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高中后,不少新生有如此的心理落差,比自己成绩出色的大有人在,极少有人注意到我们的存在,心理因此失衡,这是正常心理,但应尽快进入学习状况。智学网高中一年级频道为正在好好学习的你整理了《高中一年级物理上册必学三革新教材》,期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一年级物理上册必学三革新教材(一)
教学目的
1、常识与技能
了解平抛运动的特征是初速度方向水平,只有竖直方向受重力用途,运动轨迹是抛物线;
了解平抛运动形成的条件;
理解平抛运动是匀变速运动,其加速度为g;
会用平抛运动规律解答有关问题。
2、过程与办法
在常识教学中应同时进行科学研究过程教育,本节课以研究平抛物体运动规律为中心所展开的课堂教学,应突出一条研究物理科学的一般思想办法的主线:
察看现象→初步剖析→猜测实验研究→得出规律→重复实验→辨别结论→追求统一。
借助已知的直线运动的规律来研究复杂的曲线运动,渗透物理学“化曲为直”“化繁为简”的办法及“等效代换”正交分解”的思想办法;
在实验教学中,进行控制的思想办法的教育:从实验的设计、装置、操作到数据处置,所有环节都应进行多方面实验思想的教育,“实验的精髓在于控制”的思想,在乎抛物体实验中很突出。如装置中斜槽末端应维持水平的控制;木板要竖直放置的控制;操作上强调小球每次都从斜槽同一高度处由静止开始释放的控制;在测量小球地方时对实验误差的控制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重复多次实验,进行共性剖析、总结分类,达到辨别结论的教育目的,同时还能进行理论联系实质的教育。
在理解平抛物体运动规律是受恒力的匀变速曲线运动时应注意到“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这方面的问题,国内东汉的王充历尽心血三十年写成《论衡》一书,全书三十卷八十五篇约三十万字,已有精辟论述,以此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和刻苦学习、勤奋工作精神的美德教育。
教学重难题
1、教学重点:平抛运动的特征和规律;学习和借鉴本节课的研究办法。
2、教学难题:平抛运动的规律。
教学工具
多媒体、板书
教学过程
1、实验目的
1.用实验的办法描出平抛运动的轨迹.
2.判断平抛运动的轨迹是不是为抛物线.
3.依据平抛运动的轨迹求其初速度.
2、实验原理
1.借助追踪法逐点描出小球运动的轨迹.
2.打造坐标系,假如轨迹上各点的y坐标与x坐标间的关系具备y=ax2的形式,则轨迹是一条抛物线.
3、实验器材
斜槽、小球、方木板、铁架台、坐标纸、图钉、重垂线、三角板、铅笔、刻度尺.
4、实验步骤
1.安装调平
将带有斜槽轨道的木板固定在实验桌上,其末端伸出桌面外,轨道末端切线水平,如图所示.
2.建坐标系
用图钉将坐标纸固定于竖直木板的左上角,把木板调整到竖直地方,使板面与小球的运动轨迹所在平面平行且挨近,把小球放在槽口处,用铅笔记下小球在槽口时球心在木板上的投影点O,O点即为坐标原点,用重垂线画出过坐标原点的竖直线,作为y轴,画出水平向右的x轴.
3.确定球的地方
将小球从斜槽上某一地方由静止滑下,小球从轨道末端射出,先用双眼粗略确订做平抛运动的小球在某一x值处的y值,然后让小球由同一地方自由滚下,在粗略确定的地方附近用铅笔较准确地描出小球通过的地方,并在坐标纸上记下该点.用同样的办法确定轨迹上其他各点的地方.
4.描点得轨迹
拿下坐标纸,将坐标纸上记下的一系列点,用平滑曲线连起来,即得到小球平抛运动轨迹.
5、数据处置
1.计算初速度
在小球平抛运动轨迹上选取分布均匀的六个点——A、B、C、D、E、F,用刻度尺、三角板测出它们的坐标,并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已知g值,借助公式y=2gt2和x=v0t,求出小球做平抛运动的初速度v0,后算出v0的平均值.
2.验证轨迹是抛物线
抛物线的数学表达式为y=ax2,将某点的坐标x、y代入上式求出常数a,再将它他点的坐标代入此关系式看看等式是不是成立,若等式对各点的坐标近似都成立,则说明所描绘的曲线为抛物线.
6、误差剖析
1.斜槽末端没调水平,小球离开斜槽后不做平抛运动.
2.确定小球运动的地方时不准确.
3.量取轨迹上各点坐标时不准确.
7、需要注意的地方
1.实验中需要调整斜槽末端的切线水平.
2.方木板需要处于竖直平面内,固定时要用重垂线检查坐标纸竖线是不是竖直.
3.小球每次需要从斜槽上同一地方滚下.
4.坐标原点不是槽口的端点,应是小球出槽口时球心在木板上的投影点.
5.小球开始滚下的地方高度要适中,以使小球平抛运动的轨迹由坐标纸的左上角一直到达右下角为宜.
6.在轨迹上选取离坐标原点O点较远的一些点来计算初速度.
高中一年级物理上册必学三革新教材(二)
教学目的
常识与技能
1.依据有关实验器材,设计实验并熟练操作.
2.会运用已学常识处置纸带,求各点瞬时速度.
3.会用表格法处置数据,并合理猜想.
4.巧用v—t图象处置数据,察看规律.
5.学会画图象的一般办法,并可以用简洁语言进行讲解.
过程与办法
1.初步学习依据实验需要设计实验,完成某种规律的探究办法.
2.对打出的纸带,会用近似的办法得出各点的瞬时速度.
3.初步掌握依据实验数据进行猜测、探究、发现规律的探究办法.
4.认识数学化繁为简的工具用途,直观地运用物理图象展示规律,验证规律.
5.通过实验探究过程,进一步熟练打点计时器的应用,体验瞬时速度的求解办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小车运动的设计,培养学生积极主动考虑问题的习惯,并训练其考虑的全方位性、准确性与逻辑性.
2.通过对纸带的处置、实验数据的图象展示,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能使学生灵活地运用科学办法来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提升革新意识.
3.在对实验数据的猜测过程中,提升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4.在对现象规律的语言讲解中,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体现了各学科之间的系,可引申到各事物间的关联性,使自己融入社会.
5.通过历程实验探索过程,体验运动规律探索的办法.
教学重难题
教学重点
1.图象法研究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2.对运动的速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探究
教学难题
1.各点瞬时速度的计算.
2.对实验数据的处置、规律的探究.
教学工具
多媒体、板书
教学过程
1、实验目的
1.进一步训练用打点计时器
2.借助v-t图象处置数据,并据此判断物体的运动性质
3.能依据实验数据求加速度
2、实验器材
打点计时器、一端附有定滑轮的长木板、小车、纸带、细绳、钩码、刻度尺、导线、交流电源.
3、实验原理
1.借助打点计时器所打纸带的信息,代入计算式
即用以n点为中心的一小段位移的平均速度代替n点的瞬时速度.
2.用描点法作出小车的v-t图象,依据图象的形状判断小车的运动性质.若所得图象为一条倾斜直线则表明小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3.借助v-t图象求出小车的加速度.
4、实验步骤
1.如图所示,把附有滑轮的长木板放在实验桌上,并使滑轮伸出桌面,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上没滑轮的一端,连接好电路.
2.把一条细绳拴在小车上,使细绳跨过滑轮,下边挂上钩码,把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并把纸带的一端固定在小车的后面.
3.把小车停在挨近打点计时器处,接通电源后,释放小车,让小车拖着纸带运动,打点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下一列小点.
4.换上新的纸带,重复实验两次.
5.增减所挂钩码,按以上步骤再做两次实验.
5、数据处置
1.表格法
从几条纸带中选择一条比较理想的纸带,舍掉开始一些比较密集的点,在后面便于测量的地方找一个点,作为计数始点,将来依次每五个点取一个计数点,并标明0、1、2、3、4…测量各计数点到0点的距离x,并记录填入表中,如图所示.
分别计算出与所求点相邻的两计数点之间的距离Δx1、Δx2、Δx3…
计算平均速度,用平均速度代替有关计数点的瞬时速度,填入上面的表格中.
依据表格中的数据,剖析速度随时间如何变化.
2.图象法
在坐标纸上打造直角坐标系,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速度,并依据表格中的数据在坐标系中描点.
画一条直线,让这条直线通过尽量多的点,不在线上的点均匀分布在直线的两侧,偏差比较大的点忽视不计,如图所示
察看所得到的直线,剖析物体的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据所画v-t图象求出其斜率,就是小车运动的加速度.
6、误差剖析
1.木板的粗糙程度不同,摩擦不均匀.
2.依据纸带测量的位移有误差,从而计算出的瞬时速度有误差.
3.作v-t图象时单位选择不适合或人为作图不准确带来误差.
7、需要注意的地方
1.开始释放小车时,应使小车挨近打点计时器.
2.先接通电源,等打点稳定后,再释放小车.
3.打点完毕,立即断开电源.
4.选取一条点迹明确的纸带,适合抛弃点密集部分,适合选取计数点,弄了解所选的时间间隔T等于多少秒.
5.要预防钩码落地,防止小车跟滑轮相碰,当小车到达滑轮前准时用手按住.
6.要区别打点计时器打出的计时点和人为选取的计数点,一般在纸带上每隔4个点取一个计数点,即时间间隔为t=0.02×5s=0.1s.
7.在坐标纸上画v-t图象时,注意坐标轴单位长度的选取,应使图象尽可能分布在较大的坐标平面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