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课程思政内生素材挖掘与落实机制探讨

点击数:952 | 发布时间:2024-11-09 | 来源:www.fwwfv.com

    自2014年上海作为试点率先推行思政教育改革开始,之后的两年全国各地高校纷纷拓展起以课程思政为核心的教学探索。2022年十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对新年代年轻人提出要“有理想、敢担当、可以吃苦、肯奋斗”的殷切期许,则进一步为思政育人指明了方向。课程思政是新时期三全育人理念的要紧抓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点环节,本文以国际贸易课程为例,探索挖掘国际贸易课程中所蕴含的丰富思政要点,探索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有效路径。

    1国际贸易课程思政的应然逻辑

    所谓的课程思政,是“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简称,是将各类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自然地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的每个环节,与专业常识讲授相结合,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用途,通过隐性爱文化与思政课程的显性爱文化相结合,一同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塑造思政育人的新格局。国际贸易作为经管类要紧专业课程,具备拓展课程思政教育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所在。

    1.1课程涉外性特点显著,拓展课程思政要紧且必要

    国际贸易是一门主要研究国际货物进出口贸易的有关理论与实质业务操作的课程,也是一门具备显著的涉外性活动特征和实践性操作的课程,课程内容中既包含国际贸易基础理论政策、国际贸易法律惯例、国际运输、保险等学科的入门知识,也包含国际产品价格、国际贸易磋商谈判、国际合同签订等专业实操环节。这门课程的学习中,学生可以很多地接触到西方文化、思想与意识形态,海外的有关案例、贸易组织,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强大的经济实力、强横的贸易优势、强势的国际贸易规则话语权等都会对学生的思想、价值观产生多少的影响,从而在无意中削弱民族意识与民族精神,因此国际贸易课堂是中西方文化、思想、意识碰撞的要紧战场,也是拓展课程思政的主要阵地。深入拆解课程内容体系,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素材,引导学生树立民族自信与当地情怀,拥有最强的重要程度与必要性。

    1.2特殊复杂的国际背景,培养年代新人要紧且紧迫

    伴随《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的修订和推行,国内有愈加多的企业从事进出口业务,愈加多的大学生也投入到国际贸易范围的工作之中。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诸国依旧采取多项贸易保护手段,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特点明显。特别是2016年以来,美国以本国的巨额贸易逆差为借口,单方面发起了一系列不适当的针对中国企业的行动,很大地破坏了国际贸易环境的和谐,引起了中美双方贸易的摩擦,如此极为特殊的国际背景也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产生了影响。中美贸易的纷争、中方企业境况的艰难一定量上影响了学生对于改革开放必要性的认知,西方的强权政治与无理打压,也一定量上动摇了学生的道路自信与规范自信,增添了学生的忧患意识。党的二十大提出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要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年代新人,面临本世纪国际权势重新洗牌、霸权国家遭到挑战、中国实力逐步崛起的复杂年代背景,基于国际贸易课堂,培养拥有爱国情怀与民族信念,怀抱梦想又踏踏实实国际贸易年代新人,是一项艰巨且要紧的任务。

    2国际贸易课程思政的内生素材挖掘

    国际贸易课程思政的内生素材挖掘本质上就是将课程内容进行拆解,立足课程本身的特征与需要,探索国际贸易课程中所蕴含的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通过教师讲课的形式,达成内在思想价值的外在转化,从而从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达成课程思政的精神教化。本文依据国际贸易课程的内容体系、章节分布、常识需要,对教程进行了深入拆解,直面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迎合《高等教育法》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需要,提炼出包括家国情怀、“四个自信”、改革革新、互利共赢等在内的国际贸易课程思政内生素材。

    2.1从改革开放的系列收获中厚植家国情怀

    对新年代中国年轻人来讲,热爱祖国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爱国情感、家国情怀是国际贸易课程涉及最多的思政元素,也是最易以多角度拓展思政教育的切入点。如课本全书开篇介绍国际贸易的基本含义与具体流程时,可以通过数据对比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在国际贸易范围获得的系列收获,以进出口基本数据的前后对比,让学生对国内在全球化贸易中的地位和进步经历有明确的认识,从而坚定学生对于中共领导和改革开放策略重要程度的认知,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还可以在贸易磋商章节中,带学生回顾中国从1995年提出入世申请到2001年才成功入世,期间换了4任代表团长,前后经过几十轮磋商,是“世贸组织历史上最复杂、技术上最困难”的一次谈判的全部经历,从而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难不容易,中国获得现在的国际贸易收获的伟大,以此激起学生的爱国情怀,让他们了解年代所赋予的中国年轻人的责任,提高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2.2从国际贸易的政策实践中坚定“四个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教育与人才培养的海量论述都需要新年代的年轻人拥有“四个自信”,坚定“四个自信”既是党和国家对于出色年轻人必须具备素质的基本需要,也是高校履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效果的要紧载体。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是课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包含国家角逐优势理论、保护贸易政策、关税与非关税、地区一体化等要紧内容,在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及国内参与国际贸易的实践中,可以挖掘出较多要点培养学生坚定理论自信、规范自信、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比如在解说国家角逐优势理论时,可以通过推荐《大国崛起》系列纪录片,让学生通过比较各国进步外贸的绝对优势,剖析总结中国崛起的根源,让学生了解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角逐优势是来自于中共的正确领导,来自于中华儿女的勠力同心、奋斗不止,同时援引孟晚舟归国案例,让学生了解,中国政府努力保护每一位公民的尊严与权利,从而坚定“四个自信”,激起伟大中国梦。

    2.3从中国制造的崛起升级中彰显改革革新

    改革革新是年代精神的内核,是华夏儿女进取拼搏的要紧体现,也是中华民族非常重要的思想品格,中国特点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需要以改革革新为底色,只有坚持改革革新,才能在开放共赢的年代中抓住机会,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也明确提到,要“全方位提升人才自主培养水平,着力造就拔尖革新人才”,改革革新精神与爱国精神一同构成了新年代中国年轻人的精神谱系。在讲述国际加工贸易的章节,可以带学生回顾中国百年工业史,通过列举“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实质案例,知道中国制造崛起升级的艰辛与收获,让学生了解华为等一系列国商品牌的崛起是依赖数代人筚路蓝缕,薪火相传的努力,没改革革新就没中国“智”造绘就的“中国名片”,从而培养学生锐意进取和改革革新的拼搏精神。

    2.4从“一带一路”倡议的布局中理解互利共赢

    当今年代是开放包容、和平合作的年代,中国参与国际贸易的过程中,一直坚持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大局精神,充分体现了国内立足年代背景、把握进步机会的中国智慧。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国内就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置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传达国内和平友好的外交态度;改革开放将来,和平与进步成为年代的主题,也成为国内国家的意志,党的十八大提出“一同兴盛”的看法,习近平新年代中国特点社会主义思想也蕴含“构建人类命一同体”的要紧思想,都体现着互利共赢的年代共识。因此在讲授全球价值链分工和地区一体化常识时,可以引入“一带一路”要紧倡议,让学生了解在全球贸易Supply chain尚未成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的贸易政策依旧风靡的状况下,“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在加大全球相互依存、促进资源市场深度融合、推进各国互利共赢方面的要紧意义,从而增强学生对于人类命一同体理念的重要程度的认识,增强对于党的外交政策、方针、策略的认可及坚定对国内规范、文化的自信。

    除上文所述,“国际贸易”课程还有诚实诚信、法治思辨、匠人精神、终身学习等较多思政要点可以挖掘与推行。

    3国际贸易课程思政的落实机制研究

    国际贸易课程思政的落实需要依靠肯定的机制保障,需要坚持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价值导向,坚持三全育人的策略目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构建国际贸易课程的思政意识体系,为此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3.1构建三维目的场域

    课程思政体系的建设与推行需要打造在教学目的确立与健全的基础上,教学目的是教学活动的起点,也是课程思政的内核。国际贸易课程思政的教学目的应在结合课程自己教学内容特征的首要条件下,切实把家国情怀、“四个自信”、改革革新、互利共赢等观念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从专业常识、职业能力与价值引领三个维度构建国际贸易课程思政的目的场域,使国际贸易课程思政有据可依,教学活动有些放矢,从而为国际贸易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拓展选择正确的逻辑起点。

    3.2选择多元教学办法

    课程思政应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达成全员、全程、全方位的拓展,因此需要合理选择教学办法,保证能做到灵活、生动的传递价值,不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因此在教学办法的选取上,第一要贯彻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看重学情剖析,结合学生偏好与特点,选择更可以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权、话语权的办法,如案例教学法、互动讨论法等;第二要结合现实需要与技术背景,特别是后疫情年代,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已经被证实是能满足特殊讲课需要且更具灵活性、多样性的讲课形式,因此可以尝试使用线上教学工具,充分借助互联网资源与信息技术的特质,更好地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特点,激起学生在课程思政中的主动性。

    3.3素质本位质性评价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立德树人是检验教学工作水平的最高标准,因此传统的成绩导向的评价方法不利于回归教育的本质与初心,应构建素质本位优先,常识、能力、素质三维并举的评价体系,将学生的认知、情感、价值观等内容纳入评价之中,既要在广度上体现多元性,又要在深度上凸显人文性。在传统评价指标里新增质性评价指标,即通过平时察看、随堂记录等方法,对学生在小组作业、主题讨论等活动环节中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情感表达等进行考察,如布置检验课程思政成就的作业、察看学生在平时学习日常是不是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贸易磋商与签订合同模拟实践中是不是遵守职业道德与规范,对中国对外贸易收获的案例讨论中是不是能增强爱国情怀与“四个自信”等,通过教师察看与记录学过生日常学习活动的参与及表现状况,从而对课程思政的育人成就做出价值判断,以此作为教学评价的要紧环节。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专业院校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4 中国考试人事网(https://www.bzgdwl.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1

  • 中国考试人事网微博

  • 中国考试人事网

首页

财经

建筑

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