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二年级政治上册期中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点击数:679 | 发布时间:2024-12-16 | 来源:www.guanxiufeng.com

    高中二年级时孤身奋斗的阶段,是一个与寂寞为伍的阶段,是一个耐力、意志、自控力比拚的阶段。但它同时是一个厚实庄重的阶段。这样来看,高中二年级是高中三年的重点,也是最难把握的一年。为了助你把握这个要紧阶段,智学网高中二年级频道整理了《高中二年级政治上册期中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期望对你有帮助!!

    1、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2024年6月16日,“神舟九号”发射成功。词作家屈原和曲作家印青创作最新单曲《放飞》,这是为中国航天英雄,也是为更多中国航天事业幕后默默付出的科学家们量身定制的,以歌颂永远兴盛昌盛日益强大的中国航天事业。上述材料表明

    ①文化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②文化革新要注入年代精神

    ③文化是对经济、政治的反映④文化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②

    2.2024年12月十日莫言在诺贝尔文学奖获后同意媒体采访时说:“民间艺术、民间文化随着着我成长,我从小耳濡目染这类文化元素,当我拿起笔来进行文学创作的时候,这类民间文化元素就不可防止地进入了我的小说,也影响甚至决定了我的作品的艺术风格。”这说明

    ①文化由人创造,反过来又影响人②民间艺术元素决定了文化作品的成败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④文化具备多样性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②③

    3.2024年6月29日,第3xx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讨论并通过将中国元上都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元上都遗址是中国元代都城遗址,被认定是中原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奇妙结合的产物,史学家称誉它可与意大利古城庞贝媲美。元上都遗址

    ①展示了国内历史文化收获②收获了国内民族文化的地位

    ③体现了国内民族文化的特点④演绎了不同民族文化的本质不同

    ①④B.①③C.②③D.②④

    4.2024年2月17日伦敦时装周开幕,开场节目“山水2024中国时装秀”惊艳亮相,成为闪光点。2月22日,李云迪钢琴音乐会在中国驻英国大使馆举办。4月,中国将作为主宾国参加伦敦国际书展,届时,更多的表演和展览将向英国民众呈现中国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英国举办中国文化年有益于

    ①中英文化平等交流、相互借鉴②增强各国人民对中华文化的归属感

    ③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国际影响力④使中华文化成为世界文化不可或缺的色彩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5.多年前,单身老人再婚,被视为给子女找麻烦;目前支持单身老人再婚,被写进了2024年8月13日发布的新24孝标准中。这表明

    ①孝文化的基本内涵已发生根本性改变②传统文化具备相对稳定性,但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因时而变③要为孝文化注入新的年代精神④进行孝文化革新需要博采众长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6.2024年9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应邀到清华大学看望师生时指出,今天大家要培养和重塑民族的道德理性,就需要汲取传统文化的精神营养。这是由于

    ①文化继承是文化进步的必要首要条件②文化继承以文化积累作为保障

    ③传统文化是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④传统文化可以增强民族认可感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7.2024年11月26日,北京召开全国动漫企业座谈会指出,动漫产业的进步重点靠创意,动漫创作者要立足于国内极为丰厚的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和生活实践,创作出为人民群众所喜欢的动漫作品。这体现了

    ①立足社会实践是文化革新的根本渠道②批判继承传统文化是文化革新的源泉

    ③文化革新需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④文化革新需要着眼于人民群众的实质需要

    A.①②B.②④C.①④D.①③

    8.2024年以来,中日围绕着钓鱼岛问题争端不断。2024年中秋节,中国保钓人士冲破日本军警的重重阻拦,登上钓鱼岛并插上了五星红旗,向全世界宣布钓鱼岛是中国的领土。此举大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中国保钓人士的壮举体现了

    ①中华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②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③中华民族在生死存亡时刻维持团结统一④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喜好和平的精神风貌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9.2024年1月4日全国文化厅局长会议在北京开幕。文化部党组书记、部长蔡武出席会议并讲话,他指出:“社会文化多样性不排斥正确的思想导向,而且愈加需要正确的思想导向。马克思主义是引领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永不褪色的旗帜。”在新世纪新阶段,要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最根本的是

    A.用中国特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B.培育“四有”公民

    C.以指导思想的一元化代替文化多样性D.坚持“百花开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10.2024年6月13日,国家文化部公共文化司司长于群在“xx大以来文化建设收获系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题媒体发布会上透露,2024年年底之前,全国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归口管理的各级国有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将达成全部免费开放。国有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是

    ①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方法

    ②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积极举措

    ③对某些文化商品经济价值的否定和社会价值的一定

    ④把文化产业从市场中离别出来加以进步的手段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11.“太虚不可以无气,气不可以不聚而为万物。”下列看法中蕴含的哲理与此相同的是

    A.古今异俗,新故异备B.道生万物

    C.心外无物D.我在故我思

    12.2024年6月27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域进行的下潜试验中成功突破7000米深度,再创中国载人深潜7062米世界新纪录。这第三印证了

    ①思维和存在具备同一性②大家可以依据我们的需要改造世界

    ③意识具备能动用途④事物的变化进步是大家发挥主观能动用途的结果

    A.①③B.②④C.③④D.①④

    13.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司马光有诗句“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该句不只道尽千古兴亡,也形象地说明了

    A.运动是物质的特质B.生产方法是社会运动的主体

    C.城市是社会运动的主体D.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14.2024是中国股市走得异常之艰辛和困难的一年,被誉为“股神”的巴菲特过去有句投资名言:我与别的人不同,在其他人贪婪的时候,我恐惧;当众人恐惧的时候,我贪婪。以下哲学道理最能体现巴菲特这一看法的是

    ①意识活动具备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活动具备直接现实性

    ③意识活动具备自觉选择性④意识活动具备主动创造性

    A.②④B.①③C.①②D.③④

    15.自2024年7月份中国国防部宣布正在改造一艘废旧航母以来,中国航母平台共进行了多次海试,2024年根据既定计划拓展了各项科研试验,达成了既定目的。这一过程最能体现的实践的特点是

    A.实践具备客观物质性B.实践具备主观能动性

    C.实践具备社会性D.实践具备历史性

    16.“2024年12月21日的黑暗即将来临后,12月22日的黎明从来不会到来。”这是电影《2024》的台词,有人依据玛雅太阳历提出“2024世界末日说”。科学界多年的观测与研究表明:2024年可能大规模爆发太阳耀斑,会干扰地球通讯系统,但不会致使地球文明毁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世界末日说”对当代科学科学研究具备指导意义

    B.“世界末日说”缺少科学依据,不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唯心主义的世界观

    C.“世界末日说”与太阳耀斑的爆发的内在联系,体现了联系的常见性

    D.科学界对太阳耀斑的爆发及其后果的预测,反映了联系的客观性

    17.2024年8月26日上午8时10分,郑武高铁从武汉站出发,根据300公里时速,约1小时30分钟抵达郑州东站,比原来的客运快车缩短近3个小时。这说明

    A.大家可以创造有益于实践的具体联系B.人为事物的联系具备主动创造性

    C.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大家意识的产物D.多样性联系可以促进事物的进步

    18.2024年11月21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中南海主持召开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李克强强调:改革要探索,探索过程中,要扫雷,要排除荆棘,要有准时调整和纠错的机制。其中的哲学依据是

    ①新事物具备旧事物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②旧事物一直顽强抵抗和极力抹杀新事物

    ③新事物不可防止地存在弱点和不健全的地方④旧事物违背事物进步的必然走向,最后会走向灭亡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19.2024年因为中秋节和十一国庆节合并放假,小客车免收高速路通行费,加上部分景区票价下调,“高速堵车”“景区爆棚”和“交通事故频发”成了这个假期的关键字。尽管有关部门对黄金周做了有关预案,但还是出现了各种状况:高速拥堵、景区爆棚、游客滞留……这说明

    ①矛盾具备常见性,大家要正视矛盾

    ②客观事物复杂多变,大家对复杂事物的认识总是需要一个反复的过程

    ③事物的联系是多样的,大家没办法把握

    ④事物的联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0.国内的社会养老保险工作一直坚持试点先行,稳步推进的原则。2024年下半年在全国部分县市启动新农保试点,2024年扩大试点面,2024年拓展第3批试点,并部署了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上述材料表明国内的养老保险工作坚持了

    ①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②矛盾常见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③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④事物进步前进性与曲折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A.③④B.②③C.①②D.②④

    21.“十二五”规划提出:加大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重点解决体制性障碍和深层次矛盾,全方位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体制革新。从哲学角度看,以上论述

    ①运用了科学的系统化办法②把握了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统一

    ③坚持了重点论和两点论统一④强调了整体功能是部分功能之和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22.2024年6月15日,中国政府网公布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建议》。建议需要统筹推进管理体制、补偿机制、人事分配、价格机制、医疗保险支付规范、采购机制、监管机制等综合改革。统筹上述系列改革体现的哲学道理有

    ①改革革新是社会进步和变革的先导

    ②系统优化的办法需要大家统筹考虑各要点,优化组合,以达到整体目的

    ③要重视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由于整体功能一直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④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需要大家树立革新意识,不断改革革新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23.“蹲点”、“一线”、“民情”,2024年这类特点鲜明的关键字频繁出目前大众媒体新开设的栏目中。一大量来自基层、清爽朴实、生动鲜活的报道遭到社会各界好评。这表明

    ①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②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进步的基础

    ③人民群众的实践是所有精神财富形成和进步的源泉

    ④坚持群众看法和群众路线是现代化建设的要紧保证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24.改革开放以来,国内所有制的改革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打造的程度和社会主义生产力进步的节奏是一致的。国内非公有制经济历程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进步过程。这反映了

    ①社会进步具备客观规律性②事物之间存在着无条件的联系

    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④生产关系必须要合适生产力情况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5.2024年6月28号,某高校学生会向全校学生发出倡议:“不要问爸爸妈妈和长辈能为自己做些什么,但要问自己对爸爸妈妈和长辈做了些什么;不要问其他人能为自己做些什么,但要问自己能为其他人做些什么;不要问社会与国家为大家做了哪些,但要问自己为社会与国家做了些什么。”这一倡议的哲学依据是

    A.有价值的生活不回避个人利益

    B.生活价值只能在个人与别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达成

    C.贡献和索取是生活价值中同等要紧的两个方面

    D.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对达成生活价值同等要紧

    2、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计50分)

    26.自从2024年7月13日开播以来,《中国好声音》的收视率就一路飘红,8月3日,仅仅播出第三期节目后的电视收视率已经暴涨到3.1%,而同期爱奇艺的互联网播放量突破7000万次。截止8月23日第8期节目,《中国好声音》在优酷和土豆网便收成了合计1.7亿次的播放点击。在9月21日近期的一期《中国好声音》中,更是创下峰值5.036%的电视收视率,优酷、爱奇艺、腾讯等几大视频媒体在播出两天即纷纷创下过千万的播放量。而《中国好声音》在爱奇艺平台的累积播放量超越4亿,位居视频网站之首。

    结合材料,请评析一下看法:

    有人觉得,要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就是要大力进步《中国好声音》这种时尚的大众文化。(6分)

    27.党的xx大报告将中国特点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从“四位一体”扩展为“五位一体”,表明大家党对中国特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从认识到实践都达到新的水平。早在1986年,党的xx届xx全会初次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大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这一“三位一体”总体布局从党的xx大一直延续到xx大。党的xx届xx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总体布局拓展为“四位一体”,增加了社会建设。xx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布局又拓展为“五位一体”。这“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对应着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五大权益。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将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紧急、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体现了尊重自然、适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

    结合材料,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常识,剖析党提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哲学依据。(15分)

    28.2024年9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党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全国教师工作暨“两基”工作报告表彰大会上强调,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大家需要促进教育公平,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进步和扶持困难群众,着力促进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公平,加快缩小城乡、地区教育进步差距。要适应人民群众同意更好教育的新期盼,把教育进步的重点放到提升水平、促进均衡进步上来,加快达成基本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培养好每个孩子。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运用进步的看法,谈谈你对达成教育公平的认识。(9分)

    从文化生活角度,谈谈推进教育事业科学进步、促进教育公平是什么原因。(6分)

    29.2024年7月24日,一场暴雨突袭北京。在那个暴雨倾盆的夜晚,发生了太多太多感人的事情。在暴雨面前,公安、消防、排水、环卫等公职职员坚守在抗洪抢险的最前线,他们用实质行动阐释着一个道理,坚守也是爱国的一种表现。在帮助五十余人脱离险境后,李方洪所长倒下了;东城区广渠门桥下,伴随一名交警的呐喊“哪个来帮忙拉一把”,几十名市民冲上去,把住绳子,伴随武警的指挥口号,把一辆辆被大水淹没的汽车拉了上来;排水职工在暴雨中站在下水井旁,用身体警示行人和汽车;环卫工人不惜趴在地上把整个身体浸在半米深的水中清理排水口杂物;154名农民工积极主动参与救援……他们用我们的行动描绘着人世间“最好看的”的画卷。

    阅读上述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请你从文化生活角度,就弘扬“最好看的”精神,培育文明风尚提出合理化建议。(8分)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看法,说明国内大力弘扬“最好看的”精神是什么原因。(6分)

    参考答案

    1、选择题:(共5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C

    C

    B

    B

    C

    D

    C

    A

    A

    A

    D

    A

    D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B

    B

    D

    A

    B

    A

    C

    A

    D

    D

    B

    B

    2、非选择题(共50分)

    26.①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大家所主张的大众文化,《中国好声音》深受大家的喜欢,是大家主张的大众文化的形式之一,满足了一部分人的需要。(2分)②伴随国内经济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升,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十愈加成为国内人民的热切愿望,对文化的需要日益呈现出多层次、多元化的特征。仅进步《中国好声音》这种时尚的大众文化,是难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的。(2分)③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应该提供多类型型、多样风格的文化商品,包含经典的和时尚的,传统的和流行的,优雅和通俗的,严肃和娱乐的,无论什么种类、风格的文化,人民大众真的需要的,都是一流的、健康的有益的文化。(2分)

    27.①规律是客观的,需要大家按客观规律办事。党对中国特点社会主义从“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再到“五位一体”,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国特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体现。(4分)②物质决定意识,需要大家坚持所有从实质出发,实事求是。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紧急、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党提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坚持了所有从实质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4分)③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中国特点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再到“五位一体”,坚持了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4分)④认识具备反复性和无限性。党提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过程,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进步真理的过程。(3分)

    28.①事物是变化进步的,大家要用进步的看法看问题。促进教育公平,大家也要坚持进步的看法。(3分)②教育公平的达成是一个漫长的进步过程,需要经过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3分)③事物进步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教育公平的达成是一个曲折前进的过程。(3分)

    ①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进步教育,培养各类高素质人才,提升劳动者素质,有益于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2分)②教育是人类特有些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促进教育公平,有益于保障公民受教育的权利,有益于促进文化的传承。(2分)③教育是进步科技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备先导性、全局性和基础性用途。推进教育事业科学进步,有益于推进科技的进步,有益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益于推进社会和谐进步。(2分)

    29.①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2分)②拓展多种形式的学习模范活动,推进学习活动正常的状态。(2分)③努力提升自己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2分)④踏踏实实,从自己做起、从目前做起、从小事做起。(2分)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用途于社会存在。大力弘扬“最好看的”精神是年代的需要,有益于弘扬正气,构建和谐社会。(3分)②价值观具备导向用途(或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应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最好看的”精神体现人民群众对真善美的追求,符合社会的道德认可,有益于培育文明风尚。(3分)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专业院校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4 中国考试人事网(https://www.bzgdwl.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1

  • 中国考试人事网微博

  • 中国考试人事网

首页

财经

建筑

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