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三年级上册历史教材5篇

点击数:334 | 发布时间:2025-02-10 | 来源:www.lggsgl.com

    教材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拓展教学活动,依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需要及学生的实质状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办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以下是智学网收拾的《高中三年级上册历史教材5篇》期望可以帮助到大伙。

    1.高中三年级上册历史教材 篇一


    1、教学目的

    学会中国古时候商业生产进步的概况与不同时期商业进步的特征;理解坊与市、交子、商帮等要紧定义;了解商业与人民生活的关系。

    通过出示有关史料,引导小组合作探究中国古时候商业的特征,提升思辨能力,与总结、剖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各代商人进步情况的认知,感受商业进步的辉煌,理解商业活动在人类社会生产、日常具备的要紧地位和用途。

    2、教学重难题

    古时候商业进步和兴盛的要紧表现。

    古时候商业进步的特征。

    3、教学过程

    环节1、导入新课

    教师呈现《周书》中关于农工商业的描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提问: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古时候中国什么时间开始有商业活动?商人这个词是如何来的?商业进步与什么原因有关?让大家携带这类问题进入古时候商业的学习。

    环节2、新课讲授

    先秦商业

    过渡:商业并非天生就有些,大伙了解商人什么时间出现的吗?

    学生阅读课文回答后,教师总结:周武王灭商后,商朝的遗民为了保持生计,东奔西跑地做交易,日子一长,便形成一个固定的职业。周人就称他们为“商人”,贩卖的物品为“产品”,从事交换的行业为“商业”。这种叫法一直延续至今。

    秦汉商业

    过渡:秦汉以来,面对商业的进步,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手段?请同学们看一段材料。

    学生阅读材料后回答,教师总结: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隋唐商业

    1.商业兴盛是什么原因

    播放敦煌纪录片关于敦煌莫高窟45窟盛唐时期壁画《XX》片段,同时展示开元通宝图片,学生考虑唐代商业进步是什么原因什么?

    学生察看并考虑,回答出缘由:社会兴盛、农业的进步、手工业的进步、货币的流通。教师补充材料,出示京杭大运河的图片,启发学生回顾大运河开凿的意义。学生联系旧知可回答,大运河的开通有益于产品流通,促进了隋唐商业的兴盛。

    2.商业兴盛的表现

    教师出示白居易《XX》原文,提问“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体现了唐代的商业买卖场合是什么?学生可知是市。教师进一步补充,城内仍有坊、市之分,并受时间限制。政府在市内设置官员管理物价、税收等。同时市中有邸店、柜坊,出现了飞钱。此时邀请同学上台模拟唐代商人贸易现场,理解邸店、柜坊和飞钱的意思。

    师生一同总结:邸店兼营旅店、货栈和买卖场合。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国内早的银行雏形,飞钱又称“便换”,是国内早期的汇兑业务形式。

    2.高中三年级上册历史教材 篇二


    教学目的

    1、常识与技能:

    知道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看法。剖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进步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培养学生理解古时候思想家主要学术看法的能力。

    2、过程与办法:

    结合宋明理学代表人物的历程和浅显的文字材料,帮助学生弄清理学的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宋明理学有关常识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生活理想。

    教学重难题

    1、教学重点

    学会程朱理学基本内容。

    2、教学难题

    理解理学和心学的思想内涵;正确评价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历史地位。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施

    3.高中三年级上册历史教材 篇三


    1、常识目辬:

    了解古时候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和土地规范,知道古时候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征。耕作方法的三个时期、原始社会的土地规范、夏商周时期的井田制及瓦解的经过、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及进步、特征、屯田制、均田制、封建社会时期的国有土地和私有土地的形式、土地兼并、水利工程修建及翻车、筒车的创造;小农经济的特征及对社会的影响、深耕细作技术的表现。

    2、能力目辬:

    理解生产力的进步是农业耕作方法形成及土地规范演变的根本缘由;运用历史理论剖析中国古时候土地规范演变是什么原因和中国农业经济的特征。

    3、过程与办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概括、设问探究、演示农业进步过程;明确中国古时候农业长期处于世界前列,是中华文明的经济保障;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是历史的创造者,但在阶级社会,农民遭到沉重的剥削和压迫,生活困苦;知道生产力的进步是推进社会进步的根本缘由,是不是有益于生产力的进步是历史评价的根本辬准,树立正确的进步观。

    重点:农业生产的进步

    难题: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4.高中三年级上册历史教材 篇四


    学习计划

    常识目的:了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学习重点:

    1.董仲舒的思想倡导。

    2.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及影响。

    学习难题:

    对新儒学思想倡导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自主学习

    1、从“无为”到“有为”

    1.无为而治:

    (1)背景:秦末战火频繁,破坏紧急。

    (2)目的:恢复和平。

    (3)表现:采取无为的政策。

    (4)影响:汉朝渐渐恢复和增强,国力日盛。

    2.积极有为:

    (1)背景:西汉强盛后,仍面临一系列社会危机。

    (2)目的:加大,适应的进步形势。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新儒学的特征:董仲舒把诸子百家的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

    2.新儒学的内容:

    (1)适应加大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为加大君权,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3)提出“三纲五常”。

    3.用途:

    (1)对扭转的局势十分有利。

    (2)被采纳,使儒学成为正统。

    5.高中三年级上册历史教材 篇五


    [教学目的]

    1、常识与技能:了解甲骨文、金文等字体,了解汉字的演变;知道夏朝和商朝的历法、战国的24节气;了解扁鹊的收获;知道屈原和编钟。

    2、过程与能力:通过剖析史料和搜筹资料,培养学生采集、处置、运用资料的能力,培养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重点与难题]

    本课重点是甲骨文、商朝历法和诗人屈原。

    本课难题是甲骨文的字型结构、古时候历法和《离骚》的艺术收获。

    [课时]1课时

    [课型]新讲课

    [方法与办法]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大家同学天天都在念书、写字,要接触很多的文字,文字帮助大家记事、传达信息、获得信息,文字对大家来讲太要紧了。同学们有没想过,大家的祖先在文字没产生之前是怎么样记事、传达信息的呢?

    1、文字的演变

    1、先展示各种文字—--陶器刻符、甲骨文、金文、竹简、帛书

    2、关于这类文字,你想了解些什么呢?你对哪种文字有兴趣呢?

    3、甲骨文:商朝的文字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称为甲骨文。今天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进步来的,国内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商周的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金文

    4、小结:伴随书写工具的变化,字体也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展示。可见,伴随年代的进步,文字字体在进行持续的演变,向着简明、快捷的方向进步。

    汉字形声表意,历经千年而不衰,成为保持和联结大家中华民族的根。期望同学们热爱大家的汉字,并写好汉字怎么样?

    [过渡:伴随对天象的察看,国内的历法进步起来。]

    2、向学生展示网上的资料)

    什么叫历法?

    夏朝的历法的创造、商朝历法的特征、战国24节气从生活入手,让学生知道历法和24节气,并让学生深入考虑他们有哪些用途。让学生课下继续搜集24节气的谚语。

    3、扁鹊

    ⑴名医扁鹊,望、闻、问、切四诊法

    ⑵补充扁鹊的资料,培养学生搜筹资料和运用资料的能力

    4、屈原

    诗歌赏析,领会屈原的思想感情,并从中遭到启迪。

    5、战国时期风靡钟鼓之乐

    提供一些资料供学生知道。

    6、整理常识:纲要常识图

    7、总结认识:

    1、通过学习这类常识,你还有什么想进一步知道?你计划如何继续去知道呢?

    2、对于这类常识,你还可以用其他形式表现出来吗?

    3、约定:把自己探究的成就互相交流和展示。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专业院校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4 中国考试人事网(https://www.bzgdwl.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1

  • 中国考试人事网微博

  • 中国考试人事网

首页

财经

建筑

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