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一年级下册历史试题(含答案)

点击数:665 | 发布时间:2025-01-07 | 来源:www.ydg4.com

    1、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50分)
    1. 《诗经·小雅·谷风之什·北山》中有如此的记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大田》中有如此的记载:“有渰(yǎn:云兴起的样子)萋萋,兴雨祈祈,雨我公田,遂及我私。”上述材料所反映内容变化的根本缘由在于
    A. 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B. 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用法
    C. 青铜器的制造 D. 水利工程的兴修
    2.农谚:“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早稻水上漂,晚稻插齐腰”,“寸麦不怕尺水,尺麦但怕寸水”。以上农谚反映了
    A.劳动人民依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 B.劳动人民了解尊重自然规律
    C.农业是国内古时候要紧的生产部门 D.国内古时候农业“深耕细作”的特征
    3.“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典制六材。”《礼记·曲礼》中这段反映的是古时候中国手工业的哪种形态
    A.工场手工业 B.家庭手工业
    C.官营手工业 D.民营手工业
    4. 明朝万历年间,学会纺织专业技能的人口开始进入苏州城。清晨,这类有技术的“机工”伫立桥头,等待拥有织机和机房的“机户”雇佣,暮息而归。这种现象实质上反映了
    A. 手工业的进步使劳动力需要增加 B. 农业的进步使农村出现了剩余劳动力
    C. 劳动力的产品化开始出现 D.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萌芽
    5.宋代的商业活动与唐代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变化,有一位学者专门为此写了一本书,请你为这本专著选择一个适合的书名
    A.《坊墙倒塌将来》 B.《汴河两岸》
    C.《长安城的落日》 D.《宋代东京城的辉煌》
    6.“忽逢桃花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对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一种不满 B.反映封建年代大家的安乐和富足
    C.体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D.“世外桃源”当时只能是虚构的
    7. 有关清政府“闭关政策”的评价,20世纪50至60年代的学者大都觉得它具备抵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有哪些用途(“自卫说”)。20世纪80年代将来,学者对如此的认识产生了怀疑,他们觉得,它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前进和进步,起了紧急的妨碍用途(“自杀说”)。下列说法中最为适当的是
    A.史学家所用史观不同会致使结论不同 B.史学家自我否定说明评价标准缺失
    C.两种看法互相矛盾,都缺少正确性 D.“自杀说”比“自卫说”更正确
    8. 下列言论中,最符合中国古时候明清时期国家基本经济政策的是
    A. “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 B.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C. “待农而食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 D. “农为天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9.有一篇文章如此写道:“1492年十月12日发现新国内的消息传遍整个西班牙将来,他便成了闻名全国的英雄。当他返回西班牙时,国王和王后以的礼仪迎接他,并在宫内设宴招待。”文中的“英雄”是指
    A.迪亚士 B.达·伽马
    C.哥伦布 D.麦哲伦
    10 .西班牙在美洲的主要黄金来源地是新格拉纳达。到1600年,从这里出口了400多万盎司的黄金。新格拉纳达的黄金产量逐步上升,到18世纪,其产量约为16世纪产量的三倍。这类黄金的流入直接致使西班牙A.国力增强,确立世界霸主地位 B.资本积累,引发本国工业革命
    C.贸易发达,成为世界市场中心 D.物价上涨,冲击封建生产关系
    11. 19世纪中期,欧洲一部分女权主义者提出改革妇女服饰的倡议,并设计了短裙和女式长裤,女子服装有所简化。出现这一服饰改革时尚的直接缘由是
    A.很多妇女进入工厂工作 B.民主运动的推进
    C.社会审美观的改变 D.妇女的政治地位的提升
    12.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在《世界经济霸权重1500~1990》一书中记录的英国每年申请专利数变化如下图。下列现象与图中反映的历史事实有明显因果关系的是
    A.君主立宪制的形成 B.殖民霸权的确立
    C.垄断组织的出现 D.工业革命的进步
    13.马克思曾说过:只须英国人“把机器应用于一个有煤有铁的国家”,“就没办法阻止这个国家去制造这类机器了”。对于马克思的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A.殖民活动的历史用途主如果建设性的 B.工业革命加快了西方殖民体系的崩溃
    C.煤和铁是一个国家获得独立的根本条件 D.殖民活动在客观上传播了新的生产方法
    14 .《全球通史》中有如此一段记述:“(1870年将来)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练习有素的科学家,它们取代了孤独的创造者的阁楼和作坊。”这段材料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
    A.兴起于重工业 B.欧美国家同时发生
    C.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 D.电力的广泛用
    15.一位生活在19世纪末的德国人介绍了他的生活情景,其中与史实不符的是
    A.乘汽车在马路上奔驰 B.他常常乘坐飞机外出旅游
    C.他家安装了电灯 D.电话成为要紧的通讯工具
    16.吕思勉在《中国通史》“衣食”篇中提出,“以中西的服装相较,大体上,自以中国的服装为较适合。目前的崇尚西服,不过一时的风气罢了。”材料表明作者的看法是
    A.西服势必风行全国 B.传统服装有强大生命力
    C.中西装饰各有特征 D.列强侵略引起服装变化
    17.革命使资本主义生产由工场制到工厂制,再到大企业规范进步,二战后更进步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其的根本缘由是
    A.大机器生产出现的需要 B.科学和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
    C.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不断调整 D.满足市场扩大的不断需要
    18.1815年,英国议会通过了谷物法,规定在小麦价格未达到每夸特80先令时,不准进口外国粮食;1828年,议会修改了谷物法,规定按国内小麦价格的高低来拟定浮动进口税;1846年,议会废除去《谷物法》。英国《谷物法》的废除充分说明了
    A.英国经济重心开始从农业转向工业 B.自由主义经济思想最后胜利
    C.英国民主政治的进步 D.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①农副商品日趋产品化 ②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 ③近代民族工业兴起 ④对外贸易出现顺差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0. (甲午战争后)“今天,随意走进哪一家农户,大家都可以看到,过去是不可或缺的纺车,都蒙上了尘土,让人遗忘了。一捆捆机器压的孟买棉纱好像使人注意到手纺车已经不合时宜了。”(引自姚贤镐编《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这种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自然经济的渐渐解体 B.孟买棉纱的质地优良
    C.手摇纺车的效率低下 D.民族工业的步履蹒跚
    21. 洋务派是域外文明的感知者,同时饰演着清王朝掘墓人的角色。故有论者讥讽洋务派实质上是“种豆得瓜”。下列对洋务派所得的“瓜”的最准确理解是( A )
    A. 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与进步 B. 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才
    C. 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D. 使中国走上了富强的道路
    22.《马关条款》签订后,张謇痛陈其倡导:“世人皆言外洋以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不知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中国)但能于工艺一端,蒸蒸日上,何至有忧贫之事哉!”这样来看,张謇觉得
    A.达成民族独立是工业建设的要紧首要条件 B.兴办实业是达成富国御侮根本
    C.中国应该农、工、商业同步进步 D.兴办商务是西方富民强国之根本所在
    23. “工业革命的实质不是发生在煤炭、钢铁、纺织工业中引人注目的变革,更不是蒸汽机的进步,而是以角逐代替了先前主宰着财富的生产与分配的规章条例。比技术改革影响更深刻的,是经济社会运行规则的变化。”这里的经济社会运行规则是指
    A.工厂制组织形式 B.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C.机器大工业生产

    D.工业城市生活方法
    24.19世纪70年代前后,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贻来牟机器磨坊等企业
    A.都建在南方的通商口岸 B.都是私人出资打造的近代企业
    C.都是外国人出资打造的近代企业 D.说明中国工业文明战胜了自然经济
    25. 下图生动地展示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进步的经历。对图中现象理解正确的有
    ①“肥料不足”是指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先天性的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
    ②“阳光灿烂”是指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季”
    ③“冰雹无情”是指中国近代民族工业遭到四大伙族和日本侵略者的双重挤压
    ④中国民族工业进步道路曲折根来自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26. 下图为建国后某一时期“主要工业生产指标”图,致使这类指标变化的重要原因是.

    A. 大跃进运动的拓展,导致工业片面进步 B. “一五”计划推行,重工业飞速发展
    C. 实行政企分开,大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 D.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促进经济飞速发展
    27. 下列图片可以反映建国后土地规范的变迁,在这一过程中,最主要的改变是

    A. 土地的用法权 B. 土地的作用
    C. 土地的所有权 D. 土地的规模
    28.“点─线─面”,国内最后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开放格局。以下地区开放的先后顺序是 ①14个沿海港口城市 ②经济特区 ③沿海经济开发区 ④上海浦东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②④
    c. ②①③④ D. ②③①④
    29. 阅读下图《国内城镇人口数的变化状况》

    下列对图片信息的解析,符合史实的是
    ①A─B点人口增长主要由于国内相对和平与“一五”计划推进
    ②C点高峰的出现是因为国民经济呈现出兴盛景象
    ③国家*与国民经济紧急困难致使D点城镇人口大幅降低
    ④E─F点的迅速增长主要得益于政府的方针政策的调整
    A. ①② B. ②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30. 1985年,邓小平再度当选美国《年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被摘登在《年代》周刊上。“猫论”的影响扩大到世界。下列符合“猫论”的是
    A. “瓜分国有资产的盛宴”
    B. “买醋的钱不可以买酱油”
    C. “一国营,二集体,不三不四干个体”
    D.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不同。”
    31.2008年,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吴晓波说:“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有益于中国企业三次创业高潮形成的原因分别是
    A. 打造经济特区 邓小平南方讲话 确立市场经济体制目的
    B. 确立市场经济体制目的 “三个代表”理论提出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C. 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确立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
    D. 扩大企业自主权 确立市场经济体制目的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32 .美国纽约是世界城市,在历其名字几经变化:1626年之后叫“新阿姆斯特丹”,1674年之后叫纽约市。如此变化是由于
    A.“无敌舰队”的覆灭 B.《航海条例》引发战争的结果
    C.英法七年战争结束 D.美国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
    33.2005年中国邮政为纪念中国电影百年华诞而发行了一张纪念邮票。该邮票纪念的影片最大概是
    A.《渔光曲》 B.《定军山》
    C.《风云儿女》 D.《杨门女将》
    34.在美国胡佛政府后期,人民群众尤其是失业工人斗争十分激烈。的期望在于代议规范好像无力提供的、具备力量和意志的政府领导。有的人以羡慕眼光看着莫斯科,有的人看着柏林和罗马。”大家的“期望”“羡慕”所折射出的一同信息是指
    A.改变资本主义代议规范 B.借鉴苏联管理经济模式
    C.打造国民经济军事化体制 D.渴望扩大政府职能
    35.1931年9月底,英国宣布停止黄金支付,停止纸币兑换,舍弃金本位,英镑贬值31%。1933年春,美国又有4000家银行破产,引起资金外逃,联邦储备银行黄金储备锐减,于是美国舍弃金本位,USD贬值。其它国家也纷纷宣布货币贬值。这类国家宣布货币贬值是为了
    A.刺激出口 B.强化美国金筹资本的私人所有制
    C.缓和危机激化的社会矛盾 D.恢复银行信用
    36. 1932年,一蒲式耳小麦的价格不到25美分,糖每磅只值3美分,猪、牛肉每磅2.5美分。为此,罗斯福政府
    A.成立工业复兴署,以降低盲目生产 B.出资回收农商品,将它分配给失业者
    C.鼓励农商品出口,以增加农场主的收益 D.补贴减耕的农民,以提升农商品的价格
    37.罗斯福曾打比喻说:“1933年夏季,有位头戴丝绸帽子的老绅士在防波堤边上失足溺水,他不会游泳。一位朋友跑下防波堤,跳进水里,把他救上来,但丝绸帽子被浪冲走了。老绅士苏醒过来后,千恩万谢,夸奖他的朋友救了他的命。但,三年后的今天,老绅士却因丢了帽子而斥责他的朋友。”对这段话的准确理解是
    A.新政遭到资产阶级的激烈反对 B.新政损害了资产阶级民主规范
    C.新政牺牲了资产阶级的部分利益 D.新政加剧了美国社会的矛盾
    38.1929-1933经济危机期间,美国修建了田纳西河流域水利工程,该工程是一项水坝、水电站、航运、防洪兼有些水利系统。美国政府修建这一工程的直接目的是
    A.该区域水患紧急,根治水患火烧眉毛 B.解决就业问题,从而扩大消费,刺激生产
    C.国家在危机期间也不可以舍弃大型工程的修建 D.制造兴盛景象以增加美国人民反危机的信心
    39.英国《经济学家》预测:“21世纪的欧洲,不会被炮火摧毁,但或许会被一张张福利支票压得喘不过气,这已经成为一场‘国家战争’——纳税人不惜用**逼迫政府,要为他们的生活负责。”这表明欧洲国家
    A.**大概演变为战争 B.福利政策已不可以缓和社会矛盾
    C.面临紧急的财政与政治危机 D.福利政策弊病、问题不断显现
    40.“涓滴经济学”,常用来形容里根(1981~1989年任美国总统)经济学,由于里根政府实行的经济政策觉得,政府救济不是救助没钱人的办法,应该通过经济增长使总财富增加,最后使没钱人受益。依据里根经济学,美国政府应采取的手段是
    A.加大国家对经济的干涉 B.健全国家的福利规范
    C.降低国家福利的投资 D.大力进步私有经济
    41. 列宁曾说过如此一句话:“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目前谢天谢地,他居然能拄着拐杖走路了!”俄国“可以拄着拐杖走路”主要得益于
    A.优先进步重工业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运动 D.斯大林模式
    42. 据张君劢《史泰林治下之苏俄》载:“民国十七年春,俄国国营农场经理马克维次,有多余不需要的机犁百架,召集附近村落的农民,许租给他们用,而以他们所有些土地,一同耕种为条件。”这种做法起到的主要用途是
    A.提升了农民自主经营的积极性 B.促进了市场经济的进步
    C.推进了农业集体化的进程 D.奠定了国内战争胜利的物质基础
    4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欧洲让人欣慰的景象却被忽然到来的大萧条(始于1929年)给彻底破坏了在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进步方面的独特实验”。下列选项中是“独特实验”的是
    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推行新经济政策
    C.开创斯大林模式 D.推行赫鲁晓夫改革
    44.“阴谋家的帽子刚脱,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方案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这是对苏联一位政治家的评价,这位政治家的“蛮干”主要表目前
    A.拓展种植玉米运动 B.实行余粮采集制
    C.达成农业全盘集体化 D.推行经济“加速策略”
    45.一些历史学家觉得:“以‘一半是失败了,因而也就有另一半是成功’这种较长远的政治眼光来看,诸如赫鲁晓夫如此伟大的改革者们,只有在他们的历程成为历史之后,才能得到大家的充分的理解和尊敬”。上述看法表明赫鲁晓夫的改革
    A. 彻底冲破了苏联原有模式的束缚 B. 在一定量上冲破了原有观念的束缚
    C. 抛弃了以计划经济为主的模式 D. 在非常大程度上增强了苏联的军事力量
    46.20世纪80年代前后,苏联的酒的平均消费量比美国的平均消费量多一倍,也比30年前的苏联多一倍,嗜酒者的平均年龄在过去十年中降低了7岁。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苏联
    A.经济进步,人民生活质量非常高 B.改革停滞,不少人消沉颓废
    C.两极格局瓦解,国际地位降低 D.国家解体,个人前途日益渺茫
    47.有人以“一个大块头,携带两个小个子”来形容北美自由贸易区,这说明
    A.加、墨两国都是进步中国家 B.北美自由贸易区是由美国主导的
    C.美国对加、墨两国进行剥削 D.达成三国合作是美国的最后目的
    48.不久前,国内川滇交界地震发生了5.7级地震,导致一些房子倒塌、道路破损等,给周
    边区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地震灾后,为了更快地重建家园,国内政府可以向下列哪一
    组织申请贷款
    A B C D
    49.美国社会学家、被叫做新马克思主义代表的沃勒斯坦在《现代世界体系·中文版序》中说:“创立资本主义不是一种荣耀,而是一种文化上的耻辱。”资本主义是“耻辱”的主要依据是
    ①外向扩张性经济,引发了一系列的殖民侵略战争 ②过度的工业生产,带来了经济危机和自然环境的破坏 ③私有经济的进步,致使社会愈加不公,贫富分化加剧 ④社会上物欲横流,出现了紧急的拜金主义现象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②④
    50.下图是世界主要国家和区域不同时期GDP所占的世界份额示意图,它反映出
    A.世界贸易组织促进了世界经济的进步
    C.21世纪世界经济新程序的确立 B.多极化趋势取代冷战的两极格局 D.世界经济进步重心的转移趋势
    2、主观题(共50分,其中第51题24分,第52题26分。)
    51.(2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非常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新航路开辟将来)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美国)《全球通史》
    材料二 历代风靡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遭到冲击。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
    ——摘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进步史》
    请回答:
    51. (1)结合所学常识概括指出材料—中宋朝“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12分)应如何理解宋代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4分)
    表现: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商业活动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和政府的监控;
    农村集镇兴盛;国外贸易愈加兴盛,港口城市兴盛;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答出任意3点即可12分)
    理解:没达成封建生产方法(生产关系)向资本主义生产方法的迈进。(4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进步的特征。(8分)
    特征:民营手工业飞速发展,官营手工业相对衰落;家庭手工业开始面向市场;
    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作坊产生(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答对其中2点得8分)
    52.阅读下列材料(26分):
    材料1、哥伦布发现美洲与接踵而至的葡萄牙人、英国人、法国人等,通过对新土地的殖民和占有,与土著居民的接触、交往和融合,给欧洲人送去了新世界的文明,还使新旧国内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没美洲贡献的很多金银与物质财富,没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进步将会缓慢不少,英国也不可能成为发动工业革命的国家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快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变过程。
    ——黄邦和《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哥伦布以来东西两半球汇合的世界影响》
    材料2、1941年,美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线后不久,负责国际事务的美国财政部官员怀特,就开始构思旨在恢复国际货币稳定的计划。他觉得,世界经济应该打造在国家间合作的基础上的角逐。而不是霸权或者闭关锁国,这就是怀特计划,它的真实意图是打造以美国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
    ——人教社历史《必学二》
    材料3、20世纪后半叶,经济全球化飞速进步,自由的全球贸易体系与稳定而灵活的汇兑体系为进步中国家出口的迅速增长创造了有利的环境。外国投资和外国贷款等形式的资本流动促进了进步中国家的经济进步。进步中国家也组建了地区性经济团体,如“东南亚国家网盟”,致力于消除区域间的贸易壁垒。
    ——沈汉主编《资本主义史》
    请回答:
    ⑴依据材料一总结开辟新航路的主要影响。(6分)
    ⑵依据材料二和所学常识,简要指出二战后初期美国为打造新的世界经济体系采取的主要手段。并评价该体系对世界经济的积极影响。
    ⑶依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后半叶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表现。(6分)结合所学常识,指出经济全球化中的问题。(6分)
    52、26分
    ⑴影响:美洲开始沦为欧洲殖民地;促进了世界物产(文明)的交流和传播(或世界市场开始出现);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进步(或人类向工业文明的转变);人类走向整体世界。(答出任意三点6分)
    ⑵手段:1944年——1945年.召开布雷顿森林会议并签订协定,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1947年有关国家签署了关贸总协定,打造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贸易体系(4分)
    评价:该体系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进步创造条件;
    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规范化方向进步
    ⑶表现:国际经济体系的进步,资本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地区经济组织的打造。(6分)
    问题:贫富差距扩大,环境问题,能源危机,粮食短缺,毒品泛滥,传染病时尚,人口爆炸等问题。(每点2分,共6分,答出任意3点即可)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专业院校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4 中国考试人事网(https://www.bzgdwl.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1

  • 中国考试人事网微博

  • 中国考试人事网

首页

财经

建筑

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