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有两大特征:1、教学进度快。一年要完成二年的课程。2、高中一年级的新鲜过了,距离高考考试尚远,容易玩的疯、走的远的时候。致使:心理上的迷茫期,学业上进的缓慢期,自我约束的松散期,易误入歧路,大浪淘沙的筛选期。因此,直面高中二年级的挑战,认清高中二年级,认清高中二年级的自己,认清高中二年级的任务,看上去意义十分重大而迫切。智学网高中二年级频道为你整理了《人教版高中二年级语文上册《兰亭集序》教材》,期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1.积累文言常识,记诵全文。
2.学会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特征,领会行文之妙。
3.正确认识作者对生活无常、终归于尽之慨,感叹中含积极之情。
本文是一篇美文,需要加大诵读。要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死观。抓住序的特征和本文行文思路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要素:介绍有关知识,整体感知文意。
一.#高中二年级# #人教版高中二年级语文上册《兰亭集序》教材#。大家早就开始了对生死的考虑。司马迁: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一代书圣王羲之也为大家献上了对生死的哲理考虑。
二.介绍。王羲之,书圣,行草《兰亭集序》誉为行书第一。其人曾一度为官,积极用世,后辞官归田,娱情山水,胸怀旷达。
序,一种文体,写在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文字。多介绍成书经过,意旨,作者状况等,亦可评论。古人宴集,常一同赋诗,推一人作序。
三.感知全文。
1.听录音。正音。guǐ癸xì禊shāng觞chěng骋shāng殇
2.初步品味本文骈散的特点。
3.对照书序,感知内容。:
作诗缘由(修禊事而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情形(一觞一咏)
成书经过(列序时人,录其所述)
意义(后之览者,或有感于斯文)
借题发挥(论生死)——这是不同于一般序文之处
形成以下状况1。记盛况
2.抒感慨
3.交代作序目的
四.学生对照注释,疏通全文。
一同解决训练。积累文言常识。
五.作业。翻译全文。
内容:剖析与诵读
一。复习。诵读。
二.剖析。
1.学习第一节。
l怎么样记叙盛况?
时间:永和九年,暮春地址:兰亭目的:修禊事人物:群贤少长
环境: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天气:惠风和畅
活动:流觞曲水感受:信可乐也
l“信可乐也”有几乐?(良辰1乐;美景2乐;赏心3乐;乐事4乐;人贤5乐)
l结合上述内容诵读。
l鉴赏:领会作者状景言简意赅,妙趣天成,感受作者开心的心理。(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湍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想象这一扑面而来的春季气息,游人如织的快乐之景)
l用清爽明快的调子朗读。
2.学习第二节。
l这节是围绕那些问题展开议论的?怎么样展开逐步?
承接上文之“乐”而来,由乐而忧,又由生而死围绕生活重大问题抒发感慨。
由如今大家相处,处世各异,静躁不同,但忧患之源相同。A永不满足的内在*,欣于所遇而快然自足,所之即倦,感慨系之B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向之所欣,转眼之间以成陈迹C来自个体生命的短暂。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故死生亦大矣。
欣于所遇及所之既倦
叹死生亦大矣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小结:本段以议论为主,探讨生活哲理,朗读宜用和缓语气读之。
3.研习第三节。
理清文脉:昔人兴感,若合一契——古人也有感于生死
批评:一生死,齐彭殇
后之视今亦现在之视昔记此文以免不彰
三.探究。
l品本文行文之妙:由昔人兴感说起,由今之视昔想到后之视今,如此把昔人、昔人,今人、今文,后人串连起来,巧妙交代了编集之由。
l谈对一生死,齐彭殇的怎么看:把生死等同,长短等同是不对的。不一样的生活死不同。臧克家“有些人去世了,他还或着;有些人活着,他已经去世了”刘胡兰“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所以应该珍惜生命,活着有价值。
l对作者生死观的认识:作者不为言谈家的论调所蒙蔽,借题发挥,讲解了他的生死观,显其旷达性格;但他毕竟生于国力衰微的东晋前期,意志消沉,不求进取的风气也影响之。剖析——积极的一面,从第一段中可感觉到作者快乐之情,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从第二段对生活苦短的感慨中,也仿佛让大家感觉到作者对生活的眷恋之情;从第三段中,批评虚无主义,对玄风风靡的批评也有积极的意义。
四.拓展。生活苦短,人之共叹。但大部分却经受了生活的考验,创造了瑰丽的生活。曹操:对酒当歌,生活几何?抒发的恰恰是建功立业的决心。苏轼:生活如梦,却表达的恰恰是建功立业的渴望。李白虽“生活在世不称意”,却高唱“长风破浪会有时”。*叹“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五.小结。
教学深思:这是一篇文笔简练,行文高妙的美文。既有语言的隔阂也有理解的困难程度。选准切入口非常重要。作为一篇序文,可以从序文特征入手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作为一篇千古名篇,当自有它的独一无二之处。那边是它借题发挥,独树一帜。
一篇文笔优美、哲理深奥的散文。自然要细读细品,方能悟出其行文之妙;对生死哲理,需要重锤敲打,纵横联系以期让学生弄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