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常常做错的题目采集起来,再重新去做,学生就会大大降低错题在做错的几率,下面智学网将为大伙带来高中三年级历史的易错的要点的介绍,期望可以帮助到大伙。
1.分封制与宗法制
对两者的关系理解不到位,不可以依据材料信息判断反映的是分封制还是宗法制。
分封制与宗法制是周朝的要紧政治规范,体现了其家国一体、重视血缘宗族的统治特点。从“国”的角度上看即为分封制,从“宗族”或者“家”的角度上看即为宗法制,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等级秩序的一种规范保障。
2.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规范
对两个定义理解不到位,不了解二者的异同点。
第一,专制主义侧重于君主权力与宰相权力之间的制约与平衡,如隋唐以前宰相位高网站权重,而唐宋以来伴随皇权的加大,相权被分割、牵制,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专制主义达到顶峰;中央集权侧重于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权力分配与均衡,一般来讲,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均衡,国家政治情况、社会环境相对较好,当中央权力过大,地方则羸弱不堪;当地方权力过大,国家则陷于分裂和动荡。
3.郡县制与分封制
对两个定义的内涵理解不到位,不了解郡县制代表的是官僚政治,分封制代表的是贵族政治。
郡县制起来自于先秦时期,郡和县在一些区域已经出现,而且刚开始的县的规模可能要大于郡,秦国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秦灭六国后开始在国内统一推行郡县制,完全取代了分封制,二者的根本不同在于维系分封制的纽带是以血缘为基础的分封,而郡县制的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有益于加大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
汉代沿袭了秦的郡县制和先秦的分封制,推行郡国并行制。但王国问题成为西汉初年影响中央集权和国家稳定的要紧隐患,因此在汉武帝时期,通过颁布“推恩令”,基本解决王国问题,加大了中央集权。汉代未来的一些王朝偶有在个别区域推行分封制。
4.汉代的刺史与宋代的通判
对二者的地位学会不准确,不了解二者与监察对象之间的关系。
汉代的刺史规范是中国古时候监察规范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政治规范,体现了当时汉朝维护国家统1、重视对地方官员监察的政治文明建设的成就。汉代的刺史权力和地位低于郡守,但却代表中央巡查地方,而且直接向皇帝汇报,一定量上有益于上下贯通、预防和惩治腐败。北宋监察地方的行政官员是通判,其官阶地位低于知州,但却代表中央监察地方,直接对中央负责,因此通判与刺史同样具备“位卑而网站权重”的特征。
5.唐朝的中书省,元朝的中书省与行中书省
淆这几个定义。
唐朝中书省是三省六部中掌管草拟政令的机构,其职能是参与决策。元朝中书省是中央行政机构,负责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元朝在地方设立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是地方行政机构。
6.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觉得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就是指一半是殖民地社会,一半是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是部分而不是完全丧失国家主权,半封建是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进步了资本主义;半殖民地是从国家的政治地位上看的,半封建是从社会经济结构上看的;从社会进步形态而言,半殖民地是历史的沉沦,半封建则是历史的进步;半殖民地半封建包含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多方面的深刻内涵。
7.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
不可以客观评价这两次农*动。
这两场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中比较典型的农*动,从阶级斗争史观的角度看,这两场运动地位较高,但从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的角度剖析,二者具备非常强的阶级局限性,对当时中国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究其根源在于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其斗争目的、方法与指导思想具备典型的小农色彩。但应该注意的是太平天国后期颁布的《资政新篇》是中国历最早明确提出学习西方、促进中国近代化的纲领、策略;义和团运动的指导思想“扶清灭洋”既带有肯定的爱国主义色彩,也带有明显的盲目排外的思想。
8.辛亥革命
对辛亥革命最后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认识不到位。
从辛亥革命的直接结果来看,它*了清王朝,打造了中华民国,应该说是获得了胜利。但从最后结果来看,它并没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9.民国初年民众的思想情况
觉得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每个中国人的心中。
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主要针对的是城市中的常识分子人群;而广大农村的下层群众仍受封建儒家思想的束缚,所以辛亥革命后拓展新文化运动就看上去十分必要了。
10.十年对峙时期中共的革命道路
对毛泽东探索出正确革命道路后还存在着两种不同道路的斗争缺少清醒认识,错误地觉得毛泽东探索出正确革命道路后,中共领导人就全部舍弃了“城市中心论”。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的先后失败,已经在实践上证明照搬苏联的“城市中心论”是不对的,是与中国的国情不相符的。经过井冈山区域的革命实践,毛泽东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的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但党中央的主要点导人并没立刻同意这一正确道路,而是在坚持“城市中心论”,所以1927年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共党内都存在着两种不同道路的斗争。
11.共产党领导下的依据地
对各时期的依据地的名字记忆不准。
“革命依据地”,特指1927年至1937年,中共控制下的区域。因为这一时期,大多数革命依据地都打造了苏维埃政权,所以又被称作“苏区”。
“敌后抗日依据地”,主要指1937年到1945年,即抗日战争时期中共领导和控制下的区域。“敌后”主要指这类依据地绝大多数坐落于敌人的后方;“抗日”则指明了这一时期依据地存在的目的和主要的作战任务。“解放区”是指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中共控制下的地区,以不同于国民党统治的地区。
12.德国议会、法国议会、美国国会、英国议会的结构与权力
对四国议会的结构与权力学会不准确。
德国议会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组成,联邦议会权力大于帝国议会,帝国议会通过的法案需要得到皇帝和联邦议会的批准。法国议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参议院权力大于众议院;两院联席会议选出总统,总统解散众议院须经参议院赞同,总统任命内阁须经众议院赞同。美国国会由参、众两院组成,立法权由两院一同行使。英国议会由上院和下院组成,议会的主要权力是下院,上院为司法机关,其对下院通过的立法和预算案只有延搁权。
13.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
对二者的关系把握不准确。
“杜鲁门主义”是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宣言书,它标志着美国的对外政策已突破以当地安全为主的孤立态势,由局部扩张转向全球扩张。而“马歇尔计划”比较隐蔽,它着眼于经济,担负着抗衡苏联和控制西欧的双重任务。美国企图通过帮助西欧振兴经济、稳定政局,从而稳定资本主义阵营,联合西欧各国一块对抗苏联。美国企图通过“马歇尔计划”控制西欧的意图是十分明显的。二者的实质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力量的进步,稳定资本主义世界,确立美国的霸主地位。“马歇尔计划”是更隐蔽的“杜鲁门主义”,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当然,“马歇尔计划”在客观上对世界经济的进步也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14.苏联解体
觉得苏联解体代表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
苏联解体是各种矛盾和原因交织的势必结果。从历看,是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病和政策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的结果;从现实来看,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的错误路线和政策,加快了苏联的解体。苏联解体只不过苏联模式的失败,并不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模式是两个不一样的定义,中国模式的社会主义正维持着旺盛的生机与活力。
15.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与世界多极化趋势
觉得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是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根本缘由。
苏联经济的衰退和苏联解体直接致使了两极格局的终结;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是世界走向多极化的标志;第三世界实力的增强对多极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多极化趋势出现的根本缘由是经济格局多极化。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只不过两极格局结束的标志。
16.中国与不结盟运动
觉得中国是不结盟运动的成员国。
不结盟运动是1961年成立的一个相对松散的国际组织,其成员国奉行独立自主的方针,信守不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中的任何一个国家结盟的外交政策。其成员国具备广泛的代表性,中国于1992年成为不结盟运动的察看员国。
17.均田制与宋代“不抑兼并”
对两者推行的主观目的与客观结果存在认识偏差。
均田制是国内古时候北魏至唐代前期实行的一种土地规范,即封建王朝将无主土地按人口数分给小农耕作,耕作肯定年限后归耕种者所有,地主阶级的土地并不是均田范围。这一土地规范有益于恢复和进步农业生产,激起小农的生产积极性,缓解因贫富分化而引发的社会矛盾。
宋代开历史之先河,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不抑兼并”土地政策的推行,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土地的高度集中,导致社会贫富差距拉大,加剧了农民与地主之间的阶级矛盾;但它也促进了宋代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对于宋代产品经济的进步与荒地的开垦也起着积极有哪些用途。
18.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
把小农经济等同于自然经济。
自然经济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的产物,与产品经济相对立,新中国成立以前,在社会经济中长期占主导地位。小农经济是随着着铁犁牛耕的出现而形成的,是自然经济的一种典型表现形态。
19.古时候经济重心南移始于何时
觉得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内古时候经济重心开始向南方转移。
受北方生态环境恶化、战争频繁等原因的影响,国内古时候经济重心出现了由北向南转移未来发展趋势。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缩小了其与北方经济的差距,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将来国内经济重心的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因而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内古时候经济重心仍在北方,不要误觉得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内古时候经济重心已经开始了南移。
20.工商业的进步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不可以正确理解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性关系——雇佣关系。
工商业的进步不可以等同于资本主义萌芽。由于只有经营者与劳动者之间产生了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才可将它定位为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一般觉得,中国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明朝中后期的江南区域,最早出现的部门是纺织业,其标志性词汇为“机房”“机户”“机工”“雇佣”等。
21.洋务企业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对洋务企业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生产目的、性质混淆不清,误觉得洋务企业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洋务企业是指近代由洋务派兴办的用法机器生产的企业。军事工业商品归军队用,是封建企业;民用工业则带有肯定的资本主义性质。洋务企业是官办企业,而非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是指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由民间投资经营的用法机器生产的资本主义企业,早期称商办企业,与清政府和中华民国时期北洋政府的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企业有肯定有什么区别,是进步的经济原因。
22.英国确立殖民霸权的三场战争
误觉得英国战胜西班牙、荷兰、法国都体现了资本主义对封建主义的胜利。
英国战胜西班牙、法国,从本质上体现了资本主义对封建主义的胜利;荷兰也是资本主义国家,但以商业立国,缺少工业基础作为其国外扩张的后盾,英国战胜荷兰体现了工业资本优于商业资本。
23.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觉得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没任何积极推动作用。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有双重影响。一是破坏性,随着着殖民掠夺和奴役而形成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给亚非拉国家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导致了东方从是西方和亚非拉区域长期贫穷落后的局面。二是建设性,殖民扩张和掠夺将资本主义生产方法扩展到世界各地,客观上冲击和瓦解着殖民地半殖民地旧的经济结构,推进了亚非拉国家的近代化。
24.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把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等同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不等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包含三个部分:资本主义政治体系、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为主要特点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故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只不过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一部分。
25.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
把帝国主义等同于殖民主义。
帝国主义即垄断资本主义,是指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进步到垄断阶段,致使垄断组织在经济日常起决定用途。殖民主义始于新航路开辟时期,是指比较强大的国家采取军事、政治和经济方法,占领、奴役和剥削弱小国家、民族和落后区域,将它变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侵略政策。
26.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
三者的内涵理解不到位。
三者分别是工场手工业时期、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资本主义经济思想。它们的核心内容分别是:进步工商业,鼓励对外贸易,多储备金银;自由经营、自由角逐、自由贸易;政府从信贷、投资、生产、销售各方面干涉经济。
27.美国总统胡佛与罗斯福对经济的干涉
觉得胡佛一直放纵经济危机的蔓延,罗斯福是对经济进行干涉的第一人。
罗斯福并非在经济危机爆发后对经济进行干涉的第一人,早在美国总统胡佛执政期间,就采取了肯定的干涉手段,但胡佛没把这种干涉上升到政府行为的高度,而且其反对政府直接干涉,实行由联邦政府和私人企业合作、扶持私人企业以摆脱危机的政策,这样来看其政策的重点是扶植、补贴大企业和大公司。1933年罗斯福入主白宫后,则推行了以国家干涉经济为主要特点的新政。通过政府职能部门对每个部门的干涉管理,缓解了经济危机的重压,挽救了美国的经济和民主规范,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模式。
28.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
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成立的目的与任务混淆不清。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救急”性质的机构,当一个国家发生了金融危机时,可以向它求救,其贷款是短期行为。世界银行是“救贫”性质的机构,主要资助进步中国家进步经济,摆脱贫困,其贷款多为长期性贷款,利率非常低。
29.“仁政”与“仁”
觉得孟子倡导的“仁政”与孔子倡导的“仁”相同。
孟子的“仁政”不是对孔子“仁”的简单继承,具体来讲,孟子的政治思想是对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继承与进步。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是“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从孔子的“仁”的思想出发,把它扩展成包含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每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即“仁政”。“仁”的思想适用于其他人的修养,而“仁政”则是对统治者发出的建言。
30.荀子的思想与法家的思想
将荀子的思想和法家思想相混淆。
荀子是战国末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提出“性恶论”,法家也倡导“性恶论”,但仔细比较可知,荀子提出“性恶论”,倡导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法家则倡导用严刑峻法来约束和规范臣民的行为。
31.汉代新儒学
误觉得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儒术”是孔子的“儒学”。
汉武帝之所以同意董仲舒的新儒学,根本目的在于它适应了中央集权和国家大一统的需要,已经与先秦儒学大有不同,事实上是“外儒内法”。董仲舒在继承先秦儒学精华的基础上,吸取了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宣扬“君权神授”,打造了“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的君主统治秩序,神化了皇权的同时,也塑造了对君主权力进行约束的“天”的形象。这一思想适应了当时加大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规范的需要,因此被汉武帝确立为正统思想。
32.明清之际黄宗羲等人的思想
觉得黄宗羲等人的思想是中国早期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黄宗羲等人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是产品经济进步的势必产物。但因为明清时期资本主义尚处于萌芽阶段,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虽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年代需要,具备解放思想的进步用途,但只不过着眼于对黑暗现实的揭露,并没上升到规范批判的层次,更没提出废除封建规范的倡导,未明确提出打造新的社会规范,也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所提出的为君之道与治国之道,仍然没跳出“修齐治平”的儒家传统思想范畴,因此明清之际黄宗羲等人早期的民主思想绝不可以等同于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33.中国近代民主思想与明清之际带有民主色彩的思想
觉得中国近代民主思想是由明清之际带有民主色彩的思想进步而来的。
明末清初,以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等为代表的进步思想家对君主专制规范进行了批判,构筑了带有年代特点的思想体系,可以将它看作国内早期民主思想的启蒙,但它与近代民主思想有着根本有什么区别。中国近代民主思想是从西方引进的,它是近代中国先进人士学习西方的产物,是中国资产阶级变革社会的思想武器。
34.林则徐与魏源的历史地位
对二者的历史地位认识不到位。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但他对西方的认知并不深入,只不过开研究、学习西方之先河,率先迈出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魏源在此基础上著《海国图志》,进一步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救国思想。
35.洋务派和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
对二者的关系认识不到位。
洋务派继承了林则徐、魏源等人“师夷长技”的策略,并将它付诸实践,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方针。早期维新派大多来自洋务派,洋务派成员在兴办洋务的过程中,接触到西方资本主义一流的政治规范和文化,对封建规范的尊奉产生了动摇,他们一方面继承了洋务派“师夷长技”和“中体西用”的思想,其次侧重于学习西方一流的思想文化和政治规范,倡导“中学为主,西学为辅”,以商战保国,以规范强国。
36.资产阶级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
错误地觉得维新派倡导实行君主立宪制,革命派需要打造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二者是根本对立的。
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革命派虽然具体倡导不同,但都是资产阶级政治派别。二者根本利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追求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进步资本主义。
37.维新变法运动与新文化运动
不理解二者对待儒家思想的区别。
在维新变法运动中,康有为对待儒家思想的态度是借助和改造,其所著《孔子改制考》中体现了借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变法的合理性,通过改良儒家思想达到为资产阶级服务的目的;而陈独秀、李大钊领导的新文化运动则呈现出不一样的做法,他们猛烈抨击儒家思想,有的人甚至喊出“*孔家店”的口号,在运动中存在着绝对一定西方文化、绝对否定儒家思想的错误偏向。但无论是资产阶级维新派还是激进派,虽然对待儒家思想的立场完全不同,但其本质都是在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
38.三大政策与新三民主义
觉得三大政策就是新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是革命纲领、具体奋斗目的;三大政策是指导思想、办法、渠道和具体方针。两者相互依托,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指导思想、政治纲领。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标志、灵魂;新三民主义充分体现出三大政策的精神。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实质内容,是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升华,符合中国民主革命的实质需要。
39.不同派别的“体用观”
不可以正确区别近代主要派别思想倡导的本质内涵。
洋务派的“体”指的是中国的封建君主专制规范和传统的伦理道德、纲常名教,“用”指的是西方的科技、生产工艺。“中体西用”即刚开始冯桂芬所说的“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也就是只学技术不学规范。而维新派觉得西方自有西方之“体”“用”,“体”“用”是没办法离别的,“中体西用”的提法是不对的,即维新派倡导既学技术,又学规范。
40.文静复兴与宗教改革
觉得文静复兴与宗教改革反对宗教信仰、反对上帝。
文静复兴与宗教改革并不反对宗教信仰和上帝,而是资产阶级在维护自己利益的首要条件下对宗教范围的黑暗腐败现象进行抨击和改革,以适应资本主义经济进步的需要。文静复兴反对的是天主教会的神学世界观,如禁欲主义等;而宗教改革则反对的是罗马教皇、天主教会的权威。
41.“因行称义”“因信称义”“信仰得救”
误觉得“因行称义”“因信称义”“信仰得救”都是宗教改革的倡导。
这三种倡导是基督教不同教派的倡导,都是基督教的教义。
“因行称义”是指教徒只有依赖以教皇为首的教阶规范和复杂的圣礼,参加教会组织的各种宗教活动,才能得救。它是为加大罗马天主教会的绝对权威、为封建宗教神学的精神垄断而服务的。
“因信称义”的意思是只须有真诚的信仰,灵魂就能获得拯救。它否定了天主教会的权威,简化了宗教仪式,解放了人的个性。
“信仰得救”是在“因信称义”的基础上进一步为资产阶级的发财致富进行辩护,是对“因信称义”的继承和进步。
42.人文主义与理性主义
对人文主义与理性主义风靡的年代及其倡导认识不清。
人文主义与理性主义都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步的产物,都是资产阶级在思想文化范围里的反封建斗争。人文主义是文静复兴的指导思想,其核心是一定人,重视人性,需要把人、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理性主义是启蒙运动的指导思想,它崇尚理性,向往自由平等的理想社会,追求个人的自由和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