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中一年级历史下册考试试题

点击数:562 | 发布时间:2025-03-21 | 来源:www.nbcldl.com

    历史下册考试试题高中一年级第Ⅰ卷
    1、选择题
    1. 国内农业生产由“刀耕火种”进入“石器锄耕”阶段后,用的主要生产工具是
    A. 石斧、石锛 B. 骨耜、石耜
    C. 青铜农具 D. 铁铲、铁犁
    2.中国古时候某项水利工程兴建后,当地出现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的景象。该水利工程的始建者是
    A、孙叔敖 B、管仲 C、李冰 D、郑国
    3.下面图1到图2两则史料的变化可以直接用来论证
    图1-1-2
    A.国内古时候农业经营方法的变化
    B.国内古时候农业耕作方法的变化
    C.国内古时候经济结构的变化
    D.国内古时候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4.下列选项中,能反映商朝农耕生产的是
    5.“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这首诗可以反映自然经济状况下
    ①乡野风景的恬适闲静②乡村民风的古朴淳厚
    ③看重农业的观念 ④安土重迁的思想
    A、①②③ 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6.古时候中国的冶铁技术一直于世界。冶铁过程中的供风形式不断改革,出现以水力为动力的鼓风装置开始于
    A、春秋战国 B、汉武帝时 C、东汉初 D、唐代
    7. 汉语中,“鼎”作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其至少应追溯到
    A、商周时期 B、春秋时期 C、秦汉时期 D、隋唐时期
    8.在古时候中国手工业中
    A.多种经营形态长期并存 B.官营手工业主要供平民消费
    C.私营手工业主要自己消费 D.家庭手工业主要供民间消费
    9.某地发现一座古墓,随葬品有精美的丝织品、景德年间的瓷罐、唐三彩马、粉彩瓷器等,请判断这座古墓的朝代为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清朝
    10.陆游《杂赋》中的“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餐厅”说明了
    A.政府对“草市”实行行政管理
    B.产品交易需要明码标价
    C.“草市”已经拥有比较完备的餐饮服务设施
    D.富商大户在水运便捷的“草市”总是相聚而居
    11、唐朝城市的市场中“柜坊”的职能是
    A、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 B、兼营旅店货栈和买卖场合
    C、管理市场的物价和税收 D、负责皇家货物的采购
    12、下列关于唐朝市场的表述,准确的是
    ①政府对城市的市场进行严格管理 ②“草市迎江货”反映了长江沿岸城市的兴盛 ③市场金融服务欧洲 ④繁华的夜市是唐前期中原城市的一大特征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13、明朝后期,白银成为常见流通的货币,这说明
    A、封建经济走向衰落 B、产品经济进步到肯定水平
    C、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D、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14、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主要条件是
    ①农业生产的进步 ②手工业水平的提升
    ③产品经济空前兴盛 ④国外贸易不断扩大
    A、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5.民间集市“草市”出现于
    A、汉代B、六朝时期C、唐代D、宋代
    16.以下各项,体现了井田规范实质的是
    A.“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B.“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C.“大道即隐,天下为家” D.“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17.实行均田制的时期包含
    A.东汉和西汉 B.东汉至唐朝
    C.北魏至唐朝D.宋朝和明朝
    18.下列有关“重农抑商”政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其目的是维护宗法规范和分封规范
    B.商鞅变法明确规定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C.看重进步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进步
    D.中国古时候历朝大都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19.汉朝和明清相比,“重农抑商”政策中相似之处是
    ①要紧产品由官府垄断经营 ②禁止商人长途贩运贸易
    ③限制城市商业的时间和空间④对民间商业加征重税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0.“一户所领之织机不能逾百张,以抑兼并,过则有罚。”对于这一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明朝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B.明清地主兼并小机户的现象紧急
    C.明清工商业者沉迷土地兼并 D.官府的政策妨碍了手工业的进步
    21.清代商人地主“以末致财,以本守之”所导致的直接后果是
    A.致使手工业扩大再生产缺少资金 B.导致农民贫困,购买力低下
    C.政府崇本抑末,限制手工业生产 D.影响国外贸易,致使闭关政策
    22.雍正皇帝在山西巡抚刘与义上奏的折子上批道:“山西人,第一类是经商的,第二类是务农的,第三类是谋入营伍,至中材以下便捷之念书入仕,其俗殊属可笑。”其反映的历史信息有
    ①当时山西人很看重商业 ②当时山西人已经厌倦念书入仕
    ③雍正皇帝信奉“重农抑商”政策
    A.① B.①② C.①③ D.①②③
    23.“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这种情形出目前
    A.唐朝 B.宋朝 C.明朝 D.清朝
    24.18世纪,乾隆帝在给英国国王的“敕谕”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这说明
    ①乾隆帝坚持闭关锁国政策 ②中国经济具备自给自足的特征
    ③英国经济比中国经济落后 ④清朝统治者压制资本主义萌芽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5.恩格斯说:“黄金一词是驱使西班牙人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语;黄金是白人刚踏上一个新发现的海岸时所要的第一件东西。”新航路开辟前,欧洲人迫切地探寻黄金从根本上反映了:
    A.黄金是欧洲人解决商业危机的主要渠道
    B.掠夺黄金是新航路开辟的动力
    C.《马可·波罗行纪》对欧洲人的强大影响
    D.产品经济对掠夺财富加速积累的需要
    26.在开辟新航路的航行中,航海家贯通大洋的先后顺序是
    ①大西洋 ②太平洋 ③印度洋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①③② D.③②①
    27.15世纪末16世纪初所谓“地理大发现”的意思是:
    A.发现了美洲国内
    B.开辟了欧洲到亚洲的新航路
    C.人类初次完成了环球航行
    D.欧洲人在新航路开辟过程中发现了很多以前不了解的地方
    28.迪亚士说,他们航行的目的是“为上帝和皇帝陛下服务,给处于黑暗中的大家带去光明”。材料中“给处于黑暗中的大家带去光明”的主要含义是
    A.传播基督教教义 B.传播近代自然科学
    C.传播人文主义 D.传播先进生产方法
    29.新航路开辟将来,欧洲主要商路和贸易中心移至
    A.地中海沿岸 B.大西洋沿岸
    C.莱茵河流域 D.红海沿岸
    30.从新航路开辟到19世纪中叶,英国到印度的最便捷的航线是:
    A.英国→大西洋→印度洋→印度
    B.英国→地中海→苏伊士运河→红海→印度洋→印度
    C.英国→地中海→奥斯曼帝国控制区→印度
    D.英国→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印度
    内乡实验高中20013-2025学年下期首次月考
    高中一年级历史答卷卷
    第Ⅱ卷
    2、材料题
    评卷人
    得 分
    3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太祖朱元璋说,“国内家赋税,已有定制,撙节用度,自有余饶,减省徭役,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使游惰皆尽力田亩,则为者疾而食者寡,自然家给人足。” ──《明实录·太祖实录》
    材料二雍正皇帝说,“朕观四民之业,士以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大清会典事例》
    请回答:
    明太祖和雍正皇帝是如何看待农工商之间关系的?
    在这种看法下,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政策?这一政策对明清时期的商业进步产生了什么影响?
    3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朝末期,苏州“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出现“大户张机为生”,以增殖财富;而工匠“趁织为活”,“得业则生,失业则死”的现象。
    据材料,你可以断定明朝末期,传统的生产方法发生了什么样的新变化?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新的生产方法有什么基本特点?
    材料中出现的新的生产方法,在明清之际又遭到什么原因的妨碍?
    得 分
    3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方史学界在20世纪70—80年代掀起了打破“西欧中心论”的世界历史编纂时尚,使世界历史的编纂学在大体上进人了全球文明史。“全球史观”的基本特点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每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进步进程中愈来愈扩大,各民族的原始有关自守状况则因为日益健全的生产方法、交往与因此自发地进步起来的各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得愈来愈彻底,历史也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
    材料二 下列两幅图分别是欧洲人15世纪和16世纪绘制的世界地图
    图一 图二
    材料三 1992年是哥伦布航行到美洲500周年,很多国家纷纷举行纪念活动,但也引起美洲印第安人后裔强烈不满。他们打着的一条标语上写着:“你们庆祝的是大家的苦难”。
    依据材料与所学常识回答问题:
    材料二中由图一到图二说明了欧洲人对世界范围的认识有什么变化?
    致使这一变化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根据材料一的研究角度,评价致使材料二变化的历史事件。
    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常识,全方位评价哥伦布航行到美洲的历史影响。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专业院校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4 中国考试人事网(https://www.bzgdwl.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1

  • 中国考试人事网微博

  • 中国考试人事网

首页

财经

建筑

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