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是目前国内对外贸易进步面临的要紧课题。在讲解加工贸易与价值链理论基础上,剖析了东莞加工贸易近况、问题及产生问题是什么原因,最后提出了东莞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对策。
东莞 加工贸易 转型升级 价值链 理论。
广东东莞作为国内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加工贸易很发达,在其经济进步中具备要紧用途。但东莞加工贸易在全球贸易价值链中处于中低端, 在国际环境发生变化、国内生产本钱上升的状况下,丧失本钱优势的东莞加工贸易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巨大重压。
1、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内涵界定及价值链理论。
国际上对加工贸易的概念并不清楚,依据《国际贸易实务与合同全书》的概念,所谓加工贸易是指一国或一区域借助外商直接投资的贸易方法, 大家常说的来料加工与来料装配是加工贸易的两种主要方法。[1].
(一)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内涵。
进入经济全球化年代,在整个国际贸易中,不同环节所承担的任务推荐着不同价值,一般而言,越是接近商品设计等富含技术含量的环节, 其占有些价值就越高,而承担的任务越简单,所能获得的价值也越少。对任何一个国家或区域来讲, 尽可能将自己在国际贸易分工中的地位向上游进步, 是其进步对外贸易的要紧追求。加工贸易的转型包含多层意义,既有增加加工贸易主体,鼓励更多民营企业参与加工贸易的需要,也有加强国内采购率,转变很多进口进步方法的需要,进而加强加工贸易对国内经济进步的带动用途。加工贸易的升级是努力推进加工贸易向产业上游进军, 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使加工贸易可以带来更大的价值,以较少的资源投入获得更高价值产出。
(二)价值链理论。
价值链理论最早由美国人波特在其著作《角逐优势》中提出,其以企业为研究对象,将企业经营活动分成一个个活动单元,对应于价值链上的不同环节,企业的价值就是由一个个活动单元的价值创造达成, 每个单元的活动都与企业的价值创造有着密切关系,并一同形成一条价值链。后来,古特以波特的价值链理论为基础,从企业范围向国家拓展,每一个国家或每一个区域在全球贸易中占据着每个都不一样的地位, 其在全球价值创造中饰演着不一样的角色, 与公司在价值链系统中的地位与和价值链系统中其他链条的联系程度决定了其竞争优势一样,一国或一区域在价值链中的地位,也决定了该国或该区域的竞争优势。古特对价值链理论的应用,突破了波特局限于企业竞争优势的范畴,对价值链的健全和价值链理论的广泛运用具备突出贡献。
在加工贸易等国际贸易范围, 价值链理论可以更好地剖析加工贸易在国际贸易价值链中所处的地位与加工贸易每个环节企业在加工贸易价值链上的地位。[2]对于东莞的加工贸易进步而言,剖析加工贸易每个环节的价值, 看清自己在整个加工贸易价值链中的环节, 可使东莞达成其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有愈加明确的目的与努力方向。
2、东莞加工贸易进步格局。
东莞是国内加工贸易进步比较早且比较发达的地方,形成了比较健全的加工贸易体系,在全球加工贸易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
(一)加工贸易是东莞对外贸易的主要内容。
加工贸易是东莞对外贸易的开端,到了现在,加工贸易依旧是东莞对外贸易的主力军。2013 年东莞对外贸易总额为1530 亿USD,增长5.9%,加工贸易方法进出口1120.9 亿USD,增长3.3%,占同期东莞外贸进出口总值的73.2%。事实上,无论是在东莞的进出口总额、出口总额还是进口总额中,加工贸易所占比重都远远超越一般贸易。2013 年,一般贸易在东莞对外贸易中的比重仅为19.2%。可以说,加工贸易是东莞对外贸易的主要内容,而且在将来较长期内,加工贸易的要紧地位依旧很难撼动。
(二)加工贸易是东莞经济的主要动力。
东莞的加工贸易进步历史十分悠久, 从20 世纪70 年代的“三来一补”开始,在80 年代逐步形成了服饰、纺织、玩具、制鞋、箱包等传统制造产业,90 年代又在日韩和台湾区域IT 企业的OEM 模式下形成了计算机代工产业。进入新世纪将来,东莞的加工贸易在其经济构成中占有要紧地位,成为东莞经济进步的主要动力。
(三)加工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传统商品加工贸易。
东莞加工贸易中初级商品所占比重较大,家具、玩具、纺织服饰及鞋等初级商品是其对外出口的主要商品,这类价值较低的初级商品、传统商品多以国际代工(OEM)为主。以2013 年为例,东莞纺织服务、鞋类、玩具、家具等四大传统商品的加工贸易总额为863 亿USD,占出口总额的72%,在东莞的对外贸易中,传统商品加工贸易依旧是主角。
(四)加工贸易进步的主导力量是港澳台商投资。
东莞与香港只隔了深圳, 与香港有着天然的联系, 改革开放之初, 在中央政府海量打折政策的吸引下,港澳台商对广东的投资大幅增加,东莞借助其有利地形, 也获得了其中相当的份额。从东莞的状况来看,港澳台、欧美、日本、东盟和韩国是东莞非常重要的5个合伙人, 这5 个区域的直接投资占到东莞的90%以上,2013 年与上述5 个伙伴间的贸易总额达1158 亿USD,其中香港是东莞最大的出口市场,台湾是东莞最大的进口市场。
(五)加工贸易的主要方法是进料加工。
在东莞外贸的刚开始进步阶段, 来料加工基本上是其对外贸易的主要方法,从1978 年香港商人在东莞兴办加工厂开始,到台资与欧美等国资本的很多进入,东莞来料加工贸易获得了很大进步。在进入新世纪将来,进料加工这种企业收益更高的加工贸易模式在东莞逐步取代来料加工成为东莞加工贸易的主要方法。1995年,东莞加工贸易中,来料加工占比是67.8%,到2002年降低到49.1%, 进料加工贸易初次超越来料加工。
2006 年进料加工贸易的比率进一步上升到61.2%,2008 年、2009 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 东莞进料加工有所降低,但随后又进一步上升,2012 年、2013 年东莞进料加工比重分别达到72.4%、74.5%。不难看出,近十年来,东莞的进料加工贸易进步十分飞速,企业也愈加看重进料加工形式, 尤其是在国内用工本钱和人民币升值的状况下,企业通过进料加工,就近获得原材料,对企业减少生产本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3、东莞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人民币升值明显,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渐渐失去了价格角逐优势, 东莞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但东莞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
(一)加工贸易企业缺少转型升级意识。
在全球贸易价值链条中, 东莞的加工贸易处于低端,高附加值的商品极少。虽然东莞有的加工企业主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严峻性, 但大多数加工企业对转型升级存在信心不足的问题, 对转型升级的前景顾虑重重。[3]一方面,部分加工贸易企业对国家产业政策倒逼转型的形势认识不清,有做一年算一年、做一天就赚一天的想法,对转型升级的目的、不转型升级的后果没清醒认识, 导致这类企业对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观望。其次, 部分加工贸易企业存在紧急的依靠心理,对转型升级顾虑重重。
(二)转型升级本钱重压加强。
东莞加工贸易在国际市场上靠打价格战来抢市场,然而近年来加工贸易企业生产本钱大幅上升,以往极具竞争优势的比较优势正在消失。2010 年,东莞与广东其他区域一样出现了紧急的用工荒, 为了缓解用工荒,广东提升了最低薪资标准,全省企业用工本钱常见上涨20%左右。在此状况下,想进行转型升级的加工贸易企业,不能不考虑在愈加高的用工本钱、土地本钱面前,转型升级的本钱将会是以前的数倍。
(三)表现出强烈的飞地效应。
东莞绝大部分加工贸易企业在价值链中以底价值的生产装配环节为主, 这缘于外资企业在东莞的投资办厂,主如果重视当地的地点和低廉本钱,作为企业的飞地进行建设。相对于企业总部所在地,飞地生产对技术水平需要极低,大多生产附加值低的商品。这类企业一般不在当地进行原材料和零部件采购, 与当地企业的关联度低, 不拥有对东莞当地的技术溢出效应与示范效应。[4]可以说,除去有限的税收贡献,这类企业对当地经济进步的贡献并不大, 非常难飞速融入转型升级的环境中去。
(四)核心技术品牌转型升级的力量不强。
东莞加工贸易的产业链条短、延伸性差。虽然从最开始只能生产简单产品, 到目前也可以参与部分商品的设计,获得了肯定的效果。但从整体而言,东莞加工贸易并没从价值链末端前移,缺少核心技术品牌,转型升级的力量并不强。一方面,设计、研发、服务等环节是销售链中价值更高的环节, 向着这类环节进行转型升级才大概为企业取得更好的进步, 但东莞加工贸易企业多数依旧是以OEM、ODM 为主, 对商品的设计、研发、销售和服务环节参与不多,想要转型到这类高附加值的环节上去并不是易事。其次,多数加工贸易企业的核心零部件主要依靠进口, 没办法让自己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提供商, 达成转型升级的成功率要低多得。
4、推进东莞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现在, 东莞大部分加工贸易企业都处于全球价值链的末端,处于微笑曲线的低谷。达成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从价值链末端向价值链中上游前进,是东莞加工贸易企业进步的势必需要。针对目前东莞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存在的问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一)明确东莞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目的与路径。
1.东莞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目的。总体而言,将加工贸易产业从价值链低端向高档挺进,从OEM 的贴牌生产向自主品牌进步, 从制造型企业向创造型企业转变,应该是东莞加工贸易转型的目的。一方面,要引导加工贸易企业不断延伸产业链,向上游或下游挺进。其次,加强来料加工向料件国产化转变,以节省企业资金,提升东莞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
2.东莞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路径。从现在来看,东莞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路径有3、 一是达成来料加工到进料加工的转变, 抓住新一轮国际分工中发达国家将资本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企业向外转移的机会,淘汰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企业。二是达成“三来一补”到三资企业的转型,参与国际产业链分工,通过自己技术研发参与到全球价值的高附加值环节。三是达成“设计加生产”的经营管理模式转型,使企业拥有我们的核心技术及商品的议价权。
(二)推进东莞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具体做法。
1.积极培育高附加值当地民营企业,推进向高价值链前移。东莞加工贸易企业主体是外商投资企业,在加工贸易经济中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民营经济在加工贸易中的占比只有10%, 这种失衡状况不利于东莞经济的健康持续平稳发展。在2008 年金融危机之后, 大规模的外资企业撤出, 使东莞经济进步遭受重创, 对东莞这种紧急依靠外资企业的进步模式敲响了警钟。应该积极引导民营企业进行技术改造,通过拓展有效的产学研结合, 创造更多的民营企业合作交流平台,提高民营企业技术水平,提升其市场竞争优势,为民营企业进入加工贸易范围奠定基础。通过扩大民营企业对加工贸易的参与,改变东莞加工贸易主体结构。
2. 加大品牌策略, 达成产业链从OEM 到ODM转型东莞加工贸易要达成从OEM(贴牌生产)到ODM(委托设计生产)转型,一方面,要提升企业的品牌意识,促进企业从宁愿贴牌生产、薄利多销的思维中跳出来,逐步树立我们的企业品牌;其次,要增强企业品牌创建能力, 从企业进步策略的高度与长远角度出发,在充分认清企业自己优劣势的基础上,拓展品牌创建活动,防止企业品牌的大起大落。尤其是要发挥行业协会的职能,拓展行业品牌创建的交流平台建设,通过行业的规模效益, 加速加工贸易企业品牌创建速度与水平。[6]
3. 以打折的税收政策推进中间商品当地化策略,提升价值链联动效应。现行政策规定,对加工贸易企业的进口料件不征收增值税, 从国内采购的相同料件却征收增值税,致使出现国内市场本来可以买到料件,加工贸易企业依旧花外汇从海外采购。达成加工贸易企业中间商品的当地化, 有益于提升企业的技术溢出效应与示范效应, 加之近年来国内企业技术加工能力的提升,完全可以满足加工贸易企业的料件需要。为此,要从政策上鼓励加工贸易企业从国内采购料件, 达成加工贸易料件的国内海外采购同一税收政策; 推进中间商品的当地化,提升加工贸易产业的配套率,放大价值链联动效应。
4.鼓励外资企业的核心技术转移,延伸价值链。要鼓励外资企业向当地企业转移核心技术,一方面,打造好的常识产权保护环境, 并颁布相应的打折补偿手段,让外资企业能主动转移核心技术;其次,提升外资企业的准基础知识槛,保证外资企业技术水平,如限制低技术含量企业、不想转移核心技术企业的落户等。
[1]曾贵,钟坚。全球生产互联网中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路径探讨[J].软科学,2011(2):62-73.
[2]罗建兵。加工贸易产业升级与国内价值链构建[J].财经科学,2011(2):98-104.
[3]房慧玲。广东“双转移”的重头戏:推进加工贸易转移———关于广东加工贸易转移研究[J].南方经济,2010(2):74-81.
[4]龚惟平,董华。珠三角加工贸易企业升级转型研究[J].产经评论,2010(6):34-43.
[5]王晓红。积极进步加工贸易着力推进升级转型[J].国际贸易,2010(1):32-37.
[6]张冰.台湾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及启示[J].对外经贸实务,2011(5):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