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二年级历学期期中测试题

点击数:510 | 发布时间:2024-12-24 | 来源:www.zqg8.com

    第I卷
    1、下列几幅图中生产工具的演变对于中国古时候农耕文明具备极其要紧的意义,它们反映了古时候中国
    A.播种方法的变革 B.农业主要耕作方法的变革
    C.铁犁牛耕进步的全过程 D.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2、土地兼并是指土地愈来愈集中到少数大地主、大官僚手中,而愈加多的农民丧失土地,甚至根本就没土地,它是封建社会一个很难治愈的顽疾。下列对土地兼并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是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势必产物 B.是封建经济衰退的表现
    C.加剧了社会的两极分化 D.致使了紧急的统治危机
    3、明初下令迁江南民十四万户到凤阳;后再迁天下富户五千三百户到南京;后又强迫各地富户一万四千三百余户迁到南京。据贝琼《横塘农诗序》说:“三吴巨 姓,享农之利而不亲其劳,数年之中……或死或徙,无一存者。”这一做法
    A.动摇了地主土地所有制 B.保证了皇室土地所有制
    C.杜绝了土地兼并现象 D.一定量上有益于缓和阶级矛盾
    4、大英博物馆藏有一只汉代漆杯,其底部刻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和七位监督职员的名字。这反映了当时的官营手工业
    A.生产专业细化,官府掌控 B.生产职员海量,效率低下
    C.生产技术先进,面向市场 D.生产本钱较低,官府出资
    5、明清时期的产品经济进步的特征有
    ①货币经济兴盛 ②工商业市镇兴起
    ③农副商品尚未进入市场 ④出现了地域性商人群体,如徽商、晋商等
    A .①②③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6、明朝官员谢杰在《虔台倭纂》中指出:“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始之禁禁商,后之禁禁寇。禁之愈严而寇愈盛。片板不许下海,艨艟巨舰反蔽江而来;寸货不许人番,子女玉帛恒满载而去……于是海滨每人皆贼,有诛之不可胜诛者。”该作者旨在强调海禁政策
    A.加剧内忧外患 B.阻断中外经济交流
    C.激化中日矛盾 D.防范东南沿海倭患
    7、汉武帝时,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提出“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其“养士”的主要为了
    A.教授诸子经典,以求“通经致用” B.培养政府官员,扩大统治基础
    C.统一思想,维护政治稳定 D.明定规制,确立官学体系
    8、《唐律疏议》规定“一准乎礼”,通过引经决狱、引礼入律的方法,将儒家思想贯彻到立法、司法、守法的整个过程中。这一规定反映的本质是
    A.儒家思想是古时候法制的基本原则 B.儒家思想等同于古时候的法律规范
    C.中国古时候已建成法制社会 D.其促进了中国近代法制和民主政治的进步
    9、北宋学者李靓著《常语》三卷,对孟子极力贬斥。他提出:孔子之道是君君臣臣,孟子之道是皆可以为君,因而导致诸侯争霸,天下大乱。他从抛弃训诂进步到公然诋斥孟子,却为宋儒自称继承孔子传统之风开了端绪。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
    A.北宋时期破旧立新的学风形成 B.为适应社会需要学者提出新见解
    C.学者为陷入困境的儒学发展了新路 D.伴随经济进步,一种全新的思想——理学创立
    10、明末冯梦龙在小说集《醒世恒言》写到:“镇上居民稠广,士俗淳朴,俱以蚕桑为业。男勤女谨,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这
    A.是剖析明代资本主义萌芽的原始材料 B.可作为研究明代文学的直接材料
    C.是明代重农抑商政策破产的有力证据 D.说明民间手工业飞速进步,技术水平提升
    11、1867年,美国《纽约时报》记者报道中国国内关于是不是修建铁路的争议时提到:“铁路的兴建,可能致使海量苦力、车夫和船夫的失业,一场反抗、叛乱乃至起义的发生或者就火烧眉毛了……一俟铁路建设成功……大清政府担忧外国人的权势会变得过于强大。”这一定量上说明了
    A.腐朽的清政府妨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步
    B.外国人同情中国政府的困境从而降低资本输出
    C.近代中国人愚昧无知,没办法认识到工业文明的进步
    D.外国资本的入侵和底层的反对是中国近代化的阻力
    12、阅读《主要近代技术在沪渝两地应用年份的比较表》。该表反映了
    主要近代技术在沪渝两地应用年份的比较表
    技术门类 西方创造 上海 重庆
    铁路 1825年 1876年 1934年
    电报 1835年 1871年 1886年
    电话 1876年 1882年 1912年
    电灯 1881年 1882年 1906年
    ①近代中国区域经济进步的不平衡 ②列强对中国经济的控制逐步加大
    ③西方技术的传入加快中国近代化进程 ④中国吸收西方文明的速度逐步加快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3、1872年,上海公共租界*张贴了沪上第一张交通告示,内容包含“凡马车及轿子必需于路上左边行走”,“凡小车 必由左侧往来,唯不许走路旁相近的道路中心行走”,“凡马车于十字路口必得走慢”等。这说明
    A.租界*拥有拟定交通规则的权力 B.交通规则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征
    C.上海交通范围出现了最新科技成就 D.上海交通开始与西方近代文明接轨
    14、1934年,国民政府公布《合作社法》,规定合作社是“依平等原则,在互助组织之基础上,以一同经营办法,谋社员经济上之利 益与生活之改变”的团体,它是不同于企业的另一经济组织形式。对此剖析正确的是
    A.标志着封建剥削规范被彻底废除 B.有益于国共合作拓展全民族抗战
    C.表明社会主义公有制初步打造 D.反映了国民政府规范市场经济体系
    15、有研究表明,在抗战爆发前夕,中国民族工业在劳动力组织上不但风靡着由工头招工的包工制,还存在着把农村来的男女儿童包养起来的培养工制,以极低代价拉拢农村失业男女的包身工制,与工场手工业式的家庭工制等。这反映了近代民族工业
    A.仍带有浓厚的封建性 B.仍然是传统手工业生产方法
    C.不可回避官僚资本的压迫 D.管理水平高于在华外资企业
    16、1945年12月成立的中国纺织建设公司,董事长由国民政府经济部部长兼任,下属85家企业几乎囊括了纺织业的所有部门,享受着低息贷款、官价外汇、底价美棉等政策。1947年公司上交财政及税利达4378亿元,占全国财政收入3.2﹪,并将部分盈利充作军用。该企业的经营
    A.致使民营纺织业的进步困难 B.使官僚资本的膨胀遭到抑制
    C.促进了国民政府统治的日益巩固 D.得益于“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拓展17、张程在《总统们,民国总统的另一面》中写到:“喝咖啡逛公园的上海买办、书包里藏着白话小说的学生、在政府各部跑新闻的北京记者和出口中国茶叶进口英国钢琴的广州商大家,他们的力量远远不足以支撑一个现代宪政社会。”由此可以看出民国时期
    A.生活风俗全盘西化 B.新潮人士已遍及城乡
    C.西方产品开始进入 D.民主化进程基础薄弱
    18、1892年,康有为写作《孔子改制考》,觉得将来社会是实行共和制的大同社会;1913年7月他又发表文章说:“夫共和之立国……今所模欧师美者……但模仿其政俗之末,而失其道德之本,此其政俗所以在欧、美成功之效,而在我为败坏之由。”康有为的这一转变反映了
    A.“中体西用”影响仍存 B.社会转型道德败坏
    C.“尊孔复古”逆流兴起 D.照搬西体舍本逐末
    19、以下是近来解密的《蒋介石日记》:192024年9月22日“下午看《马克思学说概要》。”十月4日“上午复看《马克思学说概要》,习俄语,下午看《概要》。”十月13日“晚,看《共产党宣言》。”十月16日“看《共产党宣言》。”十月18日“看《马克思传》。下午,看《马克思学说》乐而不可以悬卷。”这样来看
    A.蒋介石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持怀疑态度 B.以俄为师成为当时常识分子的一种追求
    C.马克思主义成为当时中国社会主流思想 D.国共合作的达成使蒋介石思想发生改变
    20、下表为某一时期北京建设收获统计资料从中得出的正确认识有
    项目 1949年 1957年
    社会总产值 3.8 35.7
    国民收入 1.9 14.3
    工业总产值 1.7 19.1
    农业总产值 2.1 5.0
    社会产品零售额 2.8 17.1
    ①经济建设获得重大进展 ②体现了一五计划的收获
    ③人民生活显著改变 ④国民经济均衡进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1、以下是一位同学依据现代中国城市人口的变化制作的数轴,其中C—D段出现变化是什么原因
    A.一五计划的推行 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拓展
    C.八字方针的提出和推行 D.土地改革的完成
    22、1967-1974年中国对外经济关系的特征之一是对外援助数额庞大。经济援助、政治援助和军事援助等合计为1950-1967年的3倍多,1967-1970年,每年平均对外援助额高达20 亿元左右,1971-1974年,除1971年不算太高外,其他几年对外援助实质出货量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均超越6%。这一时期中国对外援助
    A.刺激了国内经济的飞速发展 B.与中国工农业进步水平不符
    C.改变了中美关系 D.壮大了社会主义阵营
    23、街道、路桥命名不只要遵守法律法规、尊重历史沿革和约定俗成的习惯,同时还要跟得上社会进步的需要。下列什么街道、路桥最大概是90年代命名的是
    ①民营街 ②惠民路 ③革命桥 ④和谐路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4、1609年,应荷兰东印度企业的邀请,格劳修斯发表了《论海上自由》,倡导海洋应该为人类一同所有、自由借助,“每一个国家均可自由地穿行到另外一个国家,并可自由地与之进行贸易活动。”下列评述正确的是
    A.为荷兰国外殖民扩张活动进行了辩护 B.标志着资本主义自由放纵政策的开始
    C.直接致使了第三次英荷战争的爆发 D.对英国的殖民霸权提出了紧急的挑战
    25、1825年英国发生了首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其基本特点是经济系统没产生足够的价值,也就是生产能力相对过剩。为此,英国采取的针对性手段是
    A.创立新的生产组织形式——资本主义工厂制
    B.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首次鸦片战争
    C.呼应机器制造商的需要——取消机器出口禁令
    D.推广瓦特改良的万能蒸汽机——联动式蒸汽机
    26、从19世纪90年代起,德国出现了打造巨型企业的趋势。到20世纪初,占全国企业总数0.9%的3万多家大型企业占有3/4以上的蒸汽动力和电力,其中586家巨型企业几乎占有蒸汽动力和电力总数的1/3。上述现象说明
    A.军国主义政策推进了生产集中 B.能源改革成为生产集中的主要动力
    C.生产集中有益于新兴工业的进步 D.生产集中根本改变了轻重工业比率
    27、工业革命开始后,亚当斯密提源于由放纵经济政策。在未来的一百多年里,资本主义国家常见奉行;二战后,凯恩斯主义风靡,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加大对经济的干涉,20世纪70年代后,面对经济“滞胀”,资本主义国家又降低对经济的干涉,这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
    A.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摇摆不定
    B.随生产力进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相应调整
    C.没哪种经济政策可保资本主义经济持续兴盛
    D.资本主义国家尝试打造计划加市场的混合经济
    28、1955年起,苏联的农业形势有所好转,粮食提供不足状况得到改变,其缘由包含
    ①集体农庄和 国营农场自主权扩大 ②农业税削减,农副商品回收价格提升
    ③大规模垦荒和种植玉米 ④企业获得独立自主的经济地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9、有学者说美国的财政中心从华尔街移到了华盛顿。后来,世界金融中心也从伦敦转移到了纽约。出现这类变化的主要依据是
    A.罗斯福新政的推行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
    B.罗斯福新政的推行 关贸总协定的签订
    C.1929年经济危机的爆发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
    D.1929年 经济危机的爆发 关贸总协定的签订
    30、近年来,伴随全球化的进步,一股反全球化的浪潮滚滚而来。这主如果由于全球化致使了
    ①全球环境的恶化 ②南北差距的进一步拉大
    ③发达国家就业机会的降低 ④发达国家对进步中国家的掠夺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第II卷
    31、房产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要紧组成部分,更是直接关系到普通百姓的居住条件和生活品质。近年来,更是遭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末年,松江“名园错综,交衢比屋,求尺寸之旷地而不可得”,置业者为了争一小间瓦房,“宁挥千金而不恤”……进入嘉庆年间,安徽的布商来松江置业,浙江的米商来松江置业,安徽的出版商来松江置业,从乡下到松江打工的织工和皮匠蜂拥而至,使得原来卖不掉的房屋,“今则求售不能”。
    ——《明清时松江房价》2009年4月27日载于深圳商报第4版
    材料一反映了明清时期松江区域的什么经济现象?这一现象对明清社会进步或许会致使什么影响?
    材料二 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城市人口的飞速增加是环境恶化、居住拥挤的主要原因。从工业区多数劳动居民的家居中,可以看到几乎原始的生活痕迹……工人居住的拥挤程度和住房的低劣状况让人触目惊心。在利物浦市,尽管这里的商业发达,堪称繁华富足,可是工大家只能生活在肮脏的环境中……居住在里面的几乎都是贫穷的工人家庭。
    ——《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工人的平时生活》载于《中国社会科学报》 第361期
    依据材料二及所学常识,剖析工业革命时期导致英国工人居住条件较差是什么原因?
    材料三 1987年,深圳率先颁布了新的房产政策——房产用权可以买卖,实质上突破了当时计划经济条件下房屋只能由政府分配的局面……并渐渐向全国推广。
    ……
    1992年,万科、保利、恒大等地产公司相继成立。
    ——依据网络资源整理
    结合所学常识,剖析深圳为何可以成为中国房产改革的策源地?199 2年,房产公司相继成立的社会缘由可能有什么?
    材料四 2003年以来……人民币升值、境外热钱的很多流入等原因的影响下,国内房价开始出现爆发式的增长,政府宏观调控政策不断……房产行业规范性、结构性调整将藉此深入展开。
    ——依据网络资源整理
    材料四觉得当今国内房价上涨的重要原因是什么?证明当今世界经济进步过程中存在那些问题,进步中国家应怎么样面对?
    32、世界贸易是世界经济的晴雨表,各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是各国经济实力的体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400年到1800年,中国在整个 世界经济中即便不是中心,也占据支配地位……在工业、农业、运输和贸易方面所拥有些绝对与相对的更大的生产力……它吸引和吞噬了大约世界生产的白银货币的一半,以平衡中国几乎永远维持着的出口顺差。至少直到1 800年为止,亚洲,特别是中国一直在世界经济中居于支配地位。
    ——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看重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
    据材料一,概括贡德弗兰克的主要看法。
    材料二 1860年各国占全球国际贸易的比率表
    国家 英国 法国 德国 欧洲其他国家 世界其他区域
    所占比率 25% 11% 9% 24% 31%
    ——据《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史研究》等资料改编
    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19世纪中期的 世界贸易出了什么事变化?从经济的角度剖析其重要原因。
    材料三 ……而第一是美国在战后初期就上升到称霸世界的峰巅。美国是交战国中没遭到战火破坏的大国,而且通过战争获利甚大,国力得到空前加大。当时,美国拥有资本主义世界工业产量的53.4%,出口贸易32.4%和黄金储备的74.5%,与世界谷物收成量的1/3。它还是世界的资本输出国和债权国。
    ——摘自《世界当代史》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常识,概括二战后期及战后初期美国巩固经济霸主地位的手段。指出这类手段的客观进步用途。
    人民币升值,境外热钱的很多流入。反映了全球化年代进步中国家的经济安全遭到挑战。积极应付,趋利避害。
    32、
    看法:亚洲、中国在世界经济中处于支配地位;白银很多流入中国,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
    变化:世界贸易中心从亚洲转移到欧洲;世界贸易 大国从中国转移到英国。
    缘由:欧洲国家先后完成工业革命,生产力大大提升;欧洲列强向亚洲倾销产品和掠夺材料,世界市场初步形成;自由主义思潮风靡,推进自由贸易进步。在西方入侵下,亚洲等国家封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传统手工业遭到冲击,成为资本主义的附庸,社会经济更加贫弱。
    手段:召开布雷顿森林会议,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打造以USD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主张成立关贸总协定,推进自由贸易;推行马歇尔计划,加紧控制西欧。
    用途:稳定了二战后世界经济秩序,推进世界贸易,有益于世界经济的恢复进步。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专业院校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4 中国考试人事网(https://www.bzgdwl.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1

  • 中国考试人事网微博

  • 中国考试人事网

首页

财经

建筑

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