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说教程
《质点 参考系和坐标系》是人教版普高物理必学一第一章第一课的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了质点、参考系、坐标系的基本定义。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为进一步学习后续课程起到了铺垫有哪些用途。
依据上述教程的结构和内容剖析,又考虑到高一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点,我拟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的:
1、常识与技能:了解质点的定义及条件;了解参考系的定义及用途;学会坐标系的简单应用。
2、过程与办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考虑,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质点 参考系和坐标系的学习,使学生知道生活与物理的关系,让学生掌握用科学的思维去看待事物。
依据普高物理课程标准,并在吃透教程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题:
教学重点:质点定义的打造。只有学会了这一点才能愈加准确的理解和学会后续教程的有关内容。 教学难题:质点模型的条件判断。本部分比较抽象,学生欠缺这方面的入门知识。
2、说教法与学法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一同组成的传递和学会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在这段时间,教师只不过起主导用途,而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为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遵循高一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按部就班和启发式的教学原则,这节课可使用综合运用直观演示、讨论、自学、训练并辅以多媒体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办法。在教学中,要加大师生间的双向活动,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以使学生掌握学习。
3、说教学过程
依据以上剖析,我的教学过程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1、进入话题,激起兴趣;2、启发诱导,探求新知;3、即时练习,反馈矫正;4、总结小结,深化目的;5、任务后延,自主探究。下面我将对这五个教学环节逐一进行介绍。
1、进入话题,激起兴趣
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常识不可能脱离活动情景而抽象的存在,学习应该与情景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所以,本节课我使用情景导入的方法。
借助多媒体向同学们展示一名运动员跳高的视频资料。然后,让同学们举一些日常物体运动的例子,并让他们考虑,应该如何描述物体的运动这一问题。从而引出本课。
2、启发诱导,探求新知
我让一羽毛自由下落,让学生注意观察,并提出羽毛在下落过程中有哪些特征这一问题。通过这个演示实验可以训练学生的察看能力。
学生或许会回答,一方面自转,一方面整体下落。随后,我借助多媒体展示一些雄鹰翱翔、足球飞滚等物体运动的视频,并让学生讨论怎么样准确地描述物体上各点地方运动状况这个问题。同学们通过讨论或许会发现,若可以忽视物体的大小和形状这个问题就简单了。于是,我进一步引导,能否忽视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呢?播放地球绕太阳公转、轮船在海洋上航行等视频资料,让学生讨论考虑这个问题,并说明我们的理由。学生通过这种讨论的办法,可以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同时还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对问题的钻研精神并练习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我通过引导学生的回答,引出质点的定义和质点成立的条件。然后,让同学们举一些日常什么物体的在什么样的运动中可以看做质点的例子。
通过以上教学过程完全可以攻克本节课的重点及其难题。而对于参考系这个定义可以通过一个师生之间的活动来理解。请一位同学站到讲台上,我在他面前走过,问他,我动了吗?非常显然,他会回答动了。然后,让那位同学与我并排同速走动,问他,我动了吗?他回答我没动。但,讲台下的同学看到我却动
了。通过这种师生之间的活动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氛围还可以增加师生之间的感情。
然后,让同学们考虑,为何对于同一物体的同一状况,关于运动和静止的说法不同呢?通过同学们的考虑,引出参考系的定义,并让同学们举一些因为参考系不同而使物体运动状况不一样的例子。
对于坐标系这个要点比较简单,可以先让同学们自学,然后请几名同学给大伙解说。通过自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使学生掌握学习。
3、即时练习,反馈矫正
为使学生所学常识具备稳定性,并使常识顺利迁移,需要进行必要的训练。可以先让学生回顾一下本节课的常识内容,有疑问的同学可以直接向老师询问,然后,完成课后习题第1题和第2题。依据学生的完成状况,好了解本节课的教学成效。
4、总结小结,深化目的
对于本节课常识的总结,我使用随机提问的方法,每个提问到的同学总结一条,让每个同学都有总结本节课所学常识的机会。我之所以使用这种办法,是由于如此可以促进每个同学积极地学习并好了解同学们的学习状况。
5、任务后延,自主探究。
通过以上四个环节的学习,同学们已经学会了本节课的所学内容。但,依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需要进行准时复习。所以,应该让同学们准时复习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并做一些相应的训练。
4、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1.1质点 参考系和坐标系
1、物体和质点
2、参考系
3、坐标系