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是一门具备非常强艺术性的学科,在讲授过程中要讲究语言、情境、方案三个步骤,智学网为各位同学整理了《高中三年级必学三语文要点笔记》,期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1.高中三年级必学三语文要点笔记 篇一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到今天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可以废远。
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时维9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高中三年级必学三语文要点笔记 篇二
古今异义
1、下床:媒人下床去,诺诺复尔尔。
①古义:从座位上起来。
②今义:离开床
2、多谢: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①古义:多多劝告。
②今义:谢谢。
3、交通: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①古义:交错相通。
②今义:交通运输。
4、可怜:可怜体无比,阿母为你求。
①古义:可爱。
②今义:叫人同情。
1、自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
①古义:自作倡导。
②今义:没束缚,自由自在。
3.高中三年级必学三语文要点笔记 篇三
1.安不忘危,盛必虑衰。
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能高兴颜。
3.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什么地方得秋霜?
4.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5.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6.百年光阴,如驹过隙。
7.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8.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9.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10.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11.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12.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13.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14.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15.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4.高中三年级必学三语文要点笔记 篇四
一词多义
1.制
①1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齐桓晋文之事》制作、缝制
②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后汉书?张衡传》制造、制作
③吾不可以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压制、控制
④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过秦论》
⑤王寥、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过秦论》统率、指挥
⑥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养足以事爸爸妈妈《齐桓晋文之事》规定、拟定
⑦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岳阳楼记》规模
2.亡
①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廉颇蔺相如列传》逃跑、逃脱
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过秦论》丢失、失去
③燕虽小国而后亡《六国论》灭亡、消亡
④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赤壁之战》死亡
⑤追亡逐北,伏尸百万《过秦论》逃兵、逃亡的人
⑥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通“无”,没
⑦吞二周而亡诸侯《过秦论》使动使用方法,使……灭亡
3.固
①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过秦论》结实、坚固
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孟子》巩固
③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廉颇蔺相如列传》坚持、坚决
④且迁我如振落叶耳,而固吝者何《王忠肃公翱事》肯定、必
⑤吾固知公子之还也《信陵君窃符救赵》本来、原来
⑥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既、已
⑦之心,日益骄固《阿房宫赋》固执、顽固
⑧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报任安书》固然、诚然
4.利
①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锐利、锋利
②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快
③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有利、条件好
④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山河《过秦论》有利的形势
⑤有蒋士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利益、好处
⑥商人重利轻别离《琵琶行》收益
⑦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孙子?谋攻》胜利
⑧火器利袭远,技击利巷战《冯婉贞》有益于
5.遗
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候已困矣《过秦论》丢失
②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封神演义》丢失的东西
③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遗漏、忽视
④此三者,吾遗恨也《伶官传序》过世的人遗留下来的
⑤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给予,赠送
5.高中三年级必学三语文要点笔记 篇五
通假字
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③秦伯说
④失其所与,不知
词类活用
①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②既东封郑
③若不阙秦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⑤越国以鄙远
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⑦烛之武退秦师
古今异义
①夫人
②行李
特殊句式
状语后置
A.以其无礼于晋
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C.佚之狐言于郑伯
省略句
A.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B.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C.敢以烦执事
宾语前置
夫晋,何厌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