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天空时,什么都比你高,你会自卑;俯瞰大地时,什么都比你低,你会自负;只有放宽视线,把天空和大地尽收眼底,才能在苍穹泛土之间找到你真的的地方。无须自卑,不要自负,坚持自信。智学网高中三年级频道为你整理了《高中三年级数学必学四要点汇总》,欢迎阅读,祝愿天下所有些学子们都能获得的成绩!
1.高中三年级数学必学四要点汇总
1、函数的值域取决于概念域和对应法则,不论使用何种办法求函数值域都应先考虑其概念域,求函数值域常用办法如下:
直接法:亦称察看法,对于结构较为简单的函数,可由函数的分析式应用不等式的性质,直接察看得出函数的值域.
换元法:运用代数式或三角换元将所给的复杂函数转化成另一种简单函数再求值域,若函数分析式中含有根式,当根式里一次式时用代数换元,当根式里是二次式时,用三角换元.
反函数法:借助函数f与其反函数f-1的概念域和值域间的关系,通过求反函数的概念域而得到原函数的值域,形如的函数值域可使用此法求得.
配办法:对于二次函数或二次函数有关的函数的值域问题可考虑用配办法.
不等式法求值域:借助基本不等式a+b≥[a,b∈]可以求某些函数的值域,不过应注意条件“一正二定三相等”有时需用到平方等方法.
辨别式法:把y=f变形为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借助“△≥0”求值域.其题型特点是分析式中含有根式或分式.
借助函数的单调性求值域:当能确定函数在其概念域上的单调性,可使用单调性法求出函数的值域.
数形结合法求函数的值域:借助函数所表示的几何意义,借用于几何办法或图象,求出函数的值域,即以数形结合求函数的值域.
2、求函数的最值与值域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求函数最值的常用办法和求函数值域的办法基本上是相同的,事实上,假如在函数的值域中存在一个最小数,这个数就是函数的最小值.因此求函数的最值与值域,其实质是相同的,只不过提问的角度不同,因而答卷的方法就有所相异.
如函数的值域是,但此函数无值和最小值,只有在改变函数概念域后,如x>0时,函数的最小值为2.可见概念域对函数的值域或最值的影响.
3、函数的最值在实质问题中的应用
函数的最值的应用主要体目前用函数常识求解实质问题上,从文字表述上常常表现为“工程造价最低”,“收益”或“面积”等很多现实问题上,求解时要特别关注实质意义对自变量的制约,以便能正确求得最值.
2.高中三年级数学必学四要点汇总
复数的定义:
形如a+bi的数叫复数,其中i叫做虚数单位。全体复数所成的集合叫做复数集,用字母C表示。
复数的表示:
复数一般用字母z表示,即z=a+bi,这一表示形式叫做复数的代数形式,其中a叫复数的实部,b叫复数的虚部。
复数的几何意义:
复平面、实轴、虚轴:
点Z的横坐标是a,纵坐标是b,复数z=a+bi可用点Z表示,这个打造了直角坐标系来表示复数的平面叫做复平面,x轴叫做实轴,y轴叫做虚轴。显然,实轴上的点都表示实数,除原点外,虚轴上的点都表示纯虚数
复数的几何意义:复数集C和复平面内所有些点所成的集合是一一对应关系
这是由于,每个复数有复平面内惟一的一个点和它对应;反过来,复平面内的每个点,有惟一的一个复数和它对应。
这就是复数的一种几何意义,也就是复数的另一种表示办法,即几何表示办法。
复数的模:
复数z=a+bi在复平面上对应的点Z到原点的距离叫复数的模,记为|Z|,即|Z|=
虚数单位i:
它的平方等于-1,即i2=-1;
实数可以与它进行四则运算,进行四则运算时,原有加、乘运算律仍然成立
i与-1的关系:i就是-1的一个平方根,即方程x2=-1的一个根,方程x2=-1的另一个根是-i。
i的周期性:i4n+1=i,i4n+2=-1,i4n+3=-i,i4n=1。
复数模的性质:
复数与实数、虚数、纯虚数及0的关系:
对于复数a+bi,当且仅当b=0时,复数a+bi是实数a;当b≠0时,复数z=a+bi叫做虚数;当a=0且b≠0时,z=bi叫做纯虚数;当且仅当a=b=0时,z就是实数0。
3.高中三年级数学必学四要点汇总
两个复数相等的概念:
假如两个复数的实部和虚部分别相等,那样大家就说这两个复数相等,即:假如a,b,c,d∈R,那样a+bi=c+di
a=c,b=d。特殊地,a,b∈R时,a+bi=0
a=0,b=0.
复数相等的充要条件,提供了将复数问题化归为实数问题解决的渠道。
复数相等特别提醒:
一般地,两个复数只能说相等或不相等,而不可以比较大小。假如两个复数都是实数,就能比较大小,也只有当两个复数全是实数时才能比较大小。
解复数相等问题的办法步骤:
把给的复数化成复数的规范形式;
依据复数相等的充要条件解之。
4.高中三年级数学必学四要点汇总
1、集合的定义
集合是数学中最原始的不概念的定义,只能给出,描述性说明:某些拟定的且不一样的对象集合在一块就称为一个集合。组成集合的对象叫元素,集合一般用大写字母A、B、C、…来表示。元素常用小写字母a、b、c、…来表示。
集合是一个确定的整体,因此对集合也可以如此描述:具备某种属性的对象的全体组成的一个集合。
2、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有是和不是两种:
元素a是集合A,记做a∈A;元素a不是集合A,记做a?A。
3、集合中元素的特质
确定性:设A是一个给定的集合,_是某一具体对象,则_或者是A的元素,或者不是A的元素,两种状况必有一种且只有一种成立。比如A={0,1,3,4},可知0∈A,6?A。
互异性:“集合张的元素需要是互异的”,就是说“对于一个给定的集合,它的任何两个元素都是不一样的”。
无序性:集合与其中元素的排列次序无关,如集合{a,b,c}与集合{c,b,a}是同一个集合。
4、集合的分类
集合科依据他含有些元素个数的多少分为两类:
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如“方程3_+1=0”的解组成的集合”,由“2,4,6,8,组成的集合”,它们的元素个数是可数的,因此两个集合是有限集。
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如“到平面上两个定点的距离相等于所有点”“所有些三角形”,组成上述集合的元素不可数的,因此他们是无限集。
特别的,大家把不含有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错F,如{|R|+1=0}。
5、特定的集合的表示
为了书写便捷,大家规定容易见到的数集用特定的字母表示,下面是几种容易见到的数集表示办法,请牢记。
全体非负整数的集合一般简称非负整数集,记做N。
非负整数集内排出0的集合,也称正整数集,记做N_或N+。
全体整数的集合一般简称为整数集Z。
全体有理数的集合一般简称为有理数集,记做Q。
全体实数的集合一般简称为实数集,记做R。
5.高中三年级数学必学四要点汇总
1、圆柱体:
表面积:2πRr+2πRh体积:πR2h
2、圆锥体:
表面积:πR2+πR[的平方根]体积:πR2h/3V=abc
5、棱柱
S-底面积h-高V=Sh
6、棱锥
S-底面积h-高V=Sh/3
7、棱台
S1和S2-上、下底面积h-高V=h[S1+S2+^1/2]/3
8、拟柱体
S1-上底面积,S2-下底面积,S0-中截面积
h-高,V=h/6
9、圆柱
r-底半径,h-高,C—底面周长
S底—底面积,S侧—侧面积,S表—表面积C=2πr
S底=πr2,S侧=Ch,S表=Ch+2S底,V=S底h=πr2h
10、空心圆柱
R-外圆半径,r-内圆半径h-高V=πh
11、直圆锥
r-底半径h-高V=πr^2h/3
12、圆台
r-上底半径,R-下底半径,h-高V=πh/3
13、球
r-半径d-直径V=4/3πr^3=πd^3/6
14、球缺
h-球缺高,r-球半径,a-球缺底半径V=πh/6=πh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