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小企业、都市型工业小企业、社区服务型小企业和农业小企业进步的资本不足问题,推进上海小企业更快地进步壮大。三是市、区政府和行业协会要引导具备核心竞争优势和进步潜力的小企业与大企业、大集团及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通过“靠大联大”,把产业资本和科技资本、常识资本结合起来,壮大资金规模,增强技术革新和市场发展能力。

    2、结合国有经济调整,加快公有资产有序退出


    现在上海公有制小企业的资本构成中公有资本仍占绝对比重,具备巨大的退出空间。加强对小企业的改制力度,推进投资主体多样化,是促进国有资本退出的有效渠道之一。第一,以深化企业改革为抓手,大力推进区县综合改革。针对公有制小企业大多分布在区域,而且基本没关系国计民生的要紧行业的实质状况,把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推进区县国有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结合起来,采取小企业市场化的兼并重组、产权出售、开放股权、出租承包、拍卖变现等方法,推进更多的国有、集体资产有计划、有步骤地退出一般角逐性行业。第二,大力推进股份制改革,进步混合经济。要依据现代企业规范的需要,推行跨区域、跨行业、跨部门、跨所有制的企业资产重组,一方面推进小企业的国有资本向其他优势行业、优势企业参股,稀释国有资本比率;其次吸引其他社会资本置换小企业的国有存量资本,逐步降低小企业的国有资产总量,达成国有资本的尽快退出。第三,腾出空间,大力吸引民间投资。要健全和落实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小企业的改组、改制和改革的政策,通过投资主体多样化改造,盘活和退出国有资本;特别要鼓励大学毕业生、国有企事业单位富裕的技术及管理职员、自然人和下岗职工出资置换国有小企业资产,创办非公有制小企业。


    3、深化企业改革,尽快提升公有制小企业的经济效益


    加强企业改革力度是促进公有制小企业尽快提升经济效益,在市场角逐中获得进步的根本渠道。第一,加强企业改革、转制力度,促进公有制小企业财产、组织规范革新,健全法人治理结构,优化资本结构,加快转换经营机制,增强企业活力。第二,进一步健全政策,切实解决债务处置和职员分流难点,帮助国有小企业解脱历史包袱,提升应付加入WTO后的市场角逐实力。第三,深化企业内部改革,打造适应市场经济的企业劳动人事、用工和分配规范与经营者勉励、约束规范,充分调动经营者和劳动者办好企业的积极性。第四,采取积极有效的手段,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减少生产和经营本钱,加快技术开发和技术改造,尽快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通过上述手段,发挥公有制小企业在推进上海改革开放、促进经济进步中的领头羊用途。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专业院校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4 中国考试人事网(https://www.bzgdwl.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1

  • 中国考试人事网微博

  • 中国考试人事网

首页

财经

建筑

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